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衡,是一种永恒追求的境界。斑斓绽放,而又不蔓不枝,是花的平衡;宁静澄澈,而又活水源头来,是泉的平衡;高耸入云,而又连绵千里,是山的平衡。世间的万物在平衡之中彼此联系,从而达到最宜的境地。
做人的平衡,便是名利与自由。纳兰容若便是如此。波诡云谲的官场争斗与怡然畅快的山水诗词,他轻巧地转换于二者之间。作为御前侍卫,如履薄冰,但他却凭着察言观色,屈伸有度,侍奉好了那一位喜怒无常的君主;而被王国维称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词人,渌水亭的闹中取静、闲静逍遥才是他的心之所归吧,“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的景致更深深地令人迷醉。作为大臣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身为满人却心向汉族文化,文武兼修,才德并重,满腹才华。想要一举高中,却在廷试前因一场寒疾而失了机缘。或许也正因如此,容若心向仕途却只能作为微臣,不为官场所扼,更用他凄清秀丽的《饮水词》将三十一年的浮生铭刻于世,此中平衡,也非常人所及。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恰也是平衡。不麻木浑噩,也不激进愤世,以中庸之道面对乱世中的风雨,即是找到了平衡。但这平衡,却也带着苟且的意味,人若如此,却也容易变得只会附庸,随波逐流,虽得以安身立命,也不为“中庸”,而成了“平庸”。如要成就显世,也需要“不平衡”来助澜。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周易》《春秋》《诗经》莫不是圣人困厄愤懑之作。报国无门,献世无路,胸中的远大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便产生了不平衡。此不平衡催生的不是压抑,嫉妒的恶果,而是追溯往事,警醒后人忧国忧民和不断进取的情怀。《史记》一类的传世名著,便在此中诞生。
但不平衡,也不皆是善果。超然如陶渊明,便得“采菊东篱下”的闲致;怅然如苏子,便得赤壁之下酒觞交错间“不知东方之既白”的释怀;愤然如屈原,却得汨罗江边的悲叹,一死于逝去的浑水间。家国情怀与个人立命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倾斜,若不是国家的危难把个人压垮,也只是沉浸在个人的得失而忘却社稷兴亡。此番人生,便少了长风破浪的壮阔,多一些归隐佛刹,不负芳华的平淡。
由古视今,世俗的冗杂让我们必须习得平衡,于事事之间找到最好的权衡之策,那人生至此,也可得一帆风顺。可有时,也要从自身短缺与他人长足之处找到不平衡,从自身理想与尚未实现的现实之间找到不平衡,从而获取扬帆奋进的力量与激情。但失衡,也会让人滑至消极避世,堕落不振的深渊。而此中,恰是另一番平衡了。
求得平衡,传下“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词作,获得淡然超逸的昙花一现,而寻得不平衡,也得“逝者如斯”的感悟,二者便如此相生而又可彼此转化。人生之平衡,更要我们以一生践行,且行且品尝其中深含之韵味。
【评点】
文章围绕“平衡”与“不平衡”展开讨论,以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来阐述平衡之理,即功名利禄与山水诗词之间的取舍,也点出只求处事平和无己见的人,终会沦为随波逐流的庸庸碌碌之辈。而下文中,作者反弹琵琶,以司马迁为例,写“不平衡”所能带给人们奋进的动力,并由此创生出的不朽的作品。再结合下一段陶渊明、苏轼、屈原的例子,提出报国之情的失衡,会使人丧失豪情,甚至自我了结的结果。总体结构紧致,引读者步步深入,引出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相互转化的哲理,感悟人生在世应采取的处事方法,令人深思。文章举例众多,具有说服力,但在力争面面俱到的同时,缺乏一些论证的重点。且文中举例多为古代,于今日世界之思考较少。
何文魁
做人的平衡,便是名利与自由。纳兰容若便是如此。波诡云谲的官场争斗与怡然畅快的山水诗词,他轻巧地转换于二者之间。作为御前侍卫,如履薄冰,但他却凭着察言观色,屈伸有度,侍奉好了那一位喜怒无常的君主;而被王国维称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词人,渌水亭的闹中取静、闲静逍遥才是他的心之所归吧,“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的景致更深深地令人迷醉。作为大臣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身为满人却心向汉族文化,文武兼修,才德并重,满腹才华。想要一举高中,却在廷试前因一场寒疾而失了机缘。或许也正因如此,容若心向仕途却只能作为微臣,不为官场所扼,更用他凄清秀丽的《饮水词》将三十一年的浮生铭刻于世,此中平衡,也非常人所及。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恰也是平衡。不麻木浑噩,也不激进愤世,以中庸之道面对乱世中的风雨,即是找到了平衡。但这平衡,却也带着苟且的意味,人若如此,却也容易变得只会附庸,随波逐流,虽得以安身立命,也不为“中庸”,而成了“平庸”。如要成就显世,也需要“不平衡”来助澜。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周易》《春秋》《诗经》莫不是圣人困厄愤懑之作。报国无门,献世无路,胸中的远大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便产生了不平衡。此不平衡催生的不是压抑,嫉妒的恶果,而是追溯往事,警醒后人忧国忧民和不断进取的情怀。《史记》一类的传世名著,便在此中诞生。
但不平衡,也不皆是善果。超然如陶渊明,便得“采菊东篱下”的闲致;怅然如苏子,便得赤壁之下酒觞交错间“不知东方之既白”的释怀;愤然如屈原,却得汨罗江边的悲叹,一死于逝去的浑水间。家国情怀与个人立命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倾斜,若不是国家的危难把个人压垮,也只是沉浸在个人的得失而忘却社稷兴亡。此番人生,便少了长风破浪的壮阔,多一些归隐佛刹,不负芳华的平淡。
由古视今,世俗的冗杂让我们必须习得平衡,于事事之间找到最好的权衡之策,那人生至此,也可得一帆风顺。可有时,也要从自身短缺与他人长足之处找到不平衡,从自身理想与尚未实现的现实之间找到不平衡,从而获取扬帆奋进的力量与激情。但失衡,也会让人滑至消极避世,堕落不振的深渊。而此中,恰是另一番平衡了。
求得平衡,传下“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词作,获得淡然超逸的昙花一现,而寻得不平衡,也得“逝者如斯”的感悟,二者便如此相生而又可彼此转化。人生之平衡,更要我们以一生践行,且行且品尝其中深含之韵味。
【评点】
文章围绕“平衡”与“不平衡”展开讨论,以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来阐述平衡之理,即功名利禄与山水诗词之间的取舍,也点出只求处事平和无己见的人,终会沦为随波逐流的庸庸碌碌之辈。而下文中,作者反弹琵琶,以司马迁为例,写“不平衡”所能带给人们奋进的动力,并由此创生出的不朽的作品。再结合下一段陶渊明、苏轼、屈原的例子,提出报国之情的失衡,会使人丧失豪情,甚至自我了结的结果。总体结构紧致,引读者步步深入,引出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相互转化的哲理,感悟人生在世应采取的处事方法,令人深思。文章举例众多,具有说服力,但在力争面面俱到的同时,缺乏一些论证的重点。且文中举例多为古代,于今日世界之思考较少。
何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