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三十年纪念文集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l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1985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不平凡的三十年,收获了一大批重要学术研究成果。为了纪念研究会30年发展历程中的学术成就,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纪念文集《科学技术哲学论》(王国聘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集中展示了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30年来所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展现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特色和风采。
  研究会理事长王国聘教授在文集的序言中写道:“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30年来,始终以研究、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为己任,历经多次换届,薪火相传,形成为一个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根基稳固、实力雄厚、后劲十足的江苏科学技术哲学共同体。”
  30年来,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同仁们与时代同步前进,勤于探索,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国内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纪念文集《科学技术哲学论》甄选了研究会老中青三代学者于不同时期发表在国内重要期刊上的43篇论文,代表了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会30年来所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内容涉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环境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方面。
  自然哲学方面。《科学技术哲学论》编选了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萧焜焘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篇研究黑格尔自然哲学的论文。在国内学界,萧先生以研究黑格尔而著称。这篇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黑格尔的自然整体观和发展观进行了深入研究,阐发了黑格尔的“自然界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思想。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林德宏先生在《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一文中指出,自然界既是我们的改造对象,又是我们的保护对象;人与自然的协调,是人类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的辩证统一,是二者之间的某种平衡。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陈文林教授的论文对生命活动的高序性、生命活动的层次性等遗传工程认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强调必须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来探讨和理解这些问题。在论文《三个世界的关系》中,吕乃基教授从本体论角度对波普尔所区分的“三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重点论述了世界3(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的知识阶梯。
  科学哲学方面。郑毓信教授的论文对20世纪数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作了回顾,分析了数学哲学现代研究的两种不同范式:实际数学工作者的“活的哲学”和哲学家的数学哲学,并对数学哲学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严火其教授的论文指出,东西方科学的本质不同,在于对自然认识“察同”和“察异”的选择不同。刘魁教授的论文通过对伽利略受审根源问题的反思,阐明科学研究的自由权只能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自由权,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自由权。王岩教授评述了著名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观。王荣江教授研究了知识论与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当代发展。黄政新教授结合贝尔和莱格特不等式的实验校验分析了物理学“实在论”与哲学实在论的关系。马雷教授论述了经验确定性对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董美珍副教授研究了女性主义科学认识论。此外,蔡仲教授、熊登榜教授、吴建国教授、刘鹏副教授等人的论文分别对地方性知识之困境、“后现代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的主体建构、现代性的本体论审视等后现代科学哲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技术哲学方面。肖玲教授的论文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对于重建人性化的科学技术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价值。曹克教授的论文指出,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并不完全是属于技术的,而更多的是作为理解历史的一种手段。夏保华教授在论文中研究了两位重要的技术哲学家——“人文学的技术哲学”代表人物卡普和“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代表人物德克斯,评述了他们的生平和学术思想。刘启华教授分析了技术科学的发展模式,阎莉教授研究了转基因技术对生命自然存在方式的挑战,吴红副教授对奥格本学派的形成及其对技术社会学的意义进行了研究。
  环境哲学方面。研究会理事长王国聘教授在论文《现代生态思维的价值视域》中指出,生态学所揭示的生态系统整体性、有机性、多样性,不但提供了一幅和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迥然不同的世界图景,而且在这种世界观的内部孕育了一种强调相互依存、协同进化、关注未来、适度节约的价值观。可以说,现代生态学为传统的价值内涵进行实质重建和拓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生态学不仅承认和重视自然生态的服务价值,还承认自然具有自身存在的“内在价值”。王建明教授、高中华教授、周兰珍教授和潘洪林教授深入研究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哲学问题,强调不能脱离人类利益来谈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能通过彻底否定“人类中心”去追求所谓的“自然中心”或“生态中心”。曹孟勤教授深度发掘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指出儒家“成己成物”观要求人们在成就自己美德的过程中“善待万物、尽物之性”。黄爱宝教授提出了建设“生态型政府”的构想。曹顺仙教授和李丽副教授指出克服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破除“资本的逻辑”。郭兆红副教授研究了汽车与城市发展问题,认为生态城市建设要“放弃对汽车依赖”,应树立这样的城市发展理念:为人而不是为汽车设计城市。陈伟华副教授的论文在国内较早地对生态女性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
  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张相轮教授的论文《网络文化及其哲学问题》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发展动向及其所引起的现实的社会变革,提出人和社会都应对网络文化所引起的社会效应及其发展趋势有科学的认识和预测。钱兆华教授的论文强调,我们在科学史研究中必须严格区分四对范畴: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否则会导致了科学史研究的混乱局面,并直接削弱了科学史对科学研究的启示、借鉴和解释功能。陶军教授在其论文中指出,信息技术时代,科技的发展始终是影响人类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科学和复杂性科学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对历史决定论的超越。罗蕾教授的论文阐述了“自下而上”这个新世纪理念对未来科技进步、系统管理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孙孝科教授从“是什么”与“不是什么”两个层面探讨了科学家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所应担负的道义责任。陆礼教授概述了交通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科创新。此外,胡金波研究员对研究生人格塑造的研究,钱振勤教授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丁长青教授对爱因斯坦的“世界政府”思想的研究,张云霞教授对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研究,张宗明教授和张艳萍副教授对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探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说来,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30年纪念文集——《科学技术哲学论》主旨明确、脉络分明、框架清晰,系统展示了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30年来的部分重要学术成果,展现了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特色和风采。《科学技术哲学论》编选的论文有几大特点:一是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二是研究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和开拓性;三是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四是秉承“以人为中心,文理哲结合”的学术理念。
  古人云:“三十而立。”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事业走过了而立之年,步入了新的不惑时期。站在“三十而立”的节点上,面对新一轮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大潮,研究会的同仁们必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砥砺前行,“续写出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精华,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业绩,在未来的30年中,飞得更高,行得更远,成就更辉煌!”
  (责任编辑 张月红)
其他文献
摘 要:生存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要生存,就要谋利。儒家治国模式重义轻利,必然会失败。道德是一种生存理性,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利益教育,不能脱离人的生存需要和生存法则。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关键,是力求谋利与求善的统一。  关键词:道德;儒家治国模式;生存法则;生存理性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教育能起什么作用?本文拟从人的本性与生存的角度,结合儒家治国模式的得失,进行一些讨论。  一、儒家治国模
期刊
摘 要:欧洲绿党所倡导的“绿色新政”,其目的在于实现在地球自然限制内带来经济繁荣、社会正义和生活幸福的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而实现路径则依赖于对基础设施、工业产业、教育创新、社会聚合与自然环境等进行投资。由欧洲议会绿党党团委托支持、绿色智库“重构”完成的这一研究报告,试图构建一个相对不利环境下如何达到改变欧洲经济与社会状况的投资水平的金融体制。它认为,欧盟每年需将GDP的2%投资到2020年时实现C
期刊
摘要: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都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世界能源危机所进行的实践探索,二者在追求的目标、完成的任务以及涉及的技术范围都有所不同,低碳发展是绿色发展的手段和基础,而绿色发展又是对低碳发展的巩固与强化。建设生态文明是要绿色还是要低碳,关键是看哪种发展方式能够保证正常的经济增长速度,能够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能够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丰厚的回报,能够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
期刊
清朝官修《明史》中的《奸臣传》列入10人,马士英即为其中之一。他到底做过什么,以致被定为“奸臣”,光看《明史》本传显然是不能完全释疑的。或许正是由于此,马士英与秦桧、严嵩、魏忠贤、和珅等历史上的所谓“反面人物”一样,引起了学界的较多关注。其中尤以贵州本地的学者为多,由民国时期姚大荣作《马阁老洗冤录》肇始,之后时有成果出现,主要就马士英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交游、结局、评价等问题作了探讨,且多对马士英
期刊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为了进一步加强关于“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理论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江苏省自然辩证法于2016年11月4日至6日在江南大学联合主办了“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孝廷教授和副秘书长崔伟奇教授、副秘书长唐志,江苏省科协副主
期刊
摘要:《弗兰肯斯坦》是公认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对以后的小说和电影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玛丽·雪莱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借鉴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本文旨在从父子关系的角度讨论《亚瑟王传奇》对《弗兰肯斯坦》的影响。 亚瑟王虽然是伟大的君主,却因为不能履行父亲的责任而身亡。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却抛弃了自己创造出来的生命并为其所杀。造物主和父亲的角色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对责任和义务的忽视会直接导
期刊
摘 要:《有机马克思主义》一书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项新成果,通过融合中国传统思想、过程哲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这些大众智慧,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实践方式,为我们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寻找一种替代选择。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生态理念认为合作和共同体应该是价值的追求,而不应该只以个体和竞争作为价值的判断,共同体的健康决定了个体的健康,共同体的健康对所有人都至关重要。有远见的有机马克思主义还认为整个世界是复杂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方法论是模型思维。模型思维是“道阴阳”的周易哲学和五行哲学的本质特征。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就是通过对阴阳哲学和五行哲学模型的直接和间接模拟运用而建立起来的众多具体模型理论的综合体。模型思维的合理性和真理性在于构成该模型的范畴本身的合理性和真理性。构成中医理论模型综合体的诸范畴是在直接生活经验和成功医疗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具有其合理性和真理性。  关键词:模型; 模型方法;
期刊
摘要:很多地理事象,特别是人文地理事象,是不能量化的。当前人们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几乎完全使用了纯计量化的研究方法,去推导那些行政官员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环境虚无主义思想指导下预设的研究目标。研究过程和结果,都大大违背了地理学研究的终极关怀——实现人地关系的良性耦合。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田野调查获取的逻辑实证事例的归纳推学和环境道德信念的支撑。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必须自觉坚守
期刊
摘 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问题,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的概念,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社会主义原则与生态学原则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关键词:美丽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