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不足齿者不没其所长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s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官修《明史》中的《奸臣传》列入10人,马士英即为其中之一。他到底做过什么,以致被定为“奸臣”,光看《明史》本传显然是不能完全释疑的。或许正是由于此,马士英与秦桧、严嵩、魏忠贤、和珅等历史上的所谓“反面人物”一样,引起了学界的较多关注。其中尤以贵州本地的学者为多,由民国时期姚大荣作《马阁老洗冤录》肇始,之后时有成果出现,主要就马士英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交游、结局、评价等问题作了探讨,且多对马士英带有“洗冤”之意,体现了他们对乡土历史的热心及所谓“乡贤”的回护,相关论述也多发表在贵州本地的刊物上。基于此,想要把对马士英的研究更向前推进一步,需要更全面地搜集史料,就有关论题进行更系统深入的探讨,并且在立论上要尽量力求客观。应该说,阳正伟博士的《善恶忠奸任评说——马士英政治行迹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达到了这些要求。
  该书二十万字,分为绪论、四章和八个附录,正文主要探讨了马士英在入仕初期、凤阳总督任上、弘光时期、弘光朝廷灭亡后向南逃窜过程中的政治活动及结局;附录是八篇论文,主要是对正文所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的详细论述。这些又都是放在晚明的政治背景尤其是党争下展开,把马士英与党争的关系作为主线,对本不是党局中人的马士英,如何因为结交“阉党”人物阮大铖而卷入党争,逐步与东林、复社走向决裂,并由此导致身败名裂的结局,论述得较为清楚。在此基础上,进而对马士英“奸臣”骂名的由来及是否允当作出了较为全面中肯的分析和评判。对以往以东林为忠、与东林对立者为奸的先入为主的“成见”提出了不同意见。此外,该书书名是研究马士英的“政治行迹”,但实际上还对其在诗文、绘画、书法、佛学上的成就及军事活动等有所涉及。由此看来,该书堪称目前研究马士英的最新力作,似乎并不为过。
  概括来看,该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材料翔实,言必有据。书末所列众多的“征引文献”,即在书中被征引的文献才列入,不同于有些论著的参考文献,把一些本不相干、可能未曾读过的文献也拿来凑数,反映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夫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有些问题,作者所掌握的材料尚不足以将其论述清楚,便以注释的形式将材料及解读列出,可以为有意者作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如第26页注释1说马士英与张溥等部分复社人士的交谊;第25页注释2说复社对阮大铖起用与否的不同态度,表明复社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一些事情上存在诸多分歧;第25页注释2还提到周延儒与东林、复社和阉党的关系,对与马士英同列《明史·奸臣传》但研究更为不足的周延儒的研究有所提示,等等。而对有些问题,作者尚未找到材料来支撑,便予以存疑,如对马士英早年的情况未予谈及。作者并不强求面面俱到,把书写成马士英的传记,而是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只写其几个阶段的政治行迹。马士英虽在文学、艺术上颇有成就,材料也不可谓不多,但就大多材料的指向性来说,都是言其政治活动的。因此书名定为“政治行迹”,看似论域过窄,实则是因史料所限而致。
  第二,擅长考证,探赜索隐。考据在该书中到处可见。作者擅长从常见的材料乃至一些只言片语中看出问题,理出线索。如马士英《永城纪略》和《永牍》、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袁崇焕资料集录》《史可法集》等均为较常见的史籍,作者对此却能善加利用,将马士英擒斩叛将刘超与处理黔兵被杀事件的基本情况梳理清楚;或从中找到新的论题,对袁崇焕与魏忠贤之关系、史可法在处理“顺案”态度上的变化及其原因等进行考述。还从夏完淳《续幸存录》记载的马士英排挤史可法外出督师、举荐阮大铖分别导致“天下皆斥为奸雄”、“举朝唾骂”两句话,厘清马士英在参与“定策”之争后,又由于这两件事情,逐渐与东林、复社走向决裂的大致经过;附录五由赵翼《廿二史札记》中的一篇文字,独辟蹊径地指出言路势力的发展演变是万历党争的起因。作者注重依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对一些史籍中的错误进行了订正,如《马阁老洗冤录》《幸存录》《弘光实录钞》《崇祯长编》《明史》等。这些无疑要归功于作者读书之广博和细致,以及常怀问题于心并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术态度。
  第三,矢志求新,自成其说。在充分占有材料并对其加以精微考辨的基础上,作者大胆突破成见,对不少聚讼不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第一章第二节探讨阮大铖与东林、复社的交恶因由,在运用较翔实可靠材料以及所谓“恰如其分的揆诸情理”的基础上,对东林、复社的门户之见和过激之举有所批评,而对以往众矢之的阮大铖则有所辩护。如第三章论述马士英与东林、复社逐渐走向决裂,是非褒贬也不同于已有成说。再如附录七、八讨论袁崇焕与魏忠贤的关系、史可法在处理“顺案”态度上的变化及其原因,对袁、史两位向来备受高评的历史人物也指出了一些瑕疵。虽然如此,该书在运用较确凿论据提出自己见解的同时,也不废他人之说,体现出对前人成果的尊重。如对阮大铖与东林、复社的交恶,作者是持上述观点,但也不否定高阳的阮大铖是多行不义、咎由自取的观点;再如该书认为马士英最终是抗清而死,但也列出吴之邨的马士英禅隐为僧的说法。
  第四,有些章节独立成文,合起来又连缀成书。除了八篇论文形式的附录以外,还有上述阮大铖、马士英与东林、复社的交恶、决裂,以及第三章第一节“定策”之争,都是如此。这种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的研究方法,应是借鉴于一些前辈学者。
  然而,本书的某些地方也仍有可议之处。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该书作者及学界高人参考。
  本书的正标题为“善恶忠奸任评说”,这个“任”字颇让人费解。乍一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是任人涂抹的小姑娘”。如该书给马士英“亦正亦邪”的评价,即“奸臣”并非完全无据,但也有些善迹可寻,都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并不是对其任意涂抹,却不知为何又说“任评说”?窃以为将“任”改为“怎”,换以探究的语气,似乎更妥。
  作者称因无材料,故未写马士英的早期情况。就各种馆藏纸质历史文献来说,确是如此,但作者似乎没有去马士英出生、仕宦的贵阳、凤阳等地作实地调查,因此称无材料可能言之过早,失于武断。笔者听说马士英之后人现在仍居贵阳,作者供职于昆明,距离贵阳并不远,实应该抽出时间赴此地一探究竟,或可获得碑刻、家谱等材料裨补该书也未可知。   前已言之,作者非常强调用材料说话,但有些“问题”的出现却不一定有材料佐证,这种情况在史学研究中常能遇到,作者对此是辅以一定的主观推测。如崇祯帝在“钦定逆案”时支持东林,打击阉党,而不久又对东林不满,加以防范,则为何不干脆在“钦定逆案”前的“贤奸之辩”中,就采纳阉党杨维垣的“并指东林、崔魏为邪党”即把朝中朋党一并铲除的建议?这个问题是研究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确有探清的必要,但也可能没有材料记载,因为崇祯帝当时的内心活动无人能得知。作者对此作了一些推测(见该书第20页注释3、第55页)。但笔者认为,崇祯帝当时年仅十八岁,又没有贤能之人辅佐,故可能对党争的认识和解决并没有进行全盘的考虑,在党争问题上前后乖违,反受其制,所以笔者认为作者的推测可能有些“过度解读”了。
  另外,夏维中教授在《序》中提出的《明史·奸臣传·马士英》的形成问题,确是作者应该继续思考的重要问题。对此,可能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马士英传》初稿出于谁手,之后是否有所修改,若有,如何修改、出自谁手,初稿、修改稿取材于什么;二是清修《明史》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个时期,在康熙时期就有《奸臣传》的体例,但是后来传主却有进退,如雍正时期史官汪由敦把崇祯时期的首辅周延儒加进《奸臣传》(汪由敦《松泉文集》卷二十《史裁蠡说》);昭梿《啸亭续录》说王鸿绪《明史稿·奸臣传》列有顾秉谦(昭梿《啸亭续录》卷三《明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第437页),但乾隆四年刊行之《明史》又将其撤出。这样一来马士英到底是康熙时期即已入《奸臣传》,还是后来被加上的,需要进行探讨。但汪由敦只言加周延儒于《奸臣传》而不言马士英,后加马士英之说也不见于其他史籍,则马士英很可能是康熙时期即已入《奸臣传》。以上两点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不知是否对作者处理以上问题有所裨益?该书在文字校对上也存在一些错误,如再版,需要认真加以订正。
  作者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将当初的硕士论文扩展成此书,其所下的功夫可以想见。该书涉及众多的晚明人物,除马士英外,还有阮大铖、弘光帝、黄宗羲、袁崇焕、史可法等,在对他们的认识和评价上,作者所奉行的是明末思想家李贽的观念,“别出手眼,凡古所称为大君子者,有时攻其所短;而所称为小人不足齿者,有时不没其所长”。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不为人认同,可作进一步讨论,但其取材之丰赡、观点之新颖,都使该书值得一读。
  [作者单位:胡运宏,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古东)
其他文献
2017年6月23-25日,由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主办,环保部委托项目“开展传统生态思想文化研究”课题组协办,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承办的2017年全国传统生态思想文化与环境教育高层论坛在山东理工大学召开。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传统儒道佛生态思想文化,传统生态政治、法律、社会思想文化,民俗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环境教育等相关主题进行了研讨。论坛挖掘传统生态思想文化资源,探讨开展环境教育
期刊
摘 要:明清两代在造园风格有较大差异,清代园林注重人工雕饰,而明代园林则崇尚自然雅趣。明代江南园林以文人园林为主流,文人基于自身际遇及审美偏好,在园林营建中主张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注重自然天成的生态空间的营造,使得居住环境与自然生态更为契合。从叠山、理水、动植物配置及园林建筑等方面,明代园林都展现了令人称道的生态智慧,并将山水画的审美意境融入园林设计中,生态景观与人文思想交相辉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
期刊
摘要: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纲领和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观。中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基础。通过中国古代非常丰富的山水画和山水诗,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生态文化与生态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文史哲不分家,历史、文学、美学和哲学是合为一体的。因此,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挖掘中国古代生态文化中的生态文学和生态美学与生态哲学,并通过
期刊
一直以来,环境哲学都致力于汲取不同学科和知识领域的养料,以形成自身有益于立法者和公众追求和谐的、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和动力。环境哲学的重要起源之一是对历史学家林恩·怀特做出的基督教是现代环境危机的历史根源的回应。2 怀特主要讲了两个观点,其一,基督教将自然世俗化,破除了开发自然的精神障碍;其二,基督教鼓励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为大规模开发自然提供了手段。他指出:“除非我们找到另外一种宗
期刊
摘 要:明朝和清前期,国家为保障运河漕运,严禁沿运河两岸农民引用运河和其他河湖之水灌溉田地,致使鲁西农田水利事业荒废,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运河停漕后,山东运河流域河道淤塞、闸坝失修的现象日趋严重,招致沉粮地和缓征地面积大增,山东西部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关键词:农业生态;生态环境;漕运;鲁西  明朝和清前期,鲁西凭借着京杭大运河漕运之利,商品流通获得发展,工商业繁荣,运河沿岸城市地位得以提升,带
期刊
摘 要:1872年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建成,之后其先进的生态保护理念和管理体系逐渐影响全球。2013年之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态保护议题。截至2017年7月,我国已经设立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神农架、武夷山、南山、钱江源、北京长城、云南普达措等9个国家公园试点,,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也已陆续出台。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美国、德国、法国、南非、英国、日
期刊
摘要:成中英教授认为:基于风险的多样性与潜在性,投资应该有合理比例,应该追求合理化而不是最大化的利润,投资人应该有超越于金钱的价值追求;小规模的民间借贷有其积极意义,通过破产来宣示经营失败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债务人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要防止债务人的恶意逃债,而这尤其需要注重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借贷无契约的习惯,强调培养契约精神,通过契约来厘清各方责任。  关键词:成中英;C管理理论;个人破产;民间借贷
期刊
摘 要:生存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要生存,就要谋利。儒家治国模式重义轻利,必然会失败。道德是一种生存理性,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利益教育,不能脱离人的生存需要和生存法则。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关键,是力求谋利与求善的统一。  关键词:道德;儒家治国模式;生存法则;生存理性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教育能起什么作用?本文拟从人的本性与生存的角度,结合儒家治国模式的得失,进行一些讨论。  一、儒家治国模
期刊
摘 要:欧洲绿党所倡导的“绿色新政”,其目的在于实现在地球自然限制内带来经济繁荣、社会正义和生活幸福的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而实现路径则依赖于对基础设施、工业产业、教育创新、社会聚合与自然环境等进行投资。由欧洲议会绿党党团委托支持、绿色智库“重构”完成的这一研究报告,试图构建一个相对不利环境下如何达到改变欧洲经济与社会状况的投资水平的金融体制。它认为,欧盟每年需将GDP的2%投资到2020年时实现C
期刊
摘要: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都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世界能源危机所进行的实践探索,二者在追求的目标、完成的任务以及涉及的技术范围都有所不同,低碳发展是绿色发展的手段和基础,而绿色发展又是对低碳发展的巩固与强化。建设生态文明是要绿色还是要低碳,关键是看哪种发展方式能够保证正常的经济增长速度,能够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能够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丰厚的回报,能够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