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k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了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
  关键词:审美教育 情感因素 感受能力 审美能力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众多美的因素。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佳作,也有被盛赞为“史有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契柯夫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代表《红楼梦》。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章,寻求美和体验美,从而提高其整体素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如:语文殿堂里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百草园景致,更有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不引发着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二、培养审美想象能力,从教材中挖掘、汲取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态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如拔刀相助、扶危济贫的鲁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关爱学生、美丽温和的蔡芸芸先生(《我的老师》),心底善良、助人为乐的梨花姐妹(《驿路梨花》)……这些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反复吟读,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其间无声的美,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让学生领略“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鉴赏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就必须知道苏轼在什么心理下夜游,从而体味“闲人”微妙复杂的心理;上《出师表》,更要很好地明白诸葛亮决意亲征的背景,了解他报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否则就无法认识“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而中外名篇《最后一课》、《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学,同样要了解作品的创作环境,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了解韩麦尔先生无限的爱国深情和旧社会弱势群体中祥子悲苦的人生命运,引发学生的共鸣,进而健全学生的人格。
  四、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康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空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次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的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学《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廓,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将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进而领悟到这优美的意境中寄托着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总之,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当这些审美心理因素结合起来,并得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其他文献
所谓美术鉴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定义的:“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美术鉴赏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术批评,是以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作的理论分析或价值判断。美术批评是美术欣赏的深化,它在感受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揭示美术作
期刊
初中音乐教学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困”。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它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手段、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上,它与我国教育的现状、教材的内容等有密切关系。要改变音乐教学的现状,教师主观方面应多努力、多尝试,改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以实现有效教学。  一、贴近生活,灵活渗透,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体现音乐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笔者认为,音乐教
期刊
教学后记是许多学校要求教师在备课本中必写的内容之一。因为是课后才写的东西,所以并不被教师们重视,甚至会有教师把它当成负担而应付了之。之所以有这样的态度,我觉得是因为教师没有从教学后记中有所收获,没有体会到教学后记给自己教学带来的好处。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过课以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一方面它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能为以后再教该内容时提供教情和学情资料。正因为有这样两大好处,
期刊
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发展规律以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个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宽松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
期刊
记得叶圣陶说过:“学习国文应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可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其实也是难点之一。作文难,几乎是所有学生的心声。有些同学一听写作文,竟是愁眉苦脸,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不是偷梁换柱、胡编乱凑,就是东拼西凑、空话连篇,净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没有一点新鲜感,使人看得好乏味。碰上推荐优秀作文,那才叫难,一篇修改文,基本上是红笔覆盖,指导老师差不多都成作者
期刊
自主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文化素养。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一、创设疑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创设带有探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学生创新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就必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后进生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既受智力发展情况的影响,又受其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力、学习方法及教师授课方式等因素的制约,还受社会、学校、家庭等不良因素的诱惑。因而,一个班内势必存在着一些纪律松散、智力较弱、性格较怪的学生。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期刊
随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学习。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儿童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在音乐课中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位置,做学生的
期刊
摘 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引领小学科学有效探究呢?课改以来,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一、准备有效的探究材料或经验,让探究活动有备而来;二、创设有效的探究情境,让
期刊
在农村初中学校从事校长工作多年,随着时代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日益增多,感到压力和责任越来越大。在其位,谋其政,面对影响学校发展的外因,如何激发内因,变不利为有利,打破制约自身发展的校内外瓶颈,切实解决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学校的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老教师——不能被遗忘的精神力量  每个学校,老教师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老教师在学校辛勤耕耘一生,把青春和汗水洒在校园,他们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