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低年级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而越到高年级越低?为什么有个别学生,尽管老师利用了新颖的教法调动,他们仍然无动于衷?为此我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随堂听课时观察课堂的方法进行分析。问卷调查时抽取了五、六年级各一个教学班为调查对象,并从多角度对任课教师及班级情况进行调查。
一、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课,且随年级的增高有人数增长的趋势
对阅读课喜欢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调查中发现,90 %参与意识强的学生喜欢阅读课,反之亦然。然而,我们也发现,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课,而且,六年级比五年级的人数略有增高。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结论,调查者进行了大量的听课调查工作,结果发现,的确,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般来说,不喜欢阅读课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教师长期一个范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单调没意思,失去兴趣。有一位学生说:“一、二年级老师教的还挺好,到了三年级还用这个教学方法教,就感到没意思了。要是换个老师就觉得有意思。”可见,小学教学模式化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
2. 学习上总失败,总得不到激励,失去信心。学习上有成功就有失败,这本是正常的事。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总让学生失败,而不帮助其成功,甚至错了就要批评,而不鼓励学生树立信心,长期这样,只会导致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认为“我太笨”“我不行”“这门功课可太难了”“这门课真没意思”。
3.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处理方法不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个别学生因不喜欢老师而不喜欢阅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有的学生本来很喜欢阅读课,就因为老师当众狠狠批评了他,课后又没有及时补救,没有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使这些学生不喜欢语文老师,因而不愿意上阅读课,从而使得他们的参与意识不强。
二、班干部和“优秀学生”并非都参与意识强
在调查中发现,在24名优秀生中,只有8名学生参与意识很强。有的班干部和“优秀学生”参与意识一般,有的根本不强、其原因大致有:
1. 教师、家长受传统教学观和人才观的影响,认为卷面分数好就是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而忽视参与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调查中,有的学生反映,在评选优秀学生时,同学们给个别优秀生提出了上课不积极发言、朗诵等方面的意见,可是班主任却强调,分数高就行。这种做法无疑助长了学生这方面不良习惯的发展。
2. 胆子小,爱面子。大多数班干部和优秀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是“听话”的孩子,而且受的表扬多,很少受批评。因而,他们或胆子小,没有勇气举手发言、朗读、或怕说错了,被老师、同学看不起,降低自己的威信。
三、学生在参与阅读教学的八个方面的学习活动中,参与意识存在差异
本次调查列出了八个方面的学习活动,分别是:(1)默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简称默读思考;(2)举手要求朗读课文,简称自主朗读;(3)主动参加小组讨论,简称小组讨论;(4)主动举手发言,简称自主发言;(5)主动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简称主动质疑;(6)主动指出和纠正他人发言、朗读中的错误,简称纠正错误;(7)认真听他人发言,简称认真听讲;(8)认真听他人朗读,简称认真听读。调查情况如下:
表1表明,在八个方面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关注他人朗读、发言以及小组学习活动时,学生参与意识较强。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更多的是关注别人怎么参与的,而对自身怎么参与学习关注得不够。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参与意识较强,而在全班同学面前则不敢发言和朗读,这是因为在全班面前,同学多了,再加上老师的参与,学生的心里压力增加,这必然使部分学生不敢发言与朗读。可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做学习的小主人的勇气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朗读的参与意识为什么最弱,在座谈中,学生反映自己的朗读能力太差,读通顺还行,但是,一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己就没有勇气了。这说明,能力差会形成心理障碍,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不良的影响。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课,且随年级的增高有人数增长的趋势
对阅读课喜欢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调查中发现,90 %参与意识强的学生喜欢阅读课,反之亦然。然而,我们也发现,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课,而且,六年级比五年级的人数略有增高。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结论,调查者进行了大量的听课调查工作,结果发现,的确,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般来说,不喜欢阅读课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教师长期一个范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单调没意思,失去兴趣。有一位学生说:“一、二年级老师教的还挺好,到了三年级还用这个教学方法教,就感到没意思了。要是换个老师就觉得有意思。”可见,小学教学模式化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
2. 学习上总失败,总得不到激励,失去信心。学习上有成功就有失败,这本是正常的事。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总让学生失败,而不帮助其成功,甚至错了就要批评,而不鼓励学生树立信心,长期这样,只会导致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认为“我太笨”“我不行”“这门功课可太难了”“这门课真没意思”。
3.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处理方法不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个别学生因不喜欢老师而不喜欢阅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有的学生本来很喜欢阅读课,就因为老师当众狠狠批评了他,课后又没有及时补救,没有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使这些学生不喜欢语文老师,因而不愿意上阅读课,从而使得他们的参与意识不强。
二、班干部和“优秀学生”并非都参与意识强
在调查中发现,在24名优秀生中,只有8名学生参与意识很强。有的班干部和“优秀学生”参与意识一般,有的根本不强、其原因大致有:
1. 教师、家长受传统教学观和人才观的影响,认为卷面分数好就是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而忽视参与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调查中,有的学生反映,在评选优秀学生时,同学们给个别优秀生提出了上课不积极发言、朗诵等方面的意见,可是班主任却强调,分数高就行。这种做法无疑助长了学生这方面不良习惯的发展。
2. 胆子小,爱面子。大多数班干部和优秀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是“听话”的孩子,而且受的表扬多,很少受批评。因而,他们或胆子小,没有勇气举手发言、朗读、或怕说错了,被老师、同学看不起,降低自己的威信。
三、学生在参与阅读教学的八个方面的学习活动中,参与意识存在差异
本次调查列出了八个方面的学习活动,分别是:(1)默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简称默读思考;(2)举手要求朗读课文,简称自主朗读;(3)主动参加小组讨论,简称小组讨论;(4)主动举手发言,简称自主发言;(5)主动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简称主动质疑;(6)主动指出和纠正他人发言、朗读中的错误,简称纠正错误;(7)认真听他人发言,简称认真听讲;(8)认真听他人朗读,简称认真听读。调查情况如下:
表1表明,在八个方面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关注他人朗读、发言以及小组学习活动时,学生参与意识较强。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更多的是关注别人怎么参与的,而对自身怎么参与学习关注得不够。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参与意识较强,而在全班同学面前则不敢发言和朗读,这是因为在全班面前,同学多了,再加上老师的参与,学生的心里压力增加,这必然使部分学生不敢发言与朗读。可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做学习的小主人的勇气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朗读的参与意识为什么最弱,在座谈中,学生反映自己的朗读能力太差,读通顺还行,但是,一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己就没有勇气了。这说明,能力差会形成心理障碍,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不良的影响。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