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大学生幸福观就是大学生对“什么是幸福”这一问题所形成的思想、看法、标准等,集中体现了大学生在幸福问题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的幸福观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幸福观,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和谐社会;建设;作用
追求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理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党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和谐社会建设所要达到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没是并列的。这是社会和谐与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衡量标准,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参照系。这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也是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内涵, 这是一次伟大的实践。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大学生的幸福观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幸福观,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幸福观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人生观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大学生幸福观就是大学生对“什么是幸福”这一问题所形成的思想、看法、标准等,集中体现了大学生在幸福问题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幸福的真谛、把握幸福规律,全面认识,发掘各自的潜能,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而又幸福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幸福观教育作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和谐社会的真谛在于幸福,教育的起点与归宿都是幸福。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系统的工程,它反映在物质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其中,人的和谐是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想信念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幸福观是否科学理性。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在全社会确立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幸福观。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对社会主流幸福观起到直接影响作用。所以教育者要站在国家兴衰成败、社会和谐稳定的立场上,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流幸福观,才能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社会知识群体,承担着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个体也会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形成。因为在我国由大学生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每年都以数百万计而加入到社会群体之中,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置。首先,大学生是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财富的骨干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发达的物质生产为前提。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需求,就缺少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最根本性的条件。因此,要想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目标,首先必须使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作为重要而特殊社会群体的大学生的不懈奋斗。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国家极为宝贵的人才智力资源。由于他们的年龄优势,并且都将掌握着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人生发展和创造的黄金时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能够发挥着突击队和主力军的作用,成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物质基础的骨干力量。
其次,大学生是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先锋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政治的文明进步为保障。没有发达的政治文明,不能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就没有了凝聚全体人民力量的有效思想武器,也就不可能使社会的经济、政治能够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因此,要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必须要发展政治文明。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对国内外形势和各种社会思潮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他们大部分具有较高的爱国主义热情,积极要求社会变革向上,对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前景充满憧憬,期望值高,所以大学生在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大学生是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仅仅依靠丰厚的物质基础、发达的政治文明是不够的,这一目标的达成,还必须依靠和谐、先进文化的建设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学生作为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直接教育对象, 经过大学阶段严密的课程体系的教育,在接受了系统的主流教育后, 接受、吸取、过滤、掌握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人。因此,大学生对于文化的选择和创造, 对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文化要素的不断内化、过滤, 会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从而能够形成对主流文化思想和主体价值的认同力量。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十分丰富。从根本上讲, 和谐社会主要着眼于人, 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质上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既给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要机遇, 又对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使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幸福,从而去播洒和创造整个社会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田米香.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意义的思考[J]. 长春教育学院学扳,2009(3)
[2]佟多人,强丹竹.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嬗变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9)
[3]高兆明. 幸福论[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注:
本文为201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2LsZ023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和谐社会;建设;作用
追求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理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党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和谐社会建设所要达到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没是并列的。这是社会和谐与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衡量标准,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参照系。这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也是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内涵, 这是一次伟大的实践。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大学生的幸福观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幸福观,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幸福观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人生观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大学生幸福观就是大学生对“什么是幸福”这一问题所形成的思想、看法、标准等,集中体现了大学生在幸福问题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幸福的真谛、把握幸福规律,全面认识,发掘各自的潜能,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而又幸福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幸福观教育作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和谐社会的真谛在于幸福,教育的起点与归宿都是幸福。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系统的工程,它反映在物质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其中,人的和谐是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想信念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幸福观是否科学理性。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在全社会确立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幸福观。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对社会主流幸福观起到直接影响作用。所以教育者要站在国家兴衰成败、社会和谐稳定的立场上,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流幸福观,才能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社会知识群体,承担着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个体也会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形成。因为在我国由大学生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每年都以数百万计而加入到社会群体之中,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置。首先,大学生是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财富的骨干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发达的物质生产为前提。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需求,就缺少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最根本性的条件。因此,要想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目标,首先必须使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作为重要而特殊社会群体的大学生的不懈奋斗。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国家极为宝贵的人才智力资源。由于他们的年龄优势,并且都将掌握着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人生发展和创造的黄金时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能够发挥着突击队和主力军的作用,成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物质基础的骨干力量。
其次,大学生是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先锋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政治的文明进步为保障。没有发达的政治文明,不能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就没有了凝聚全体人民力量的有效思想武器,也就不可能使社会的经济、政治能够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因此,要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必须要发展政治文明。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对国内外形势和各种社会思潮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他们大部分具有较高的爱国主义热情,积极要求社会变革向上,对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前景充满憧憬,期望值高,所以大学生在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大学生是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仅仅依靠丰厚的物质基础、发达的政治文明是不够的,这一目标的达成,还必须依靠和谐、先进文化的建设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学生作为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直接教育对象, 经过大学阶段严密的课程体系的教育,在接受了系统的主流教育后, 接受、吸取、过滤、掌握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人。因此,大学生对于文化的选择和创造, 对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文化要素的不断内化、过滤, 会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从而能够形成对主流文化思想和主体价值的认同力量。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十分丰富。从根本上讲, 和谐社会主要着眼于人, 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质上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既给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要机遇, 又对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使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幸福,从而去播洒和创造整个社会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田米香.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意义的思考[J]. 长春教育学院学扳,2009(3)
[2]佟多人,强丹竹.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嬗变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9)
[3]高兆明. 幸福论[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注:
本文为201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2LsZ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