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一提到创新会使人联想到脱离教材的活动,如科研、发明创造等,或者让教师与学生有超乎寻常的作为才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要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合作关系,教师必须要考虑:1.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未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4.在拓宽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需要教育者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教育首先应是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自身的教育,很难想象一位观念陈腐、思想守旧、刻板僵化的班主任能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并取得较好成绩。如果说过去我们总是将自己视为掌有生杀大权的管理者而成天对学生“虎视眈眈”,那么到了现在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我们也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是良师,是益友。我们只有放开我们的架子,让学生对我们平视而不是仰视,才能真正走近甚至走进学生,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力,广泛听取学生的呼声,最大限度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认为树立以下三个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身体力行做好此项工作。
第一,树立教育观念。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为培养创新意识奠定基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班主任应有参与意识,即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这样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和闪光点。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和闪光点,也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参与过程中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的思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支持。
第二,树立发展观念。教师要站在时代的潮头和历史转折的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教育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体现学生的时代风貌。班主任还要有敏锐的嗅觉,要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在获得科任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下,结合本班情况,充分考虑并运用学科教学实际特点,选准“切入点”,及时有效地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给传统的实践活动和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益。
第三,树立永久观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成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来抓。创新教育关键要做到落实,要三年如一日地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主观随意地更换、删减。要通过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使教学中每项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的喜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教育,作为教师任重道远。面对充满活力的学生,教师要明白,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努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的力量,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创新教育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要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合作关系,教师必须要考虑:1.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未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4.在拓宽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需要教育者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教育首先应是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自身的教育,很难想象一位观念陈腐、思想守旧、刻板僵化的班主任能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并取得较好成绩。如果说过去我们总是将自己视为掌有生杀大权的管理者而成天对学生“虎视眈眈”,那么到了现在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我们也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是良师,是益友。我们只有放开我们的架子,让学生对我们平视而不是仰视,才能真正走近甚至走进学生,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力,广泛听取学生的呼声,最大限度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认为树立以下三个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身体力行做好此项工作。
第一,树立教育观念。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为培养创新意识奠定基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班主任应有参与意识,即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这样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和闪光点。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和闪光点,也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参与过程中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的思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支持。
第二,树立发展观念。教师要站在时代的潮头和历史转折的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教育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体现学生的时代风貌。班主任还要有敏锐的嗅觉,要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在获得科任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下,结合本班情况,充分考虑并运用学科教学实际特点,选准“切入点”,及时有效地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给传统的实践活动和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益。
第三,树立永久观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成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来抓。创新教育关键要做到落实,要三年如一日地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主观随意地更换、删减。要通过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使教学中每项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的喜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教育,作为教师任重道远。面对充满活力的学生,教师要明白,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努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的力量,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创新教育有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