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梦记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zhangy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自懂事以来,能清晰映入脑海中的当属外祖父那经风霜犹神采的熟悉脸庞。那时中耳炎也会经常发作,耳畔间就会响起外祖父出名的大声腔,“倒点药酒给浸浸就会好了”,而后拿出独门泡制的药酒——三竹黄(据乡音录下,记忆中应是某种草根)浸酒,据说有消炎止痛的作用,你还别说,效果还真行,隔天炎症就会好一大半。但由于炎症经常发作,那时农村更是缺医少药的,小时的我也落下个耳背的毛病。母亲经常会抱怨,这孩子长大了会不会耳聋了。
  那时候外祖父在我心目中是最高大的,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也是最可亲近与依赖的。感冒发烧难受,宽厚的手掌运于额头一摸就觉得这病没什么大不了。睡神来时,沉实的肩膀或是臂弯里这么一趴,经他轻轻拍打着,就呼呼沉沉地进入梦乡。而有时稍受点委屈唯有哭鼻子来发泄,抽搭个起来算是没完的,任谁都劝不下来。可要是外祖父一回来可就神了,说上一两句,劝动一下,立马戛然而止。天灰蒙蒙亮,外祖父领着去豆腐店,闻着四散流溢的豆香,喝着甜甜的豆腐花觉得是天下美味。农闲时,随着他去糕饼店后面烘烤饼,刚出炉的饼携着麦香油香芝麻香诱得我口水直流。外祖父外祖母那时是做粉线的,三更半夜就要起床,拉起木架子碾着石磨伊呀伊呀就活动开了,有时候我也会早醒来,一起来摸下木板楼梯习惯性一骨碌就蹭上了厅堂门前时常坐的两块青石板累叠而成的石椅上,随着外祖父有节律地左右筛动身体米浆汩汩流淌而下,那时觉得外祖父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到了晚上,在昏黄的钨丝灯下(经常停电有时也会是煤油灯)外祖父时常摊开说岳全传、施公案、三侠五义之类的古典小说,用他那独有的大声腔抑扬顿挫地读起来,当然可不是读给自个听的,此时正襟危坐在老式木架床上的外祖母正侧耳倾听着,而我则盖着夹缬踏花被随着铿锵声声飘荡在局促的斗室间而逐渐模糊起来,觉得外祖父也忒有文化水平的。
  某日体检,医生问及是否曾经发过耳炎,我立马回答是有的。同事间围桌交谈时还说及年岁渐大,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听使唤,现在跟以前都不大一样了,心里面确实也在咯噔一下认同他的说法。几年前听母亲谈起大舅爹耳朵重听,那时还把大舅爹脸庞细细端详了一番觉得虚膨松软失却年轻人的紧致弹性,可自己还算年轻。现在想来,自己会不会也要开始重听了呢。
  想到这里,翻转了一下身子,尽力鼓满口中的气并让他们往左右两腮贯注,望能稍微冲击一下炎症部位并缓解那种憋闷感。不见得什么效果,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还是让思绪继续飘洒吧。
  二
  外祖父已走了许多年了。只记得当初在外祖父家里,他的好友曾经对他半开玩笑地说:“外甥狗疼他干什么,俗话说,外甥狗,往外走”。接着还绘声绘色地举了好几个薄情寡义的小外甥故事,临了还讲了某人还算重情义,返乡时哭天喊地扑倒在其外祖父墓前。听完当时我就暗暗盘算着,我肯定不是这种人,以后一定会时常来看看外祖父。这些年,每到清明,忙完琐事,总也要到外祖父坟头去站一站,烧几个纸钱。烈焰威逼下的纸片如羞赧着的蝴蝶经涅槃后飞扬升腾,随意缓缓飘洒而下缕缕灰烬是那些个精灵逃窜而去后所振落下的羽屑与碎鳞。这难道是外祖父还未带走的武侠书或小人书的某几页?前些年我回来还特意到還未修葺成砖墙的老木屋二楼转一转,在老式木桌的右排几个抽屉顺势一拉,尽是一些杂物,再不见当年满抽屉的小人书。
  要知道,当年外祖父曾给我留了一抽屉的小人书,让我如获至宝。《风波亭》《黄天荡》《逼上梁山》《神鞭》《杨门女将》《偷拳》《螳螂拳》等一摊开来就津津有味,什么燕子李三、神腿杜心五、海灯法师、铁桥三、陈真、霍元甲等等,更是那时耳熟能详的人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小人书是让人咕噜咕噜而下的精神饮料,是给予我的最初启蒙。外祖父为人处事心直口快、敢做敢当,讲话也是条理清楚道理充分直指事情本质,往往让人自觉理亏而不忤其他,竟连我祖父有次也给他质问得无地自容,这或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从这些侠义小说中汲取了十足的养料。许多年之后,当我回乡办理户籍事项时,镇府公职人员面见外祖父时“老张,老张”的热乎劲,让我似乎觉察出他们对连村干部也不是的平头百姓的外祖父的崇仰之意。
  当时小镇老街的格局是连幢连幢的木屋两面相对,当中一条沟渠缓缓流过,踩着满大街的石板桥随意就到对面屋串门聊天,水中游鱼成群结伴,小孩还可以下水舀几尾放在家里脸盆养着。夏日的夜晚,大人们临街就铺开简易竹板床,手摇蒲葵扇,枕着潺潺流水和着清风与虫鸣呼呼而睡。小伙伴往往会约起几个好友往水沟里钓黄鳝玩,打着手电筒照向泥洞或石缝里,一手用铁丝扎块烧得香喷喷的昆虫残肢轻摇引诱,另一手在旁边时刻准备着铁钳专等贪吃的黄鳝探出头来,一钳子下去就将黄鳝整条地生拉硬拽出来。而老街却毁于一场大火,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的时间,整条街只剩下断瓦残垣焦材木炭。当时四面八方捐了很多的衣物灾款,却在分发的问题上让人产生好多疑问,我家正好也在灾民之列。外祖父当时就很愤愤不平地直接跑到管理分发灾款的相关人员面前质问,“请问这个分发物款是按什么标准来的呢,是跟小孩子过家家似的按情感亲疏来还是要按人丁户口来分的?”当场相关人员说不出话来。
  除外祖父留给我的那些,其余小人书可是我几个硬币几个硬币积攒起来的。自从与这些小人书结缘,心里老惦记着书店里是否有新到小人书。没事总往镇里唯一一家书店里跑,两眼死死盯住那几本西游记连载系列,店主见是常客总会凑近来向我介绍,这个人物如何那本看点在哪里,更勾起我无穷的购买欲望。外祖父那里讨来几个硬币,再向祖父讨要几个,接着又向阿太(曾祖父)那里讨几个硬币,誓将那套书买齐买全。几年积攒下来,倒有满满几个抽屉了,经常地翻出倒在外祖父家门口向过路行人晒一晒,赚足艳羡的目光。
  小伙伴一起游玩,往往会带至乌漆抹黑的阁楼,借着豆腐块大小的天窗透出的光亮,可以窝在那里静静地看个半天,蒙昧混沌般无知无觉的少年时代却也在此时慢慢开启出一丝探索之光。骁勇难敌却认贼作父的双枪陆文龙、单枪鏖战岳飞难解难分的杨再兴、舞动双锤怒砸金将的小岳云,那时已深深留在记忆的深处。   可那些书后来是到哪里去了呢?不得而知。是拿去送人了,还是表弟表妹们玩得兴起,折成纸飞机乱丢一气?因为下一辈人对这些不再感兴趣了,这些就成废纸般成了该扔的东西,去问外祖母吧,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她对这个也没多大在意;问外祖父吧,那时节他老人家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症,只有几分钟的短暂记忆,经常性栽在某个角落里自言自语一番,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也不记得自己刚才出来是为着什么事,问了还是白问。这样,只能在心中留个问号,或许,也等到自己七老八十了还未老年痴呆,也有个年轻人来问我同样的问题,自己能帮他好好解答这个问题吧。
  炎症还是像石头般压在两腮旁,好像还未睡着,索性想得更多些吧。
  三
  高考成绩不理想,上大学时一直迷惘无所丢魂失落的。J老师的出现无异为青春的躁动毛砺飘忽不安敷上一剂清凉散。他那流畅自如挥洒灵动的身法与虎虎生风威威气势的拳姿让我大开眼界,更让大学生活因有了追逐的目标方向而变得充盈丰富、生命因有了暂时的寄寓皈依而变得勃发有劲,由此J老师成了此时最好的人生导师。而少时热衷古装影视向往侠义故事这一癖好忽然也有了现实的意义。
  家乡小镇那时,唯一一家录像厅是经常光顾的地方,戏里的大侠更是津津乐道于小伙伴跟前的谈题。饭余或放学后,录像厅前的影片预告板是必去的地方,粉板上的片名、主演一定细细扫过,如果贴上录像片彩色或黑白的封面介绍那更要左左右右好好啃吮一番。有时家里要不出零钱,又恰好是中意的影片,也会随着几个小伙伴躲在录像厅外角落的门缝里眯着眼瞅,就是瞥个人影的边角也是乐意的事,更不用说听着昂然正气威凛慷慨的港台腔侠义之士对白,在那时看来真真是种享受。课后还会与小同学一起去学校小山坡(学校就建在山脚下)的空旷地上模仿着大侠出招,一不小心踢中同学要害部位。上课时,几次回头观察他的动向,见他不声不响地趴在桌上,引起心中无限愧疚。前些年,偶遇此同学,还偷偷地乜斜着眼瞧他,希望能从中找出些他对当年事件反应的影子,但好像并未有任何的端倪迹象。同学中有个是乡里知名拳师的孙子,听其他同学讲,他祖父当年铁拳威镇乡邻,大热天穿着破棉絮来往穿梭也没感觉热,更不要说石锁石柱石槽在他老人家手底下抄拿提捏的那是家常便饭,由此,连带着他这个孙子,我也特意靠近且处得来,前前后后跟随左右,自早到晚形影相随,一点也不觉得烦闷无聊,还陪着他一起观看露天电影《少林寺》,尽管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外祖父知晓后,点点头称许着,张口发出他那低沉有力洪钟似的声音,立即让周围的杂音黯然失色,“三百六十行的人物,都要去接触接触,这是对的。古人言,交得好秀才更要交得了贼头啊。”此话这几十年来一直在耳际回旋,相信这些年来密切注视着武侠文化一定与此有着某种特别的联系。
  大学毕业论文就定题为金庸武侠小说论,列出的参考书目中有陈平原先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单看题目还以为是讲述文人是怎么实践着自己的侠客梦的,仔细翻览一过,大失所望,尽是谈武侠小说类型比较研究。幸喜还可以随着J老师去亲身实践着这个梦。每天上课之前在校园门口中文系大楼前的空地上J老师总比我们早到一步,已经开始指导学员练上了。一排排的学生在J老师口令下踢打横冲,好一派昂扬奋进的场景。记忆中,中文系大楼前有个宽敞大气的楼梯可以直接登上二楼,前面的场地相当空旷,从图书馆横向直指近操场处,一大片的地方尽可以大胆肆意地舒活筋骨。当然,也有许多同学过来看两下就回去继续睡大觉,因为他们来参加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可以免去学校规定每天必做且要打卡的广播操。去年再回母校时,原先当中空地矗立着花坛喷泉还显得挺宽绰的校门口如今围成小车与行人分流道,一进校门相当逼仄,而原本朝着大门口的露天楼梯也拆了,留下直筒筒的大楼,校园还划满了停车位,甚至在当时跑个一两圈都累得癫狂的大操场,只留下一半光景,窄窄的如鸟笼子一般,真不知这些学弟学妹还是怎么锻炼的。
  每个周末,睡眼惺忪的城市森然而立的大厦下时而凑集时而缓行时而急驶的车流犹如勃勃生命的血脉周转,赶早班、摆地摊、清洁工、拾荒者尽如晨鸡报晓般准时到位。啃着几个包子喝着早餐奶,迎着晨风等候顺溜而来的公交车,隔着车窗望着那些建筑工地上根根昂立着的水泥柱子、张开巨人般的铁臂向更远处探寻,还有那自天际云端随意垂挂而下的青纱帐幔让人明白城市在发展在蓬勃着。遥遥望去,矗立在城市中心的公园山那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惹起心中无限的向往与诗意。踩着青石板拾级而上,每一次深深浸入其中的探寻与求索已将上山路径边触眼即拾的劲歌暴舞、恣意扭肢摆臀以及诸多杂音远远抛诸脑后,而顺着两旁蓊蓊秀颀的高大树木的下山道却是清新怡人的,连唧唧喳喳的鸟雀声听来也是如此的悦耳动听,即如两旁尽是老人谈天说地欢语畅谈而自己这样的年轻人无疑地是个例外也毫不介意。晃荡着自行车在城市里穿过一家家店面任由生硬的柏油路与疏落的行道树在耳旁呼呼而过,钻进小巷子拐过几处直角弯道,咚咚敲响J老师的家门,就此开启另一道学问之门。浴着清新、和着春风,极尽畅美之感,在探索与追寻中J老师犹如出尘净化、仙袂飘飘,浮莲之上再无琐屑的牵累与羁绊,有的只是纯明与空净。
  原来一起的S君,因为有人问他这么着魔地投入其中是否想将来由一介文人来开办武馆,由此心生却意,愈越冷场,终至销声匿迹;H君也因为迷惘无向、不知为何有此一为而选择了退出。对此,我也苦苦思索了许久,一直没有答案,自从去了一趟绍兴才心下释然。三五成群,箫鼓和鸣、敲击成韵,套上戏服、水袖轻摆、莲花虚指、步履曼摇,拖腔拉调的咿咿呀呀就对上了韵,塘河边、亭栏处、水汀地、竹幽里随处可遇随处可听;在去兰亭清幽僻静的小径上,随到随见执管而书的爱好者,其间有个断臂青年尤为印象深刻,身體的残缺丝毫阻挡不了他的那份热爱,单腿凭立,腰部轻摇悬腿微动,两只空荡荡的袖管似乎也在撑拔推送,笔端凝劲、毫末走蛇,那么自然那么流利,挥洒自如的书体就这么呈现在眼前。耳习目染着这样的文化环境,大可先撇开从中捞取索求的功利性,身心归化的欢畅愉悦让一切显得那么简单自然,还需要谈什么目的与方向,“为何”这俩字眼显得是如此多余。更何况文化传承接递的那种责任感,与实现价值意义的满满当当的充实感,更是让人深融其中而无悔。原先内心一直隐约中有个排斥的声音,这是粗浅的学问、不入流的,自古以来就颇受文人轻视弱化,此时尽可暂放一旁。或许,这本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偶像皈依,与这种文化相抱持也可以是一种生活、一种追求。   而我依然独自坚持着。J老师所教的每个动作每一次悉心指导必定细细体会、摸索,把每一次的进步与收获当作是向武侠文化与传统文化靠近的进阶之道,或者是获取融入传统的基因密码的有效途径,把每一次湿透全身的出汗当作是一次向传统致敬与精神的洗礼。
  还是睡不着,先起来拿几根棉签掏一掏吧。摸索到洗手间,随便扯了几支,回头瞥见儿子睡得正香。儿子的喜好与我们这辈人目前还是接不上拍,他小时候也可以几小时目不转睛地盯住电视机看,当然是动画搞怪之类的影片。古典小说侠义之流不见得有多大喜欢,更不要说站如松坐如钟这些形体的塑整。我不知道等到他们这一代人走上时代的舞台还能坚守着某种信念与多大程度上传承传统。我能坚持下来,是因为上辈人的熏陶,而他们注定要踽踽独行,还能极力守护着吗?拿着棉签掏挖了几下感觉是稍微轻松些,还是继续躺下睡觉。朦胧中又展现出几个场景来。
  四
  那年父亲在山西出事了。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正扒上几口饭,一颗不安的心就这么惶恐起来。母亲还算冷静,安排妥当诸事搭上北上的长途车,一路上望着田畴沃野往后平移及至黑魆魆夜幕下列队尽跑着的树干而扎进灰蒙蒙光秃秃的连绵山丘,心是忽上忽下的。北方的雪还是在洋洋洒洒地飘舞着,冰冷的大地轻易地就溜倒了加夜班后买菜归来坐在无驾照无车证无保险三无司机驾驶货车的父亲,还要继续啃噬着我们滴血的心,手术过后,父亲确认是胸骨以下高位截瘫,后大半辈子怕是轮椅也坐不上,只能与床为伴。
  那时小镇的整个经济是靠着煤矿事业给带动起来的。小镇没几条街道却挤满了路虎、奔驰、宝马、宾利、保时捷等名车豪车,身拥几百万、几千万的八零后小老板踱几步尽可遇见。妹妹的同学中就有几个这样的煤老板,坐下没几分钟,满脸红光地谈及走南闯北的奇事与能耐,还会下意识地不断轻拂鼓胀着的口袋。让人直叹原来生活还可以如此美好,生命还有诸多希望,父亲的情况虽只能坦然接受,但他还是默默承受地熬着、一言不发地顶着扛着,我们也只得静静地守着,渺茫的希望总如悬丝般时常咯噔与微震一下。父亲在咫尺病榻十几年如一日般辗转欹斜,原先魁梧挺拔的身躯日渐瘦削与僵直,这几年随着煤炭经济不景气,煤老板跑路的跑路、失踪的失踪,小镇好像也滤却了浮躁夸耀之气重归宁静,这些他可是心明眼净、闻说见证着个清清楚楚,无可挽回的是他生命力遭蚕食而随时日在一点点流失。
  父亲幼年时他母亲离他而去,十八岁后徒步上百公里两脚磨泡去见日思夜想的母亲,可他母亲却叫他在外人面前别称呼妈这个字眼,以免别人有误会。父亲对我兄妹俩很少表达父爱可能也不大懂得如何去表达,为了生活,他长年累月要在外头奔波。自小,我兄妹俩是寄寓在外祖父外祖母家的。
  父亲久卧病床,自是一种缺失,而遇见Z老师却是一种缘分。公园山偶遇,侃侃而谈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在我听来是如此熟悉的声音,是自远山飘忽而来的一种呼唤,更是睡意昏沉中邻家茅舍的晓鸡啼鸣,却让漂泊无着在外四处晃荡的游子嗅到了那久违的归宿感。而后的交往更让我确信营营追逐于传统文化注定是无悔的选择。
  Z老师对传统的追随来源于对其师父的尊崇。平时神侃海聊的片言只语让我们深信:他师父如卫道士一般守护着传统,严肃、刻板,说一就是一,从无二话。宴会上,他老人家未吭声谁都不敢动筷,弟子们轮番跪着敬酒,他只默应着;即或开腔言及某事,一二句就交代清楚并当数。家居时与普通老祖父一般毫无二致,可一谈到学术问题,那整个人是生龙活虎地,对谁都较真,敢叫板。有次,北京军事学院的某两位领导想来拜见他老人家,他们在车上苦等几小时后,老爷子知道后想了想,道:“不速之客,不见!”两人只得无趣而离。这个作风这个作派,不卑不亢,不迎合不屈就,让人肃然起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这些司马迁笔下响当当的名字,他们的故事一回忆起来就让人口齿间留有凛凛侠气的余味,难不成他们的精神气骨还在默默传承着?我的眼睛都泛光了,这不正是这些年来所苦苦追寻的东西,却是在民间缓缓流淌着。
  那次如同往常一样到Z老师办公室去探访,Z老师说是有个重要电话要接着,我与另外一学生在楼下候着、等着。足足有半小时后,Z老师下楼见我们还站着那儿等着,也着实吃了一惊,“还没走的啊!”然后,说起刚才是与他的师父老人家通话,为感谢他老人家这么多年来对他的栽培之情,对电话那头的老人家,他诚恳地说,“师父,我给您跪下了!”“您别,别这样!”但整个通话过程一直是跪着说话的。我们听完,只有默叹,心想着如果是我们,能做得到吗?心里对Z老师的敬崇又多了几分。
  原来,传统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五
  迷瞪之间,仿佛一座四方围栏的拳台飘悬于空中,当中两名护体包裹严实的拳手正呼哧呼哧着干架。拳来腿往,前扑后移,左躲右闪,人影绰绰,其中一方明显地左支右绌,看来难以招架,被逼至拳台边上,两人的节奏也慢下来,此时方能清晰地辨认出落于下风的拳手前胸后背贴着的是“传统武学”,而另一方则完好地贴着“现代搏击”。
  紧旋慢转间,医院里医生与护士脚不沾地,前前后后地忙碌着,即连过道上也挤满了患者,咳嗽声混杂着粗浊的呼吸声,无助迷离的眼神随处可遇,空气中弥漫着沉闷,形势是如此之急迫。另一边,民众正焦急烦躁地排着长队抢购某种药品,后面的不知前面的要买什么,悄悄地问起,这到底是要买些什么,有人不经意地从嘴角里漏下三个字:“板蓝根”。
  两人在过道里小声嘀咕似有若无地,一人似在强烈质问另一人:“为什么在危急时刻,中医却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让人好生失望!”一人怯生生地回答:“中医重在调理中和,整体观,短期效果并不明显,还得长效观察。”“火都烧到眉毛,中醫还慢条斯理的,望闻问切,这切来切去切了半天,切不中症结处,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祖祖辈辈相传,有病号脉吃草药,不都一直是这样的?!几千年来,中医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啊,救死扶伤,为多少家庭除厄去困,你怎能说它毫无存在的理由?”“话是如此,怕的是这个整体观很是让人模糊迷茫,给一些投机分子趁势借了风去,玩高深、玩玄奥、玩不可说,缺乏实证精神,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还在继续旋着、飘摇着。
  六
  那日听李兄曾聊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气功、特异功能席卷全国,全民修习形成热潮,他父母均是医生,那个时节同样对气功相当着迷,练着香功之类的气功,说是其师父某气功大师在北京一发功,他父母在自家屋檐下放一脸盆水接收大师所发的信息,炼成气功信息药水,喝完据说是可祛除百病。他母亲鼻梁上长了个疖子过几天痊愈,愈加深信神功的妙处。那个年代对于气功的着迷,何止是他父母俩,许多学者、名人、精英分子对此都深信不疑的。校园中经常有学生老师独自在树荫下、草丛旁摆出各种造型与天地接应,呼吸日月之精华,每个人都深信这是高级功法,以能练会此功为傲。让世人为之疯狂的几位气功大师相继传出造假作伪的丑闻之后,人们对此渐至索然无趣,刮过一场飓风过后落得悄无声息,如今社会上基本见不到练这类功法的人了,也很少听闻这类的气功大师。但没了此类大师,还有玄学大师、风水大师、拳学大师以及李大师、陈大师、黄大师等等,只要有市场、人们有需求,这类大师便应声而起,从不缺席。
  “隔空一指,取人性命”的气功大师王林,其豪宅巍峨耸立,明星、政要、名人争先光顾拜会。据说手下众弟子敬奉尊崇其如神明,最终却未能发挥神力让自己长命百岁,因罹患某种血管炎与神经炎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经医生极力抢救回天乏术撒手而去。他的离去可说是这段气功时代投射的最后一缕背影,或许可以乐观点地说,也许王大师的离世还有点更积极的意义,能让这一段不堪的社会文化历史加快翻过。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国,近二三十年时间痴迷于伪科学伪文明,国民不加辨别争先拜倒在忽悠大师的脚下,实在是令人非常痛心的事。
  前几年,某传统拳女传承人几段隔空发人于丈外、隔山打牛般的神功视频,引起一片哗然,后经央视记者现场求证并无任何神奇之处。传统的优秀成分、合理内核让人深深迷恋却容易让某些人无形中给架空、披上神秘的外衣为其所用,忽悠取巧,传统文化的平易面孔就此遭至无端的扭曲。
  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渺小感促使我们总要手制一个偶像来顶礼膜拜,概莫能外,此时稍有异乎常人之外的便成了偶像的践行者。一个人一旦被上升到“超凡”的高度,他就成了不容置疑的神,头上自然顶着不可侵犯的光环,人们不能接受心目中的偶像会有缺点,不能接受不完美。假如有人在“圣人梦”中醒来,批评了偶像,指出其不足甚至是错误,只会招致其他人群起而攻之,甚至是滔天的反驳与咒骂,眼见着陷入其中而不能施援手只好自顾逃离。前天特意在网络上一搜某武术家、养生家“中华某某功”,百度页面里堂而皇之地介绍大师相距十多公里疗伤、隔空抓挠患者伤处令其复原,还有信息电打人、吹气使人癫狂,神奇功法还大行其道,让不明真相的小伙伴们何以自处?如今的现代人凡事总喜欢带点养生之类的字眼,走路讲养生、食物讲养生、中医讲养生,武术如果不讲养生,那就更对不起老祖宗留下的精粹,满大街一抓一大把的养生大师正应运而生,各类养生高级功法同样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假,一旦趟进这里面的浑水就容易迷茫得不知深浅了。
  七
  两旁耳廓压迫感还一直紧绷着,我又翻转了下身子,朦胧中似乎起了睡意,可脑海里的影像依然清晰可辨。
  卧铺车里蜷缩一隅仍掩饰不了胸中那股激情与渴求,拜名师求真道才是执著前行的目标,其它遑及多想,夹带干粮、夜宿石板、敲门无人搭理均不觉得累不觉得苦不觉得闷。埋头只内视自我、专心不旁骛无比宁静,一双坚毅的眼神透露出的是精进二字。出拳蹬腿,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一点不含糊。
  酒桌上,几杯热酒下肚原先的拘谨不利索,因为酒力的作用而有点飘飘然起来,眼花耳热星眼迷离间,真实叙述里夹杂着一丝大话,竟能收获满满的尊崇与向往的眼神,原来这比苦练带来的成就感还要带劲十足。谦恭慎行大可以褪去那惹人厌的貂皮大衣,吹嘘根本不用花费本钱,探寻真理之路已经厌倦太久,既然从中啃出了那么点甜头,何不毫不顾忌地只管大口地咬噬下去。
  几个朋友聊天,不经意间就将话题溜至某人的过人与厉害之处,你一言我一语渐渐补充完整故事的枝叶杈条,原先的疑虑猜测竟消逝于无形之中,不自觉地联想着平时的种种不凡,也在添油加醋般雕塑着偶像,故事变得愈加真实丰满起来。故事再经口口相传,就是一段不寻常的传奇。
  齐刷刷的眼神中满是艳羡,如磁石寻极般吸附而来大为受用,走上这一条通向坦途的终南捷径倍显信心满满,他人的优点长处慢慢地下滑溜逸,自己的伟岸形象却是如此不容置疑。可再高大的金身塑像也有积灰尘的一日,忽然有一天,爬得高点掸尘平视而望却发现金佛也不是那么高,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
  推杯倒盏间,嘈杂声不断,“师兄,师兄”的呼唤声此起彼伏,散落于老式大厅的酒席早已是宾朋满座,三教九流,天南地北海侃神聊,气氛越来越是热烈,老师父正襟危坐在上头仿佛是一尊不容逼视的塑像,师兄弟间的聊天与他好像关系不大,只闷声想着自己的事儿。等到大师兄出来每桌巡回敬酒,师兄弟间笑谈愈加火热,气氛再次搅和起来。
  笑声热浪穿过廊柱绕过照壁,远远游向山坳林下,偶尔回个尾音应和一下。
  八
  有人问起,“你还在坚持吗?”我爽快回答,“是的。”在梦里,我们可以柔声倾诉,可以随性呼唤,可以自在自得,亭台楼阁、街坊市肆、人喧马嘶都是这样地清晰可辨,要疯魔,要成活,独得一面之趣。让清风拂去那一场烟尘,终归是水月泡影,落得个茫茫无尽的荒凉与寂寞。与旧式传统相抱相持,割舍不断那一种情怀与寄托,甚至是至死不渝,心灵的最后栖息之所当是有了现实的皈依。
  耳边在万籁俱寂中分明地钻入了“叮——叮——叮——”若断若续的轻音,唤醒了最敏弱的因子。此刻,若是一叶轻轻荡悠的小舟,会漂向哪里,会抵达内心何处?或许,一段缕缕馨香氤氲起所有的灵动,确能弥散出那醉人的芬芳。或许,正是此时所需。
  忽忆及一条不幸消息:原来温州丽岙张C在法国与几个朋友去参加聚会路上,遭遇几个非裔小伙抢劫,仗着自己学过几年某传统拳奋起反抗却致群毆重击最后不治身亡。温州丽岙整个村都是华侨,村民你拖我,我带你,大部分都出国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张C没出国前,曾对我提起,自己去了国外,肯定是要白加黑式加班工作,他这一代苦点累点都没关系,奋力打拼主要是为了下一代。我问,在家不是照样可以打拼吗?他说的是,在这里缺乏理想。我无法判断此说正确与否。
  耳膜还是鼓鼓胀胀的,看来明天还得去买点消炎药或是滴耳液,情况或许才会好转。半睡半醒间不知睡着了没有。
其他文献
1  山腰的盒子,推开了一扇窄门。  有一股暗光挤到盒子的底部。站在边上,我感觉有多个影子在交叠,盒底还是显得过于空洞。同行的人,拿着一把激光手电筒,打探着盒子内壁瓷釉的质地,黏合的缝隙是否经得起风雨的侵蚀,是否熬得过漫长岁月的磨砺。  我的目光茫然地停滞在上面,无限凝结的暗紫色上面,长时间没有移动。那暗紫色,似乎是心花凝结而成,层层漩涡,迎面涌来。仔细端详,它有着端庄四方的沉稳,和几乎凝固的暗紫
期刊
远处的岛  礁石与密林的荒原  孤零零的光和雾气,不能眺望的  远处,是死者共同的陆地  鸥鸟和野兽,占据了道义的监狱  遥不可及的宝塔,住着众神  我仅仅仰望,但不能生出登临之心  在沉没者的中心,生物世界  正吸食着白花花的盐粒  只有死亡,才举着它碧绿的手臂  旧时光如此腐朽,它们泛滥且  汹涌,独占了废墟上的美  她的气息,是海水锈蚀的味道  而流放者被遗弃之后,牢底尖叫的骨头  正长出幽
期刊
关于秋天  关于秋天,我有好消息  我的肉体,除了泥土,还多了落叶的覆盖  我在湖面踏水,或在最高的雪山上眺望  不踩碎雪花,也不弄乱雪地  我只赞美。所有的善举都是荣幸  从此,我放弃炉火、雨伞和太阳的光芒  我穿上宽襟大袖的白衫  绝不穿黑袍。这样,我飞起来更像天使  树枝上的金币,像情欲  纷纷落下来,连黄连木和水松也红了脸  我爱上另一个灵魂  我们从未见过彼此的身体  在草黄的日子里,我
期刊
马特雅·马特夫斯基(Mateja Matevski, 1929-2018),马其顿著名诗人、评论家和翻译家,生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个阿尔巴尼亚族人家庭,早年在大学攻读语言学,1962-1963年赴巴黎攻读法国文学和戏剧,曾经担任马其顿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文化和文学节目的编辑、电视台主编和台长,以及斯科普里广播电视台总台长。他也曾在出版社和文学刊物担任编辑,在大学担任世界戏剧史教授。不仅如此,他还担
期刊
大会堂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正处于大集体时代。那时候,农民吃的是“大锅饭”,挣的是工分,一起出工,一起收工,晚上还经常参加群众大会、学习政治、聆听报告、揭发批判、观看演出什么的。频繁的政治运动和聚会就得有一处合适的场所,当时的农村一穷二白,要找出一个能容纳所有村民的建筑谈何容易,只有少数大队有祠堂、庵庙可现成利用。于是,建一座大会堂就成了当时农村的“中心任务”。  建造大会堂,是如今古稀
期刊
言与意之间的反差,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两者反差越大,作品价值就越高。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青年作家余静如的小说《鹳草洲的葬礼》就是言与意反差很大的杰作。  首先,从结构上来说,作者巧妙地利用三次葬礼,浓缩了鹳草洲近三十年来的变迁和衰亡史。  当然,作者的重点不在于表现这个村庄外部形态的衰亡,而是通过三个葬礼的不同与变化,展现了人的精神走向衰亡、对生命的态度日渐冷
期刊
在西秦岭一带,叔,一般叫大,或者爸。叫叔洋气,但隔,不亲。  我三叔,兄弟排行老三,最小,我叫三爸。  我是跟三爸一起出门的。阳光盛大,倾盆而下,万物闪烁着透亮的光芒。午后的白杨,立在门口,风吹,它们露出长满白绒毛的手掌,呼啦啦拍打着。我们顶着隔年的旧草帽,穿过长长的寂寥的夏日巷道。  巷道里为什么没有人?  以前夏日的巷道不是这般枯寂。男人们敞着衣襟,提着镰刀和磨刀石,挽着裤腿,女人们提着瓦罐,
期刊
一  天还没亮,住村东头的西门珍珠就跑到隔壁敲门了:“东郭嫂子,起了吗?”东郭嫂子还来不及回答,倒敲醒了正在做梦的东郭兴旺,他嘟哝着问媳妇那么早起来要去干吗,东郭嫂子说,昨晚与西门姑娘约好了,去冀州呢。“那么远,去冀州干吗?”“你不知道,现在那大山已被移走,去冀州不远了,才十八里地呢。听说冀州的牛肉香着呢,去买一点来尝尝,也给你下酒呀。”东郭兴旺听着舒服,又倒头睡下做梦去了。  东郭嫂子和西门姑娘
期刊
近日与媳妇自驾车出京,经冀、晋、陕、川、滇、桂六省区,轮渡海峡至琼南,车程三千六百余公里,所见所感,拍照(此文略)写字,发手机朋友圈。  (一)  彩虹天上落,可看不可摸。  禁网岸边立,拦人不拦河。  黄河壶口,在山西一侧见到彩虹。以往别处雨后之虹,倏忽即逝。此间拜晴日和不停歇的巨浪水雾所赐,彩虹很大很耐心,由你尽情观赏拍照。管理方架起铁丝网,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别太靠前。  这是我第二次游壶口。
期刊
1单穴墓  抢救室的门,忽地开了。  快进去告个别吧。一位白大褂对迎上来的她说。  她踉跄半步。多年来,想得再多,也没想到,有一天,他会这样离开她。他的病,竟这样重。  他半闭着眼,耷拉着脑袋,脸像一枚风干的桃核。日子,像刀般,将他雕成了一尊木雕:不言不语,无喜无悲。  他看着她,嚅动双唇:拜托……  她像听到一声惊雷,叫:啊……  拜托……  侧耳细听,千真万确,不是幻觉。  她颤抖着,比得知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