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农业生产日益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耕地谁来种”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进一步摸清当前农业的基本情况,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为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措施,并结合双拱镇实际,多次深入村、组、农户确定样本框,就“耕地谁来种”展开了大量、细致、有针对性调查研究,现将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耕地撂荒较为严重,提出通过托管服务方式解决种田难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双拱镇辖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4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为13455人,其中农业人口仅有10865人。劳动力资源总数为6587人(劳动年龄内的资源数为5927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有1427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到4857人,举家外出户达526户,1715人。2015年的现有耕地面积为12462亩,其中水田7012亩,旱地5450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达1.5亩,粮食种植面积达22043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7011亩,产量3730吨,玉米种植面积为4380亩,产量2479吨,全镇人均占有粮食482公斤。双拱镇基础设施差。通村公路仅有18.4公里,通组公路98%为毛坯路,无法通车;水利设施还是40、50年代修建的,早已破损,无法正常蓄水,放水,沟渠一年四季无人问津,垮塌,填埋较为严重;塘、库、堰一团糟,无法蓄水,垮塌、损耗较为严重。70年代末全镇还有山坪塘29口能正常蓄水、放水,I、II型水库3座还能正常使用,堰3口也能正常蓄水,而今能正常使用的山坪塘不到10口,I、II型水库3座已经淹埋1座,另外2座多年失修,蓄水能力较差,防洪能力差,随时危及农田、民房;堰3口无法使用;生产便民路全镇仅有2700米;金土地工程、坡改梯工程尚未落户双拱。
二、耕地无人种存在的问题
1.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我镇的耕地面积相对不多,典型丘陵腹地,山谷、沟壑较多,加之水利条件落后,受水冲沙压等旱涝自然灾害影响的耕地较多,比较严重的有建设村、云林庵村、广阔村、双拱村,沿小河两岸村民缺资金,无能力修复水毁工程,几年来一直无法耕种,形成大面积抛荒,具统计全镇抛荒面积达1500余亩,占耕地面积12%。今年“6.18”“7.11”两场大的自然灾害造成全镇绝收面积达700余亩,风收、水冲、沙压面积达1100余亩,两场自然灾害造成双拱的农业损失达1800余万元,人均受损1300余元。
2.种植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种植一亩玉米的物质费用达450元,而一亩玉米产量仅有1000余斤,折合价值仅有1200余元,亩人工成本达500余元,纯收益仅有280余元。种植一亩水稻的物质费用达580元,而一亩水稻产量仅有1100余斤,折合价值仅有1400余元,亩人工成本达520余元,纯收益仅有300余元。正常无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收益甚微,若遇风灾、水涝、旱灾就颗粒难入仓啊!
3.承包地零星分散,分布较远,不便于耕作。双拱镇属典型丘陵腹地,山谷、沟壑较多,承包地零星分散,分布较远,耕作成本较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缺乏,外出打工和从事二、三产业人员多,是耕地无人种植的主要原因。
2.农业产品生产周期长、价格偏低、生产效益低下,工农产品剪刀差较为严重,种二季主粮获得的收益还不如产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耕地无人种植的主要原因之一。
3.水利条件差的旱田投入多产出少,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耕地无人种植的根本原因。
4.种植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病虫害防治流程,造成凭传统的耕作方式及良好地自然条件和侥幸的心理,能产多少就产多少。
5.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经费投入甚少,加之农技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干镇上其他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精力、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农业生产环节中去,导致农业工作被动。
6.農业工作者一年内根本没有时间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型技术培训会,仅凭传统模式进行耕作。
四、对策与建议
我镇耕地无人耕种现象较为严重,关系复杂,矛盾交织,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逐一解决,不能“一刀切”或“一棍打死”,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应该齐头并进,消化社会矛盾。现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挂横幅、贴标语、出动宣传车等在每年年初进行大力宣传,让农民感受到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及政策支持,减少抵触情绪,形成种粮意识。
2.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确保旱涝保收,可以由政府牵头,财政投入,当地企业赞助、群众筹资、筹劳等多渠道筹资,抓好水利设施建设。
3.成立专业合作社,依托农业、农机服务,通过采取全托管,半托管服务的形式,逐步缓解“谁来种田”和“怎样种田”的问题。
3.1合作社有规范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经营范围,能切实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和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程度大大提升。合作社首先在确保土地经营权归农户的情况下,实行整地、购种、播种、育秧、插秧、植保、收割、收购等机械化一条龙服务,农户可以只选择一个环节,也可以把生产全过程都交由合作社来做,老百姓可以收到简单、快速、高产、低成本、高收入的效果。这样就可以转移出更多的劳动力投身于二、三产业工作中去。
3.2合作社能有效的解决“田不好种”的问题,大大提升种田的标准化程度。合作社能充分发挥连接种植户的优势,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订单,建立基地,能实现品种优化和结构调整。由合作社托管的土地,能够统一种子、统一化肥、统一管理,粮食生产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也得到较大提升。合作社能够利用大型农机统一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机械脱粒,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3.3合作社能有效解决“怎么种好田”的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合作社通过组织协调不愿意种地的农户的土地和有农具的农户,使农村生产要术得到合理配置,达到双赢效果,激发农民群众入社积极性。合作社将社员、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之路,可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能有效地解决从生产到流通面临的诸多问题,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作者简介:王善富(1976—)男,籍贯: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现职称:农业经济中级: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农村经营管理。
一、基本情况
双拱镇辖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4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为13455人,其中农业人口仅有10865人。劳动力资源总数为6587人(劳动年龄内的资源数为5927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有1427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到4857人,举家外出户达526户,1715人。2015年的现有耕地面积为12462亩,其中水田7012亩,旱地5450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达1.5亩,粮食种植面积达22043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7011亩,产量3730吨,玉米种植面积为4380亩,产量2479吨,全镇人均占有粮食482公斤。双拱镇基础设施差。通村公路仅有18.4公里,通组公路98%为毛坯路,无法通车;水利设施还是40、50年代修建的,早已破损,无法正常蓄水,放水,沟渠一年四季无人问津,垮塌,填埋较为严重;塘、库、堰一团糟,无法蓄水,垮塌、损耗较为严重。70年代末全镇还有山坪塘29口能正常蓄水、放水,I、II型水库3座还能正常使用,堰3口也能正常蓄水,而今能正常使用的山坪塘不到10口,I、II型水库3座已经淹埋1座,另外2座多年失修,蓄水能力较差,防洪能力差,随时危及农田、民房;堰3口无法使用;生产便民路全镇仅有2700米;金土地工程、坡改梯工程尚未落户双拱。
二、耕地无人种存在的问题
1.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我镇的耕地面积相对不多,典型丘陵腹地,山谷、沟壑较多,加之水利条件落后,受水冲沙压等旱涝自然灾害影响的耕地较多,比较严重的有建设村、云林庵村、广阔村、双拱村,沿小河两岸村民缺资金,无能力修复水毁工程,几年来一直无法耕种,形成大面积抛荒,具统计全镇抛荒面积达1500余亩,占耕地面积12%。今年“6.18”“7.11”两场大的自然灾害造成全镇绝收面积达700余亩,风收、水冲、沙压面积达1100余亩,两场自然灾害造成双拱的农业损失达1800余万元,人均受损1300余元。
2.种植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种植一亩玉米的物质费用达450元,而一亩玉米产量仅有1000余斤,折合价值仅有1200余元,亩人工成本达500余元,纯收益仅有280余元。种植一亩水稻的物质费用达580元,而一亩水稻产量仅有1100余斤,折合价值仅有1400余元,亩人工成本达520余元,纯收益仅有300余元。正常无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收益甚微,若遇风灾、水涝、旱灾就颗粒难入仓啊!
3.承包地零星分散,分布较远,不便于耕作。双拱镇属典型丘陵腹地,山谷、沟壑较多,承包地零星分散,分布较远,耕作成本较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缺乏,外出打工和从事二、三产业人员多,是耕地无人种植的主要原因。
2.农业产品生产周期长、价格偏低、生产效益低下,工农产品剪刀差较为严重,种二季主粮获得的收益还不如产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耕地无人种植的主要原因之一。
3.水利条件差的旱田投入多产出少,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耕地无人种植的根本原因。
4.种植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病虫害防治流程,造成凭传统的耕作方式及良好地自然条件和侥幸的心理,能产多少就产多少。
5.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经费投入甚少,加之农技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干镇上其他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精力、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农业生产环节中去,导致农业工作被动。
6.農业工作者一年内根本没有时间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型技术培训会,仅凭传统模式进行耕作。
四、对策与建议
我镇耕地无人耕种现象较为严重,关系复杂,矛盾交织,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逐一解决,不能“一刀切”或“一棍打死”,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应该齐头并进,消化社会矛盾。现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挂横幅、贴标语、出动宣传车等在每年年初进行大力宣传,让农民感受到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及政策支持,减少抵触情绪,形成种粮意识。
2.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确保旱涝保收,可以由政府牵头,财政投入,当地企业赞助、群众筹资、筹劳等多渠道筹资,抓好水利设施建设。
3.成立专业合作社,依托农业、农机服务,通过采取全托管,半托管服务的形式,逐步缓解“谁来种田”和“怎样种田”的问题。
3.1合作社有规范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经营范围,能切实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和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程度大大提升。合作社首先在确保土地经营权归农户的情况下,实行整地、购种、播种、育秧、插秧、植保、收割、收购等机械化一条龙服务,农户可以只选择一个环节,也可以把生产全过程都交由合作社来做,老百姓可以收到简单、快速、高产、低成本、高收入的效果。这样就可以转移出更多的劳动力投身于二、三产业工作中去。
3.2合作社能有效的解决“田不好种”的问题,大大提升种田的标准化程度。合作社能充分发挥连接种植户的优势,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订单,建立基地,能实现品种优化和结构调整。由合作社托管的土地,能够统一种子、统一化肥、统一管理,粮食生产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也得到较大提升。合作社能够利用大型农机统一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机械脱粒,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3.3合作社能有效解决“怎么种好田”的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合作社通过组织协调不愿意种地的农户的土地和有农具的农户,使农村生产要术得到合理配置,达到双赢效果,激发农民群众入社积极性。合作社将社员、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之路,可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能有效地解决从生产到流通面临的诸多问题,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作者简介:王善富(1976—)男,籍贯: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现职称:农业经济中级: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农村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