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极具有活动地带,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凸显城市特色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海城市海城河两岸地区为例,通过分析滨水空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海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特色的塑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滨水空间 景观 特色 塑造
一、引言
水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都地处江河湖海之滨。滨水地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是城市空间的主要节点,是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滨水地区是城市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是城市中最具吸引力和活力的地区。因此,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特色的塑造,成为近年来的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理论研究的热点。
二、城市滨水空间的作用
滨水地区作为城市中极具活力的经济社会载体和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水域开放空间往往是跨河城市中最具自然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城市滨水空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的优势,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对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对滨水空间进行规划设计,使滨水空间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让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城市的空间融合发展,同时加强滨水地区的生态建设,从而实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凸显城市特色。
三、海城市滨水空间现状概况
海城城市自然肌理清晰,东面山脉绵延,水系丰富,北部是五道河,中间为海城河,南部是八里河,自西向东渗入城市。其中的海城河,其市区段东起东外环路,西至哈大高速铁路,全长约18.8公里。海城河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而且对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景观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城市景观水系。海城河两岸地区作为城市滨水地区,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优势,为海城市塑造良好的景观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2005年,海城市依托海城河城市段建设长1300米的中基河滨公园,包括音乐喷泉广场、沿河绿化景观带、河滨路、堤顶路等景观设施,这里从此成为海城市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之后的数年间,海城市积极推进海城河沿岸滨水地区的规划,先后规划建设多处河滨带状公园,营造城市水域开发空间。滨河带状公园的建设,既增加了公共水面、公共绿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又给市民提供了多处优美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
四、海城市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海城市滨水空间的改造利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滨水空间环境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不够。海城拥有靠山临水的自然环境,但现状山体、河道与城市总体布局融合关系不强,并未形成“山水入城”的有机格局。同时,海城河滨水地区的整治改造,主要侧重于水系的防汛泄洪,多采用硬化护坡、高筑堤岸等措施,不能满足市民的亲水需求。
2.滨水生活空间不足,城市滨水特色不明显。海城市临河筑城,但城市发展空间始终与河相隔。同时,海城河市区沿河岸线长约18.8公里,但生活岸线长仅占总长度17%。由于滨河生活空间不足,建筑空间、城市空间、水体三者缺乏有机联系,导致拥有丰富岸线资源的城市滨水空间特色不明显。
五、海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特色的塑造
1.以水为脉,塑造滨水城市形象。充分利用海城河作为最重要的景观资源,为城市所用,以水为脉,增强东西轴向生活性功能的汇聚,提升城市形象。利用海城河的水系资源优势推动地区开发,通过公共滨水绿带联系城市各功能节点,纵向绿化廊道向两岸居住组团内部渗透,形成鱼骨状的绿化体系,形成水、绿结合的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景观特色。以海城河滨水地区开发为主线,营造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特色。城市性公共设施尽可能滨水布局,生活性的公共设施则结合绿化廊道设置,使整个滨水空间依托绿化廊道、水系绿带与城市建设相融一体。同时,对滨水的建筑高度与建筑群体设计进行适当的控制,沿海城河形成高低错落的曲线形滨水界面,丰富城市滨水地区的立面形态,形成良好的城市天际线,塑造具有特色的滨水城市形象。
2.突出滨水空间的共享性与开放性。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具有共享性和开放性。在沿线开发过程中需注重滨水空间的连续性,新建项目与河道蓝线保持一定距离,留出一定的公共空间,避免公共资源内部化。不同层次的开放空间,根据不同的功能组织,形成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强化各个空间的识别性、多样性等特征,塑造具有地方特色、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特质,以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增加通向滨水空间的绿化廊道,将滨水景观进一步渗透到城市内部,使滨水空间景观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滨水绿带、绿化廊道等生态空间中嵌入文化、休闲、体育等多元活力元素,注重亲水、尺度、连续及延伸的意义,使其同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3.塑造多样化滨水环境。海城河河岸线较为曲折,有很好的景观塑造价值。充分利用现状水系和自然岸线,分段打造不同主题的滨河岸线,形成横向景观带;与滨水地区的功能开发相结合,形成蜿蜒多湾的驳岸形态,以丰富滨水空间景观的层次。最大限度保持湖岸的公共性,控制自然驳岸与人工驳岸的比例,以保障滨水空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公共服务设施集聚的节点地区应强调滨水岸线与城市功能活动的结合,而生活滨水岸线则可以适当保留现状驳岸的形式,突出其自然生态性。
4.加强交通组织层次,增强滨水空间交通可达性。梳理滨水空间周边的道路系统,规划滨河景观道路、生活性干道以及交通性干道三类不同层次的道路体系,通过交通分流组织,减少滨河道路的机动车交通量,保证滨水空间拥有安全、宁静、宜人的环境。强化通水道路的绿化景观,在沿岸重要节点建设公园广场,以增强通水道路的引导性。沿海城河两岸设置滨水步行道,联系各游憩、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节点;建设供步行和自行车通过的景观桥梁,加强两岸的联系以及滨水空间的可达性,方便居民活动,同时也增加人欣赏两岸景观的视角。
六、结语
海城河两岸地区作为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独特的资源,它是城市活动空间的核心,对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活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按照海城市沿河跨河发展的思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优化城市滨水环境”的宜居城市发展策略,以水为脉,才能充分发挥海城河在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中的作用,塑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城市滨水空间。
参考文献:
[1]吴俊勤,何梅.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J].城市规划,1998,(2):46-49.
[2]李建伟.城市滨水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3]张惠良,胡玎.营造个性化的滨水空间.花园与设计,2010,(3):13-15.
关键词:滨水空间 景观 特色 塑造
一、引言
水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都地处江河湖海之滨。滨水地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是城市空间的主要节点,是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滨水地区是城市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是城市中最具吸引力和活力的地区。因此,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特色的塑造,成为近年来的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理论研究的热点。
二、城市滨水空间的作用
滨水地区作为城市中极具活力的经济社会载体和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水域开放空间往往是跨河城市中最具自然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城市滨水空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的优势,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对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对滨水空间进行规划设计,使滨水空间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让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城市的空间融合发展,同时加强滨水地区的生态建设,从而实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凸显城市特色。
三、海城市滨水空间现状概况
海城城市自然肌理清晰,东面山脉绵延,水系丰富,北部是五道河,中间为海城河,南部是八里河,自西向东渗入城市。其中的海城河,其市区段东起东外环路,西至哈大高速铁路,全长约18.8公里。海城河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而且对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景观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城市景观水系。海城河两岸地区作为城市滨水地区,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优势,为海城市塑造良好的景观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2005年,海城市依托海城河城市段建设长1300米的中基河滨公园,包括音乐喷泉广场、沿河绿化景观带、河滨路、堤顶路等景观设施,这里从此成为海城市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之后的数年间,海城市积极推进海城河沿岸滨水地区的规划,先后规划建设多处河滨带状公园,营造城市水域开发空间。滨河带状公园的建设,既增加了公共水面、公共绿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又给市民提供了多处优美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
四、海城市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海城市滨水空间的改造利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滨水空间环境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不够。海城拥有靠山临水的自然环境,但现状山体、河道与城市总体布局融合关系不强,并未形成“山水入城”的有机格局。同时,海城河滨水地区的整治改造,主要侧重于水系的防汛泄洪,多采用硬化护坡、高筑堤岸等措施,不能满足市民的亲水需求。
2.滨水生活空间不足,城市滨水特色不明显。海城市临河筑城,但城市发展空间始终与河相隔。同时,海城河市区沿河岸线长约18.8公里,但生活岸线长仅占总长度17%。由于滨河生活空间不足,建筑空间、城市空间、水体三者缺乏有机联系,导致拥有丰富岸线资源的城市滨水空间特色不明显。
五、海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特色的塑造
1.以水为脉,塑造滨水城市形象。充分利用海城河作为最重要的景观资源,为城市所用,以水为脉,增强东西轴向生活性功能的汇聚,提升城市形象。利用海城河的水系资源优势推动地区开发,通过公共滨水绿带联系城市各功能节点,纵向绿化廊道向两岸居住组团内部渗透,形成鱼骨状的绿化体系,形成水、绿结合的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景观特色。以海城河滨水地区开发为主线,营造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特色。城市性公共设施尽可能滨水布局,生活性的公共设施则结合绿化廊道设置,使整个滨水空间依托绿化廊道、水系绿带与城市建设相融一体。同时,对滨水的建筑高度与建筑群体设计进行适当的控制,沿海城河形成高低错落的曲线形滨水界面,丰富城市滨水地区的立面形态,形成良好的城市天际线,塑造具有特色的滨水城市形象。
2.突出滨水空间的共享性与开放性。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具有共享性和开放性。在沿线开发过程中需注重滨水空间的连续性,新建项目与河道蓝线保持一定距离,留出一定的公共空间,避免公共资源内部化。不同层次的开放空间,根据不同的功能组织,形成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强化各个空间的识别性、多样性等特征,塑造具有地方特色、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特质,以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增加通向滨水空间的绿化廊道,将滨水景观进一步渗透到城市内部,使滨水空间景观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滨水绿带、绿化廊道等生态空间中嵌入文化、休闲、体育等多元活力元素,注重亲水、尺度、连续及延伸的意义,使其同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3.塑造多样化滨水环境。海城河河岸线较为曲折,有很好的景观塑造价值。充分利用现状水系和自然岸线,分段打造不同主题的滨河岸线,形成横向景观带;与滨水地区的功能开发相结合,形成蜿蜒多湾的驳岸形态,以丰富滨水空间景观的层次。最大限度保持湖岸的公共性,控制自然驳岸与人工驳岸的比例,以保障滨水空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公共服务设施集聚的节点地区应强调滨水岸线与城市功能活动的结合,而生活滨水岸线则可以适当保留现状驳岸的形式,突出其自然生态性。
4.加强交通组织层次,增强滨水空间交通可达性。梳理滨水空间周边的道路系统,规划滨河景观道路、生活性干道以及交通性干道三类不同层次的道路体系,通过交通分流组织,减少滨河道路的机动车交通量,保证滨水空间拥有安全、宁静、宜人的环境。强化通水道路的绿化景观,在沿岸重要节点建设公园广场,以增强通水道路的引导性。沿海城河两岸设置滨水步行道,联系各游憩、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节点;建设供步行和自行车通过的景观桥梁,加强两岸的联系以及滨水空间的可达性,方便居民活动,同时也增加人欣赏两岸景观的视角。
六、结语
海城河两岸地区作为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独特的资源,它是城市活动空间的核心,对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活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按照海城市沿河跨河发展的思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优化城市滨水环境”的宜居城市发展策略,以水为脉,才能充分发挥海城河在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中的作用,塑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城市滨水空间。
参考文献:
[1]吴俊勤,何梅.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J].城市规划,1998,(2):46-49.
[2]李建伟.城市滨水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3]张惠良,胡玎.营造个性化的滨水空间.花园与设计,2010,(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