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喚醒理论,对互动装置艺术介入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应用策略进行研究,通过探讨商业公共空间内互动装置艺术的应用给人们心理及行为上带来的影响,使互动装置艺术的介入真正从公众出发。充分了解受众的心理诉求,打破千篇一律的商业空间景象,为互动装置艺术向商业公共空间的延伸提供借鉴,也为今后商业空间的转型升级提供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商业公共空间;互动装置艺术;唤醒理论;消费体验
一、互动装置艺术介入商业公共空间的诱因
(一)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的转变
身处在第四消费时代的公众,已从以衣食住行为基础的温饱型消费需求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迈进,摒弃了为消费而消费的传统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为体验而消费的现代消费观。消费过程日益成为消费者实现自我、充实自我的过程,更趋于个性化与多元化。互动装置艺术的介入可增强商业空间的体验感,受众能够近距离去接触、去感受、去体验,在和作品互动的过程中,受众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而这恰恰需要商业、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二)实体商业空间的转型升级
体验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的齐头并进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催生了实体商业的转型升级。商业空间由以商品交易为主要功能的场所转变为融消费、娱乐、休憩为一体的大众体验空间,设计理念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商品不再是实体商业之间竞争的唯一手段,取而代之的是能否为消费者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逐渐向人性化、多样化、艺术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互动装置艺术的介入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购物氛围,打破以往商业空间的严谨性。塑造空间的艺术氛围与象征性,从而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促进实体商业的持续发展。
(三)艺术向公共空间的延伸
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立足于一定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公共艺术传入中国,艺术对于公众来说,不再是高不可攀,而是反映社会现象、满足公众精神诉求的外在表达。艺术开始从白盒子空间向公共空间延伸,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也日渐模糊,除商品展示区域外,还增加了公共活动空间,实现了空间的共享。互动装置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将观众考虑到其中,并将作品最终的完成权交给公众。使每一位观众都能够成为艺术的创造者、参与者,让艺术更好地回归生活,走向大众,实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二、唤醒理论背景下的受众行为心理分析
(一)互动装置艺术空间布局对受众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1.室外广场
唤醒理论指出,并非所有能够引起唤醒的刺激都可激发人们的探索行为,只有那些既引人注意同时又不失趣味、令人感兴趣的刺激主体才能够诱发受众的探索动机。室外广场作为与城市街道相毗邻的公共空间,周围环境多为绿化与交通空间,因此互动装置艺术的介入使得室外广场与周围环境相比具有独特性,环境的不定性、新奇性得以体现。当环境的不定性增加时,人们的唤醒水平也随之提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互动装置艺术作为环境元素增加了室外广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刺激主体则提升了人们的唤醒水平,作品自身的特性使其在引人注意的同时又激发了兴趣,进而诱发受众的探索动机,与作品产生互动,并激活室外空间,营造人们偏爱的环境氛围。这也是当今不少购物中心的室外广场都设有环境雕塑、景观小品、装置以及举办各种娱乐活动的原因。
2.室内中庭
购物中心的室内中庭视野开阔,较为空旷,可视为互动装置艺术介入商业公共空间的最佳场所。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在从事复杂任务时,最优唤醒水平偏低;在从事简单任务时,最优唤醒水平偏高。在商业空间中进行购物娱乐则属于简单任务,需较高的唤醒水平来维持。如在商业空间内没有可提升人们唤醒水平的环境刺激,消费者会产生无聊、疲惫等心理。因此,在宽敞的室内中庭适合引入互动性较强、体量较大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来增加环境的不定性与复杂性,带给消费者全方位感官体验,有利于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发生。
3.室内交通空间
卡普兰在对环境偏爱的研究中总结出了连贯性、易识别性、复杂性和神秘性四个维度。在对不同环境场所进行设计时,设计者需考虑最优唤醒水平和最恰当的环境刺激对照特性。由于纵向交通空间是引导购物者进入商品展示空间的通道,且人流量较大,在设计上应注重环境的易识别性,降低该通道环境的复杂性,使消费者能够迅速找到寻找的目的地。横向交通空间用于人流的缓冲与转向,可适当提升设计的复杂性,布置体量较小、互动性较弱的的互动装置艺术品,促进交通的流畅性及安全性。使整个室内交通空间环境达到一种平衡,即中度水平的复杂性。此外,还应考虑环境的连贯性,使作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而作品本身增加了空间环境的神秘性。当复杂性、神秘性和连贯性、易识别性达到平衡时,才能使消费者在该空间中既不失控制感又可维持探索的兴趣,即最佳唤醒水平状态,在激活廊道空间的同时也起到最佳的引流作用。
(二)互动装置艺术展示类型对受众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1.永久展示型
从目前来看,永久展示型的互动装置艺术在商业公共空间中较少出现。唤醒理论指出,人对一件事物的好奇心会随着刺激重复率的增加而减少,从而降低观者的唤醒水平。由于展示时间的永久性,要求作品应更具影响力与感染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量,应以地域文化或是购物中心原创IP元素作为创作的主要来源,使作品观念的传达及其带来的意义与价值远超作品本身。永久展示型互动装置艺术也不会因自身刺激的重复以及时间周期长而使人们对刺激主体的感知体验下降,产生审美疲劳以及厌烦情绪。
2.临时展示型
临时展示型的互动装置艺术在商业公共空间中并不是随意的更迭,而是与购物中心的主题要求或是节日内容相契合。人们的唤醒水平与刺激的重复率成反比,人对新奇刺激的感觉是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和历时的长短而展开,刺激重复越多,时间越长,感知表象的新奇性就会逐渐降低,无法使人们维持在最佳唤醒水平状态。临时展示型互动装置艺术作为刺激主体,展示时间周期短,刺激主体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更换,其自身的灵活性给予人们多样的互动形式,为人们提供新的刺激,带来丰富的感知表象和艺术审美感受,进行不同的行为探索和感官体验,将唤醒水平维持在较好状态。 三、唤醒理论指导下商业公共空间中互动装置艺术的设计应用原则
(一)安全性
当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在商业公共空间展出时,首先应考虑安全性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本身设计及技术操作方面的安全性;二是互动装置艺术在介入商业公共空间过程中布局方面的安全性。
环境心理学指出,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会使人产生紧张情绪,当个体在空间环境中面临挑战且应对能力不足时,就会出现应激反应。若互动装置艺术出现安全性问题,人们会处于高度警觉状态,使得唤醒水平过高,进而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是抗拒心理。商业公共空间中的互动装置艺术的介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众,致力于提供更佳的消费体验。作品本身的互动特性使其与公众之间零距离接触,而如何保证互动过程操作的安全性,则需要通过多维度的把控和考量,将安全性原则贯彻到互动装置艺术在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应用当中。
(二)公共性
如何使互动装置艺术在商业公共空间中凸显公共性,就需要将消费者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审美能力等因素纳入到互动装置艺术的设计应用当中。设计师应减少主观创作理念的表达,去思考人们感兴趣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更偏向于选择哪种互动形式,作品的思想观念能否被人们理解与认知,怎样的造型更容易被人们注意等问题。如若不注重公共性的体现,忽视受众的感受,不仅不能唤起人们的探索动机,甚至会使人产生厌烦心理,减少人们在此空间的滞留时间。
(三)整体性
互动装置艺术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作为空间的组成要素存在,设计师需要基于整体化理念。通过多方位思考两者的契合点,统筹空间组织结构,并对作品材质的应用、色彩的选取、造型的构思、尺度的大小等设计元素进行规划,对统一空间进行整体化设计,达到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最佳的呈现效果。
反之,则会使商业公共空间环境的复杂程度过高,影响观者的视觉体验,降低对空间的喜爱度。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应先考虑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与商业公共空间环境的融合点,对作品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与设计,从而实现作品与空间的最优化。
(四)周期性
空间的设计应以满足人的需求为起点,当人们长期且重复地面对环境中某一刺激时,其探索动机会减弱,失去对该空间的兴趣。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表现形式新颖多样,互动参与性高,对其进行周期性的更换,能够使商业公共空间设计摆脱古板、单一、机械式的印象,实现个性化的商业公共空间设计,赋予商业公共空间活力与动感。
互动装置艺术在造型、材质以及技术应用方面会随着艺术与科技的发展而改变,不断刺激人们的感官,避免人们产生审美疲劳,有利于受众与作品互动行为的产生。并根据时间及地点的不同,呈现出满足当下空间需求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追求,为消费者提供全新体验。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商业模式的不断更迭,以艺术为主导的运营模式已成为商业空间进行转型升级的“风向标”,形成了“以艺养艺”“以艺养商”“以商养艺”的发展趋势。人们消费观念与需求的持续更新,要求设计师在商业空间中不断注入创新元素,互动装置艺术的介入則是顺势而行。如何使互动装置艺术介入商业公共空间时兼顾空间与公众,是我们今后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殷双喜.奇观与震惊:装置艺术中的竞争逻辑[J].美术研究,2016(6):23-26.
作者简介:
曹阳,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尹少天,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雷雪
关键词:商业公共空间;互动装置艺术;唤醒理论;消费体验
一、互动装置艺术介入商业公共空间的诱因
(一)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的转变
身处在第四消费时代的公众,已从以衣食住行为基础的温饱型消费需求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迈进,摒弃了为消费而消费的传统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为体验而消费的现代消费观。消费过程日益成为消费者实现自我、充实自我的过程,更趋于个性化与多元化。互动装置艺术的介入可增强商业空间的体验感,受众能够近距离去接触、去感受、去体验,在和作品互动的过程中,受众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而这恰恰需要商业、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二)实体商业空间的转型升级
体验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的齐头并进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催生了实体商业的转型升级。商业空间由以商品交易为主要功能的场所转变为融消费、娱乐、休憩为一体的大众体验空间,设计理念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商品不再是实体商业之间竞争的唯一手段,取而代之的是能否为消费者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逐渐向人性化、多样化、艺术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互动装置艺术的介入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购物氛围,打破以往商业空间的严谨性。塑造空间的艺术氛围与象征性,从而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促进实体商业的持续发展。
(三)艺术向公共空间的延伸
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立足于一定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公共艺术传入中国,艺术对于公众来说,不再是高不可攀,而是反映社会现象、满足公众精神诉求的外在表达。艺术开始从白盒子空间向公共空间延伸,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也日渐模糊,除商品展示区域外,还增加了公共活动空间,实现了空间的共享。互动装置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将观众考虑到其中,并将作品最终的完成权交给公众。使每一位观众都能够成为艺术的创造者、参与者,让艺术更好地回归生活,走向大众,实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二、唤醒理论背景下的受众行为心理分析
(一)互动装置艺术空间布局对受众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1.室外广场
唤醒理论指出,并非所有能够引起唤醒的刺激都可激发人们的探索行为,只有那些既引人注意同时又不失趣味、令人感兴趣的刺激主体才能够诱发受众的探索动机。室外广场作为与城市街道相毗邻的公共空间,周围环境多为绿化与交通空间,因此互动装置艺术的介入使得室外广场与周围环境相比具有独特性,环境的不定性、新奇性得以体现。当环境的不定性增加时,人们的唤醒水平也随之提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互动装置艺术作为环境元素增加了室外广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刺激主体则提升了人们的唤醒水平,作品自身的特性使其在引人注意的同时又激发了兴趣,进而诱发受众的探索动机,与作品产生互动,并激活室外空间,营造人们偏爱的环境氛围。这也是当今不少购物中心的室外广场都设有环境雕塑、景观小品、装置以及举办各种娱乐活动的原因。
2.室内中庭
购物中心的室内中庭视野开阔,较为空旷,可视为互动装置艺术介入商业公共空间的最佳场所。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在从事复杂任务时,最优唤醒水平偏低;在从事简单任务时,最优唤醒水平偏高。在商业空间中进行购物娱乐则属于简单任务,需较高的唤醒水平来维持。如在商业空间内没有可提升人们唤醒水平的环境刺激,消费者会产生无聊、疲惫等心理。因此,在宽敞的室内中庭适合引入互动性较强、体量较大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来增加环境的不定性与复杂性,带给消费者全方位感官体验,有利于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发生。
3.室内交通空间
卡普兰在对环境偏爱的研究中总结出了连贯性、易识别性、复杂性和神秘性四个维度。在对不同环境场所进行设计时,设计者需考虑最优唤醒水平和最恰当的环境刺激对照特性。由于纵向交通空间是引导购物者进入商品展示空间的通道,且人流量较大,在设计上应注重环境的易识别性,降低该通道环境的复杂性,使消费者能够迅速找到寻找的目的地。横向交通空间用于人流的缓冲与转向,可适当提升设计的复杂性,布置体量较小、互动性较弱的的互动装置艺术品,促进交通的流畅性及安全性。使整个室内交通空间环境达到一种平衡,即中度水平的复杂性。此外,还应考虑环境的连贯性,使作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而作品本身增加了空间环境的神秘性。当复杂性、神秘性和连贯性、易识别性达到平衡时,才能使消费者在该空间中既不失控制感又可维持探索的兴趣,即最佳唤醒水平状态,在激活廊道空间的同时也起到最佳的引流作用。
(二)互动装置艺术展示类型对受众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1.永久展示型
从目前来看,永久展示型的互动装置艺术在商业公共空间中较少出现。唤醒理论指出,人对一件事物的好奇心会随着刺激重复率的增加而减少,从而降低观者的唤醒水平。由于展示时间的永久性,要求作品应更具影响力与感染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量,应以地域文化或是购物中心原创IP元素作为创作的主要来源,使作品观念的传达及其带来的意义与价值远超作品本身。永久展示型互动装置艺术也不会因自身刺激的重复以及时间周期长而使人们对刺激主体的感知体验下降,产生审美疲劳以及厌烦情绪。
2.临时展示型
临时展示型的互动装置艺术在商业公共空间中并不是随意的更迭,而是与购物中心的主题要求或是节日内容相契合。人们的唤醒水平与刺激的重复率成反比,人对新奇刺激的感觉是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和历时的长短而展开,刺激重复越多,时间越长,感知表象的新奇性就会逐渐降低,无法使人们维持在最佳唤醒水平状态。临时展示型互动装置艺术作为刺激主体,展示时间周期短,刺激主体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更换,其自身的灵活性给予人们多样的互动形式,为人们提供新的刺激,带来丰富的感知表象和艺术审美感受,进行不同的行为探索和感官体验,将唤醒水平维持在较好状态。 三、唤醒理论指导下商业公共空间中互动装置艺术的设计应用原则
(一)安全性
当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在商业公共空间展出时,首先应考虑安全性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本身设计及技术操作方面的安全性;二是互动装置艺术在介入商业公共空间过程中布局方面的安全性。
环境心理学指出,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会使人产生紧张情绪,当个体在空间环境中面临挑战且应对能力不足时,就会出现应激反应。若互动装置艺术出现安全性问题,人们会处于高度警觉状态,使得唤醒水平过高,进而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是抗拒心理。商业公共空间中的互动装置艺术的介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众,致力于提供更佳的消费体验。作品本身的互动特性使其与公众之间零距离接触,而如何保证互动过程操作的安全性,则需要通过多维度的把控和考量,将安全性原则贯彻到互动装置艺术在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应用当中。
(二)公共性
如何使互动装置艺术在商业公共空间中凸显公共性,就需要将消费者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审美能力等因素纳入到互动装置艺术的设计应用当中。设计师应减少主观创作理念的表达,去思考人们感兴趣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更偏向于选择哪种互动形式,作品的思想观念能否被人们理解与认知,怎样的造型更容易被人们注意等问题。如若不注重公共性的体现,忽视受众的感受,不仅不能唤起人们的探索动机,甚至会使人产生厌烦心理,减少人们在此空间的滞留时间。
(三)整体性
互动装置艺术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作为空间的组成要素存在,设计师需要基于整体化理念。通过多方位思考两者的契合点,统筹空间组织结构,并对作品材质的应用、色彩的选取、造型的构思、尺度的大小等设计元素进行规划,对统一空间进行整体化设计,达到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最佳的呈现效果。
反之,则会使商业公共空间环境的复杂程度过高,影响观者的视觉体验,降低对空间的喜爱度。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应先考虑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与商业公共空间环境的融合点,对作品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与设计,从而实现作品与空间的最优化。
(四)周期性
空间的设计应以满足人的需求为起点,当人们长期且重复地面对环境中某一刺激时,其探索动机会减弱,失去对该空间的兴趣。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表现形式新颖多样,互动参与性高,对其进行周期性的更换,能够使商业公共空间设计摆脱古板、单一、机械式的印象,实现个性化的商业公共空间设计,赋予商业公共空间活力与动感。
互动装置艺术在造型、材质以及技术应用方面会随着艺术与科技的发展而改变,不断刺激人们的感官,避免人们产生审美疲劳,有利于受众与作品互动行为的产生。并根据时间及地点的不同,呈现出满足当下空间需求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追求,为消费者提供全新体验。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商业模式的不断更迭,以艺术为主导的运营模式已成为商业空间进行转型升级的“风向标”,形成了“以艺养艺”“以艺养商”“以商养艺”的发展趋势。人们消费观念与需求的持续更新,要求设计师在商业空间中不断注入创新元素,互动装置艺术的介入則是顺势而行。如何使互动装置艺术介入商业公共空间时兼顾空间与公众,是我们今后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殷双喜.奇观与震惊:装置艺术中的竞争逻辑[J].美术研究,2016(6):23-26.
作者简介:
曹阳,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尹少天,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