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别离:以影片《城南旧事》为例探究电影表达技巧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asd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无论在叙事结构上还是視听风格上,都颇具诗意化的散文式表达。吴导给这部片子的定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而故事的背景又被置于20年代的老北京,在展现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状态时会带有一定的现实意味。所以导演用颇具浪漫主义的诗意化表现方式,来勾出其现实中的丝丝情愫,所层析出的情感显得更加细腻柔和,饱含深情。本文将从3个层面对该影片展开分析,并层层深入探讨这种诗意化的散文式表达技巧,并在最后会将电影文本和小说文本进行一个比较,通过比较文学的方式更深一层地探讨其共同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变迁问题。
  【关键词】:浪漫主义;诗意现实主义;吴贻弓
  一、视角带来的情感低置
  首先,无论是小说中还是电影里,本片的叙事角度都是从作为孩童的小英子的视角展开的。以孩童的视角为叙事的角度自然就人为加上了一层滤镜。首先孩童的世界是纯真的,世间的一些负能量会被过滤排除。如在与原著比较起来看,电影删去了兰姨娘这一部分,因为兰姨娘是姨太太又是风尘女子,有一定旧社会的负面象征意。另外观者在这种视角下其惯常的思维模式会跟着小英子而被放低,在视听语言上也有这种牵引式的方式:本片有大部分位置极低的小英子主观镜头,在视觉上模拟出的视角让其观感体验更为沉浸。然后,孩童是具有细微感知力的。他们总会发现成人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如骆驼咀嚼时嘴唇的蠕动、阳光下飞舞的尘埃等,可能是物理位置上孩童的低视角,亦有可能是精神层面大人思虑的日渐繁杂,这些极为细微的细节便有了其独特的视觉表现力。
  二、表现方式的中国古典式处理
  本片在叙事和表意上成功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方式。首先是在散点透视的运用。散点透视是中国画中独特的透视法,旨在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使视点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展现各个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而本片也有运用此法。在叙事上,本片将三段毫无内部联系的故事用串在了一起,通过相似事件的对比散点式地表现了三段离别的故事。三段故事表面上虽不联系,实则都是在讲离别的故事,所以在情感上也是相近相通。另外是一咏三叹、诗歌式的反复吟唱。这种“重复”式的表现方式使得情感也层层叠加。在小英子每一次的离别中,离别所透露出的独有的伤感情绪会反复地被强化。除了在叙事结构上的重复外,同时在听觉上,“长亭外,古道边”的骊歌也是在多处响起,声音配合画面,再次使情绪强化。而在摄影上,全片采用了大量的长摇空镜头,其内容也充满了中国古典意象:如老北京长城、枫叶、枯草等,运镜流畅犹如画卷铺开。所以全片用了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写意化风格,让电影用视听语言的形式把小说中文字的内在韵味外化了出来,秀美动人。
  三、别离意义的双重展现
  外壳上叙事结构和视听语言之所以能让影片情感如此充盈,是由其内核为“别离”的本身属性决定。别离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悲情色彩,具有人类共通情感的终极关怀意味。别离如同生死一样,属于人生中的不可抗力,其遗憾所带的缺失感和残缺美有着独有的悲情因子。在小英子身上其实是发生着两种别离的重合,一种是物理世界上与外界事物的别离,另一种是精神层面的别离。物质层面即表现在与秀贞、小偷、宋妈的三次别离。物质空间上的别离带来的是极大的无奈感和空虚感,因为这是人类无法逆转的宿命般的东西。在精神层面,全片所展现的更像是小英子跟童年这一状态的别离。每个人既经历过童年的成长,也经历过与童年的别离。影片将观众情感和心理都代入到小英子后,无疑也是在让观众再经历一次与童年的别离过程,其间的哀情和缅怀便自然流露。同时这个过程似乎是将童年置于了“生”的位置,与童年的别离也似乎是被赋予了一层生死之别的意味,其间莫大的哀楚也在无形中放大。而片中英子对童年的别离是伴随着与父亲的生死离别完成的,花儿的落下也就暗示着父亲生命的逝去,生命逝去作为一种永久的别离带给小英子更像是一种化为历史空白的遗弃,悲悯意味更浓一层。就此而言,影片带来的双重意义上的别离对小英子而言是相当深远的,而已与小英子同化后的观众所感受到她宿命般的悲情感亦是相当浓烈。
  四、与小说文本的比较
  由于两种媒介体裁和容量的限制,在由文字语言转换成视听语言后,自然是删减掉了一些东西。而其中改动较大的则是删去了原著中“兰姨娘”的所有内容。影片中的父亲憨厚敦实,对小英子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极大作用。而小说中的父亲却与兰姨娘有染,看到小英子甚至不加避讳,吓坏了当时的她。相比影片中完满的父亲形象,小说里却显得更具现实性,对20年代人们精神状态的复杂性也揭示得更为深刻真实。但影片里对父亲正面形象的集中刻画,在整体基调上能使小英子时隔多年后对童年的回望更加温情而饱满,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性原本的丰富度和复杂性,不过在精神世界的塑造上却更增情味。
  五、结语
  吴贻弓导演通过小英子的独特视角,用中国古典美学的外衣向我们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老北京城的童年世界。全片将其物理之别和精神之别形成了“二次别离” :既有与一个个人物的别离,也有对童年的别离,更有生死之别。通过视听语言的诗意现实化的表达技巧,将人间百态的凄然况味被浓缩在了小英子一次次地对这个世界的打量和触摸中,情感的流动是那么细腻,人性的刻画是那么真实。
其他文献
【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也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觉和自信。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和平发展道路;外交政策;战略意义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含义  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
期刊
【摘要】:从平行研究角度来看,处于邻近时代的莫泊桑和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小视角切入主题,由小见大,结局出人意料、情节变化多端、语言简练生动。然而,他们毕竟来自不同的国度,国情以及个人经历的差异,又导致了两位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风格。本文以莫泊桑的《项链》和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为例,分别从艺术结构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在创作风格上的独特魅力及
期刊
【摘要】:从古至今,哲学家都想给“自我”下一个定义,定一个规则,套一个理性的外衣。但随着战争、恐怖袭击等非理性的事件出现,人们发现“自我”从未是理性的。于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人类内在混浊无解的无意识,拉康在弗洛伊德之后发现分裂的“自我”。所以本文以大卫?芬奇经典悬疑电影《搏击俱乐部》来阐释拉康精神分析中的“自我”理论。  【关键词】《搏击俱乐部》;拉康;精神分析;自我  一、一个没有名字的“自我
期刊
【摘要】:他流浪、割耳,作品一度不被世人接受,却始终“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为世界留下《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名作。他曾说:“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害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他就是文森特·梵高,现代主义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作品是真正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受外力影响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及追求,是一种精神的永恒。  关键记事:梵高;心理;绘画色调  梵高1853
期刊
【摘要】: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儿童文学样式,最早出现在西方,具有百年的历史。本文欲以绘本《月光男孩》为例深度剖析绘本中图与文的审美共生,从故事主题、美术语言以及文学语言三个维度对其进行解读,意在寻求绘本中特有的美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月亮男孩;图文共生;审美艺术  绘本是图与文的统一体:其图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具有和语言叙述同样的功能,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其文具体精炼,
期刊
在现实社会中,“敏感”、“多疑”、“细腻”、“蕙质兰心”等等,这些词语大多都是用来形容女人的性格,对男人来说大概只有“责任”、“胸怀大志”等等。女性在这个社会中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肩负的任务和男性是不同的,这也许就是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就已经分好工了吧。  女娲娘娘当年抟黄土做人,为这个世界增添生命的气息,这个人每天劳作、奔跑、休息,似乎生活的并不快乐,他慢慢的长大了,也越来越孤独了……女娲娘娘想
期刊
【摘要】:对答歌(Dialogue Songs),是男女间以打情骂俏的腔调配以地方方言进行斗嘴拌舌式对唱,凭借自身才华编出妙语连珠的词句来斗智斗才。对答歌是泰国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泰国对答歌以篇幅长短分长篇与短篇对答歌,都各自存在固定的句式结构和字里行间的押韵形式。这些特征使得诗歌吟唱以来声声入耳、便于朗诵,不易忘记。  一、 泰国长篇对答歌  (一) 定义  长篇对答歌从短小发展到冗长,内容由简
期刊
认识原道主张的真正价值,首先应该从整体上深入《原道》篇,对其进行具体研究。为了论述方便,我们把《原道》篇分为三部分,分别进行解析。  《原道》篇的第一部分是:  文之为德也大矣, 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 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
期刊
我们将那些带有明显女性特征的艺术创作称之为“女性意识的萌芽”是合理的[1]。受西方写实主义影响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裸体艺术家,在这些雕塑中,女性裸体占重要比例,因为女性的身体语言丰富,体态优美,富有线条感、韵律感,多为人体雕塑家们所青睐。英国美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分析和梳理传统艺术中的裸像艺术时,总结出“阿波罗”和“维纳斯”两种裸体艺术的范式,这两种范式是由“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来区分的[2
期刊
【摘要】:孙健忠是土家族成名较早的当代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是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在当代作家中,土家族作家孙健忠较早地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冲突、价值错位的深刻思考。民族民间文学对作家创作的渗透,是继承也是发展,更是创新。民族民间文化与作家文化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表达对民族民间文化未来发展的价值和希冀。  【关键词】: 民间文学;孙健忠;渗透;价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土家族世代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