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肝性脊髓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例已确诊肝性脊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住院治疗13-45天,随访1年,其中2例死亡,5例逐渐加重,1例症状无明显变化。结论:肝性脊髓病为不可逆疾病,以双下肢渐进性痉挛性瘫痪为表现,目前无特效疗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能相对延缓疾病进展,肝移植可能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肝性脊髓病;临床表现;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00-02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是肝脏疾病晚期脊髓锥体束的脱髓鞘病变,以双下肢渐进性痉挛性瘫痪为表现。病人多有肝硬化门-体分流手术或自然分流后伴肝功能不全病史 [1]。该病起病隐匿,发病率仅为0.27 %[2],症状常被肝性脑病的意识和运动障碍所掩盖,且发病机制不明,因此对该病的报道较少。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至2011年收治的8例H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62岁,平均年龄(52.3±7.5)岁,病程2-17个月。其中乙肝肝硬化5例,丙肝肝硬化1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肝癌1例,无合并肝硬化病史。
1.2 临床表现:本组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統及神经系统症状。黄疸5例,脾大6例,腹水4例,反复上消化道出血者5例,扑翼样震颤6例,情绪及精神行为异常5例,记忆力、定向力等智能异常1例。神经系统查体: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痉挛性截瘫表现,表现为双下肢沉重感、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巴彬斯基征阳性。上肢肌力大致正常,下肢肌力1-4级,其中l级1例,2级1例,3-4级6例;主观麻木者1例,浅感觉检查均无异常,2例出现深感觉减退;8例腱反射均亢进,4例踝阵挛(+);8例双侧巴彬斯基征均为阳性。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8例血常规均有不同程度的三系降低,血小板降低明显。8例均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8例ALT均升高(66-212U/L),AST升高(72-412U/L),5例有白/球蛋白倒置。血氨轻中度升高5例,3例正常。7例超声示肝硬化改变,1例示肝占位病变。8例患者中6例行脑脊液检查未见正常。2例脑电图以弥漫性低波幅慢波为主,1例出现δ波及三相波。2例行肌电图检测示双下肢神经源性损害,以脱髓鞘病变为主。脊髓MRI检查中2例见胸髓侧索(T4一6)呈Tl低信号、T2高信号改变,其中1例后索可见异常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余6例无异常。8例中3例行头颅CT检查无异常,4例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血清铜蓝蛋白均正常。
2 结果
8例患者住院治疗13-45天,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降低血氨,纠正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例失调,并给予B族维生素, 应用营养神经药物及针灸等治疗,8例患者随访1年,2例死亡,5例逐渐加重,1例无明显变化,无好转病例。
3 讨论
3.1 发病概况:慢性肝病后期,尤其肝硬化患者常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肝性脑病,其他少见情况还有获得性肝性脑部变性和HM[3]。HM临床主要表现为:1.患者有肝病史及肝病症状和体征,常见各种类型肝硬化、门脉与肝脏严重循环障碍。多在门-腔静脉吻合术或自然形成门-体静脉吻合后2年发病。发病缓慢,进行性加重,不能耐受蛋白饮食。2.可有脊髓后索、侧索受损症状体征,开始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下肢逐渐呈痉挛性瘫,最后被迫卧床。肌力通常3-4级。音叉震动及位置运动觉减退,痛温觉正常,可有感觉性共济失调及括约肌受累。3.脑脊液正常,肝功能异常,血氨多增高。4.可与肝性脑病并存。本组病例均为男性,有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史(7-18年),1例行门-腔静脉吻合术,余7例均为自然形成门-体静脉吻合。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痉挛性截瘫,符合HM的临床特征。因此,凡中年以上男性,有慢性肝病史,出现上述特征性临床表现者,要考虑本病的可能。
3.2 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HM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慢性中毒学说:有人推测HM发病与肝硬化门-体分流术或自然分流后大量含氮有毒物质(如氨、硫醇等)进人脑、脊髓有关。其中血氨增高是肝性脊髓病的重要因素,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氧的利用,损害脑、脊髓而发生HM。2.神经营养物质缺乏学说:慢性肝脏疾病和门脉高压时,由于肝功能的损害及门-体分流导致肝的合成和吸收功能降低,使体内维生素、磷脂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保护和营养作用的物质减少。另外,长期的门静脉高压可致胸腰段椎静脉丛淤血,以及因肝硬化而发生的低氧血症,均可使脊髓、脊膜发生慢性缺血缺氧而导致脊髓变性。3.自身免疫损伤学说:国外有报道病人因丙肝后肝硬化发生进行性截瘫却无自发性门-腔分流[4],同时,该病也可见于急性肝炎病例,因而有人推测肝炎病毒可能激活了神经细胞免疫反应,引起自身免疫损伤,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肝性脊髓病有一定效果也支持此观点。
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肝硬化。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以脊髓侧索中的皮质脊髓束脱髓鞘最为显著,伴有中等度轴索变性的胶质细胞增生。侧索中的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和后索中的薄束可有轻度变性。神经细胞明显减少,代之以神经胶质细胞填充。该病理变化自颈髓向下贯穿脊髓全长,但在胸、腰段脊髓的变性最为显著,颈段脊髓以上的锥体束很少受累。
3.3治疗及预后:
目前,对于HM患者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综合文献报道主要有以下方法:⑴以治疗原发病为主。⑵消除产生高血氨等的诱发因素: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保持肠道通畅、应用抑制肠道细菌生长的抗生素等以减少氨的吸收;使用谷氨酸、精氨酸、氨基丁酸、丝氨酸等中和血氨;使用左旋多巴治疗以消除递质的干扰。⑶营养神经治疗:如维生素B、维生素C及辅酶A、ATP、肌苷等。甲钴胺制剂可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质代谢,提高蛋氨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促进髓鞘的形成。⑷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可阻止脊髓锥体束的脱髓鞘,近期疗效尚可。⑸抗病毒治疗:如干扰素、病毒唑、阿昔洛韦等。⑹外科治疗:可施行结肠游离手术或回肠直肠吻合术。肝脏移植可能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5、6]。本组病例均在治疗原发疾病基础上行营养神经、抗病毒等治疗,效果均不明显,随访1年,2例死亡,1例死于坠积性肺炎,1例死于肝性脑病,5例逐渐加重,1例无明显变化。
综上所述,HM为不可逆疾病,症状进行性加重,目前无特效疗法,需综合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肝功能较好者预后相对较好,肝移植可能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Campellone JV,Lacomis D,Giuliani MJ,et al.Hepatic myelopathy,Case report with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Neurol Sci,1996,142:39-44.
[2] 尚建中,秦守杰,马光远.肝性脊髓病20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01-102.
[3] Lewis MB,Macquillan G,Bamford JM,et al.Delayed muelopathic presentation of the acquired hepatocerebral degeneratrion syndrome.Neurology,2000,54(4):1011.
[4] Sobukawa E,Sakimura K,Hoshino S,et al.Hepatic myelopathy:an unusual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 of advanced hepatic disease.Inter Med,1994,33:718-722.
[5] Weissenborn K,Tietge UJ,Bokemeyer M,et al.Liver transplantation improves hepatic myelopathy:evidence by three cases.Clin Neurol Neurosurg,1996,98:242-246.
[6] 石炳毅,杜国盛,金海龙,等.肝脏移植对肝性脊髓病恢复的影响.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827-828.
【关键词】肝性脊髓病;临床表现;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00-02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是肝脏疾病晚期脊髓锥体束的脱髓鞘病变,以双下肢渐进性痉挛性瘫痪为表现。病人多有肝硬化门-体分流手术或自然分流后伴肝功能不全病史 [1]。该病起病隐匿,发病率仅为0.27 %[2],症状常被肝性脑病的意识和运动障碍所掩盖,且发病机制不明,因此对该病的报道较少。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至2011年收治的8例H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62岁,平均年龄(52.3±7.5)岁,病程2-17个月。其中乙肝肝硬化5例,丙肝肝硬化1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肝癌1例,无合并肝硬化病史。
1.2 临床表现:本组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統及神经系统症状。黄疸5例,脾大6例,腹水4例,反复上消化道出血者5例,扑翼样震颤6例,情绪及精神行为异常5例,记忆力、定向力等智能异常1例。神经系统查体: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痉挛性截瘫表现,表现为双下肢沉重感、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巴彬斯基征阳性。上肢肌力大致正常,下肢肌力1-4级,其中l级1例,2级1例,3-4级6例;主观麻木者1例,浅感觉检查均无异常,2例出现深感觉减退;8例腱反射均亢进,4例踝阵挛(+);8例双侧巴彬斯基征均为阳性。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8例血常规均有不同程度的三系降低,血小板降低明显。8例均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8例ALT均升高(66-212U/L),AST升高(72-412U/L),5例有白/球蛋白倒置。血氨轻中度升高5例,3例正常。7例超声示肝硬化改变,1例示肝占位病变。8例患者中6例行脑脊液检查未见正常。2例脑电图以弥漫性低波幅慢波为主,1例出现δ波及三相波。2例行肌电图检测示双下肢神经源性损害,以脱髓鞘病变为主。脊髓MRI检查中2例见胸髓侧索(T4一6)呈Tl低信号、T2高信号改变,其中1例后索可见异常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余6例无异常。8例中3例行头颅CT检查无异常,4例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血清铜蓝蛋白均正常。
2 结果
8例患者住院治疗13-45天,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降低血氨,纠正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例失调,并给予B族维生素, 应用营养神经药物及针灸等治疗,8例患者随访1年,2例死亡,5例逐渐加重,1例无明显变化,无好转病例。
3 讨论
3.1 发病概况:慢性肝病后期,尤其肝硬化患者常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肝性脑病,其他少见情况还有获得性肝性脑部变性和HM[3]。HM临床主要表现为:1.患者有肝病史及肝病症状和体征,常见各种类型肝硬化、门脉与肝脏严重循环障碍。多在门-腔静脉吻合术或自然形成门-体静脉吻合后2年发病。发病缓慢,进行性加重,不能耐受蛋白饮食。2.可有脊髓后索、侧索受损症状体征,开始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下肢逐渐呈痉挛性瘫,最后被迫卧床。肌力通常3-4级。音叉震动及位置运动觉减退,痛温觉正常,可有感觉性共济失调及括约肌受累。3.脑脊液正常,肝功能异常,血氨多增高。4.可与肝性脑病并存。本组病例均为男性,有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史(7-18年),1例行门-腔静脉吻合术,余7例均为自然形成门-体静脉吻合。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痉挛性截瘫,符合HM的临床特征。因此,凡中年以上男性,有慢性肝病史,出现上述特征性临床表现者,要考虑本病的可能。
3.2 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HM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慢性中毒学说:有人推测HM发病与肝硬化门-体分流术或自然分流后大量含氮有毒物质(如氨、硫醇等)进人脑、脊髓有关。其中血氨增高是肝性脊髓病的重要因素,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氧的利用,损害脑、脊髓而发生HM。2.神经营养物质缺乏学说:慢性肝脏疾病和门脉高压时,由于肝功能的损害及门-体分流导致肝的合成和吸收功能降低,使体内维生素、磷脂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保护和营养作用的物质减少。另外,长期的门静脉高压可致胸腰段椎静脉丛淤血,以及因肝硬化而发生的低氧血症,均可使脊髓、脊膜发生慢性缺血缺氧而导致脊髓变性。3.自身免疫损伤学说:国外有报道病人因丙肝后肝硬化发生进行性截瘫却无自发性门-腔分流[4],同时,该病也可见于急性肝炎病例,因而有人推测肝炎病毒可能激活了神经细胞免疫反应,引起自身免疫损伤,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肝性脊髓病有一定效果也支持此观点。
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肝硬化。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以脊髓侧索中的皮质脊髓束脱髓鞘最为显著,伴有中等度轴索变性的胶质细胞增生。侧索中的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和后索中的薄束可有轻度变性。神经细胞明显减少,代之以神经胶质细胞填充。该病理变化自颈髓向下贯穿脊髓全长,但在胸、腰段脊髓的变性最为显著,颈段脊髓以上的锥体束很少受累。
3.3治疗及预后:
目前,对于HM患者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综合文献报道主要有以下方法:⑴以治疗原发病为主。⑵消除产生高血氨等的诱发因素: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保持肠道通畅、应用抑制肠道细菌生长的抗生素等以减少氨的吸收;使用谷氨酸、精氨酸、氨基丁酸、丝氨酸等中和血氨;使用左旋多巴治疗以消除递质的干扰。⑶营养神经治疗:如维生素B、维生素C及辅酶A、ATP、肌苷等。甲钴胺制剂可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质代谢,提高蛋氨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促进髓鞘的形成。⑷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可阻止脊髓锥体束的脱髓鞘,近期疗效尚可。⑸抗病毒治疗:如干扰素、病毒唑、阿昔洛韦等。⑹外科治疗:可施行结肠游离手术或回肠直肠吻合术。肝脏移植可能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5、6]。本组病例均在治疗原发疾病基础上行营养神经、抗病毒等治疗,效果均不明显,随访1年,2例死亡,1例死于坠积性肺炎,1例死于肝性脑病,5例逐渐加重,1例无明显变化。
综上所述,HM为不可逆疾病,症状进行性加重,目前无特效疗法,需综合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肝功能较好者预后相对较好,肝移植可能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Campellone JV,Lacomis D,Giuliani MJ,et al.Hepatic myelopathy,Case report with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Neurol Sci,1996,142:39-44.
[2] 尚建中,秦守杰,马光远.肝性脊髓病20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01-102.
[3] Lewis MB,Macquillan G,Bamford JM,et al.Delayed muelopathic presentation of the acquired hepatocerebral degeneratrion syndrome.Neurology,2000,54(4):1011.
[4] Sobukawa E,Sakimura K,Hoshino S,et al.Hepatic myelopathy:an unusual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 of advanced hepatic disease.Inter Med,1994,33:718-722.
[5] Weissenborn K,Tietge UJ,Bokemeyer M,et al.Liver transplantation improves hepatic myelopathy:evidence by three cases.Clin Neurol Neurosurg,1996,98:242-246.
[6] 石炳毅,杜国盛,金海龙,等.肝脏移植对肝性脊髓病恢复的影响.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82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