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卑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并主要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调适策略,以期使大学生能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原因;自我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2
自卑心理是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它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分析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增强其调适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现状分析
(一)自我评价过低
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活和心理特征的判断[1]。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周围的人又总是对他持否定的评价,因而,产生一种强烈的与丧失信心相关联的消极的情绪体验,自己轻视自己,不敢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既使遇到侵害也逆来顺受,采取逃避行为,过于敏感、处处退缩、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常把别人无意的言行视为对自己的轻视。甚至别人的一句无意的话也会深深伤及自己的心灵。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别人都比自己强,比自己优秀,而自己在哪一方面都不如他人,常常处于消极的情绪体验之中。
(二)回避行为
大学生由于自卑而采取回避的方式与别人交往,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在学习和生活中说话犹豫、思前顾后、缩手缩脚,缺乏应有的胆量和气魄,在公共场合拘谨,不善于自我表现,形成了孤独自卑的闭锁性性格。如有的同学说:“我脸上有几块疤,最怕与别人交往,特别怕碰到陌生人,连走路都不敢抬头。”还有的同学在学习上,不积极进取,才华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不参加集体活动,以逃避别人的评价与批评,游离于班级,集体之外,独来独往。
(三)性格怪异
一些大学生为了抗拒自卑心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他们往往不切实际的吹嘘或炫耀自己的优点或长处,给人一种明显的“矫饰”感觉[2]。如有的同学明明不擅长于某项活动自卑于这方面的能力,却以对该活动不感兴趣,甚至是鄙视的态度来矫饰。对异性也一样,心理明明知道自己配不上对方,却用看不起对方的态度来挖苦对方。有时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轻视、贬低同学和老师的倾向,表现出表里不一的自大傲慢,这也是自卑的特殊表现,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另一种形式,以达到某种心理平衡。
(四)人际关系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一些大学生畏畏缩缩,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交谈,害怕自己说错话,对主动与自己交往的人产生怀疑;而当别人不主动与自己交往时,又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总觉得别人轻视自己。自卑心理在人际、社会交往中的另外一种极端表现就是故作姿态、自傲、不屑与人交往,表现出瞧不起他人的言行。同时放大他人的缺点,尖锐的抨击社会的黑暗面,借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
进入大学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自己的生理特征特别在乎,如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加之个人早期家庭背景、阅历及成长道路的不同,在文化素养、气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还有一些心理创伤也给大学生带来沉重的包袱。在高中生、大学生、和中年人之间,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的一致性系数最低,即大学生对实际中的自我评价往往不能满足所期望的理想自我标准[3]。
2、缺乏个人特长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那些在各方面表现突出,如文娱、体育、写作、演讲等方面有专长的同学,往往受到别人的羡慕,而在这方面没有特长学习又平平淡淡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不如别人多才多艺的强烈自卑感,觉得自己平平庸庸和默默无闻。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客观合理的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特别是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就会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更加消极的自我暗示。
3、受挫折能力差
受挫能力差是心理素质不佳的表现之一。自卑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大部分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心理素质好,表现为对外界的刺激和冲击抗衡能力强,不容易为自然因素所左右。心理素质差的人则与此相反。有些大学生,长期由父母包办一切,很少接触社会、经历挫折,容易形成一种单一的、脆弱的心理,这种心理只能接受顺利和成功,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有时哪怕只是一点点不如意,就难以承受,就会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从此一蹶不振,进而掉进自卑的泥潭。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因素: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出生于不同的家庭,各方面的条件都不一样。有的学生有着极强的虚荣心,自己却偏偏出生在小城镇或农村,家庭条件不好,感到不如有权有势人家的同学那么出手大方、阔绰,由于虚荣心得不到满足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的往往为衣着过于简朴、寒酸、言谈举止的乡土气息而自卑。
(2)家庭情感因素: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大学生,以及儿童时受虐待,有过家庭暴力经历的大学生,也会造成心理压抑、自卑心理强等不良心理反应。调查发现,幼年时缺乏良性环境的人成年后比其他人更难克服困难环境,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学校因素
(1)学校、专业不如意
高校有重点和普通之分,专业也有“冷门”和“热门”之分,这样,普通学校的大学生对重点大学的学生,“冷门”专业的学生面对“热门”专业的学生,有一种自叹不如的自卑感。现在很多大学生普遍反映:“学文科的不如学理科的,学中文的不如学外文的,学纯粹学问的不如学技术。”
(2)教师的教育方式
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同也影响学生的性格,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充满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性格。而权威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权威型的老师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学生更多的服从,对自己绝对的信服,只要是违背自己意愿的就会采取打击讽刺和压抑学生,而大学生又是一个张扬个性、标榜自我、自尊心极强的群体,一旦受到老师的当面批评之后就会感觉自己很没有面子,很丢脸,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放任型的老师则对学生视而不管,这也会导致性格活泼开朗的大学生受到欢迎,而那些比较内向的却处处受到冷漠,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三、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了解自己、客观评价自我
老子曾经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学生应该利用各种机会了解自我,譬如:在社会实践中、人际交往中、学习比较中等。心理学家提出了“镜中我”即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了解自我的理论。“镜中我”是一个隐喻,社会好似一面镜子,人们可以从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在这面镜子里,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以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二)利用补偿作用,增强自信
阿德勒认为,自卑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卑,另一方面便是力图克服缺陷以求达到优越目标。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终身而不停止,从而使个人达到更大的成就。”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他可以通过有条理的努力来进行补偿,即所谓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作用。对于那些因为长相外貌或躯体残疾而产生自卑感的大学生,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才能的活动中,强化自己的优势以增强自信,通过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来恢复心理平衡。
(三)丰富知识,扩大眼界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是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卑感的有效措施。要克服自卑感,就要使自己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自己也有知识、有能力,并不比其他同学差。如果大学生能在某一方面让其他同学们羡慕,让自己引以自豪,那么他就会很自然的降低自卑感的产生。相反如果一名大学生知识贫乏、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四)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
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往往存在心理上不可解开的困惑,而通过自身努力又很难解开,这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求心理专家的咨询,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达到自我的平衡。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而有自卑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应该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不要害怕或排斥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能够时压抑的思想得到宣泄,同时能得到专业老师的积极指导,这有利于恢复心理常态,保持心理健康。
当然,克服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不仅仅需要学生个体方面的努力,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及学生各方面的特点,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参考文献:
[1]李玉娟,岳冬青.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调适[J].思想工作论坛,2000(3).
[2]叶放云.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特点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1(9).
[3]蒋俊梅.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2002(6).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原因;自我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2
自卑心理是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它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分析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增强其调适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现状分析
(一)自我评价过低
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活和心理特征的判断[1]。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周围的人又总是对他持否定的评价,因而,产生一种强烈的与丧失信心相关联的消极的情绪体验,自己轻视自己,不敢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既使遇到侵害也逆来顺受,采取逃避行为,过于敏感、处处退缩、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常把别人无意的言行视为对自己的轻视。甚至别人的一句无意的话也会深深伤及自己的心灵。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别人都比自己强,比自己优秀,而自己在哪一方面都不如他人,常常处于消极的情绪体验之中。
(二)回避行为
大学生由于自卑而采取回避的方式与别人交往,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在学习和生活中说话犹豫、思前顾后、缩手缩脚,缺乏应有的胆量和气魄,在公共场合拘谨,不善于自我表现,形成了孤独自卑的闭锁性性格。如有的同学说:“我脸上有几块疤,最怕与别人交往,特别怕碰到陌生人,连走路都不敢抬头。”还有的同学在学习上,不积极进取,才华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不参加集体活动,以逃避别人的评价与批评,游离于班级,集体之外,独来独往。
(三)性格怪异
一些大学生为了抗拒自卑心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他们往往不切实际的吹嘘或炫耀自己的优点或长处,给人一种明显的“矫饰”感觉[2]。如有的同学明明不擅长于某项活动自卑于这方面的能力,却以对该活动不感兴趣,甚至是鄙视的态度来矫饰。对异性也一样,心理明明知道自己配不上对方,却用看不起对方的态度来挖苦对方。有时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轻视、贬低同学和老师的倾向,表现出表里不一的自大傲慢,这也是自卑的特殊表现,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另一种形式,以达到某种心理平衡。
(四)人际关系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一些大学生畏畏缩缩,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交谈,害怕自己说错话,对主动与自己交往的人产生怀疑;而当别人不主动与自己交往时,又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总觉得别人轻视自己。自卑心理在人际、社会交往中的另外一种极端表现就是故作姿态、自傲、不屑与人交往,表现出瞧不起他人的言行。同时放大他人的缺点,尖锐的抨击社会的黑暗面,借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
进入大学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自己的生理特征特别在乎,如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加之个人早期家庭背景、阅历及成长道路的不同,在文化素养、气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还有一些心理创伤也给大学生带来沉重的包袱。在高中生、大学生、和中年人之间,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的一致性系数最低,即大学生对实际中的自我评价往往不能满足所期望的理想自我标准[3]。
2、缺乏个人特长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那些在各方面表现突出,如文娱、体育、写作、演讲等方面有专长的同学,往往受到别人的羡慕,而在这方面没有特长学习又平平淡淡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不如别人多才多艺的强烈自卑感,觉得自己平平庸庸和默默无闻。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客观合理的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特别是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就会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更加消极的自我暗示。
3、受挫折能力差
受挫能力差是心理素质不佳的表现之一。自卑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大部分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心理素质好,表现为对外界的刺激和冲击抗衡能力强,不容易为自然因素所左右。心理素质差的人则与此相反。有些大学生,长期由父母包办一切,很少接触社会、经历挫折,容易形成一种单一的、脆弱的心理,这种心理只能接受顺利和成功,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有时哪怕只是一点点不如意,就难以承受,就会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从此一蹶不振,进而掉进自卑的泥潭。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因素: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出生于不同的家庭,各方面的条件都不一样。有的学生有着极强的虚荣心,自己却偏偏出生在小城镇或农村,家庭条件不好,感到不如有权有势人家的同学那么出手大方、阔绰,由于虚荣心得不到满足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的往往为衣着过于简朴、寒酸、言谈举止的乡土气息而自卑。
(2)家庭情感因素: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大学生,以及儿童时受虐待,有过家庭暴力经历的大学生,也会造成心理压抑、自卑心理强等不良心理反应。调查发现,幼年时缺乏良性环境的人成年后比其他人更难克服困难环境,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学校因素
(1)学校、专业不如意
高校有重点和普通之分,专业也有“冷门”和“热门”之分,这样,普通学校的大学生对重点大学的学生,“冷门”专业的学生面对“热门”专业的学生,有一种自叹不如的自卑感。现在很多大学生普遍反映:“学文科的不如学理科的,学中文的不如学外文的,学纯粹学问的不如学技术。”
(2)教师的教育方式
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同也影响学生的性格,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充满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性格。而权威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权威型的老师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学生更多的服从,对自己绝对的信服,只要是违背自己意愿的就会采取打击讽刺和压抑学生,而大学生又是一个张扬个性、标榜自我、自尊心极强的群体,一旦受到老师的当面批评之后就会感觉自己很没有面子,很丢脸,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放任型的老师则对学生视而不管,这也会导致性格活泼开朗的大学生受到欢迎,而那些比较内向的却处处受到冷漠,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三、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了解自己、客观评价自我
老子曾经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学生应该利用各种机会了解自我,譬如:在社会实践中、人际交往中、学习比较中等。心理学家提出了“镜中我”即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了解自我的理论。“镜中我”是一个隐喻,社会好似一面镜子,人们可以从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在这面镜子里,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以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二)利用补偿作用,增强自信
阿德勒认为,自卑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卑,另一方面便是力图克服缺陷以求达到优越目标。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终身而不停止,从而使个人达到更大的成就。”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他可以通过有条理的努力来进行补偿,即所谓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作用。对于那些因为长相外貌或躯体残疾而产生自卑感的大学生,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才能的活动中,强化自己的优势以增强自信,通过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来恢复心理平衡。
(三)丰富知识,扩大眼界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是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卑感的有效措施。要克服自卑感,就要使自己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自己也有知识、有能力,并不比其他同学差。如果大学生能在某一方面让其他同学们羡慕,让自己引以自豪,那么他就会很自然的降低自卑感的产生。相反如果一名大学生知识贫乏、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四)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
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往往存在心理上不可解开的困惑,而通过自身努力又很难解开,这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求心理专家的咨询,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达到自我的平衡。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而有自卑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应该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不要害怕或排斥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能够时压抑的思想得到宣泄,同时能得到专业老师的积极指导,这有利于恢复心理常态,保持心理健康。
当然,克服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不仅仅需要学生个体方面的努力,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及学生各方面的特点,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参考文献:
[1]李玉娟,岳冬青.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调适[J].思想工作论坛,2000(3).
[2]叶放云.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特点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1(9).
[3]蒋俊梅.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