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时同学们常常无话可说,人还是多年前写过的人,事还是多年前叙过的事,就是这样老掉牙的事,有不少还是虚构的呢!他们变得很不会说话,一说就是“然后……然后……”的,作文时常常是语无伦次的,连平时那些伶牙俐齿的学生也常会咬笔杆,不知从何写起。“立足生活找素材、实事求是表情感、锤炼语言善表达”应该是小学生习作难题较好的方法。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有词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为了赋新词而牵强地一味诉说愁意,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却无话可说了,只能说天凉好个秋。抛开词的原意不说,“为赋新词强说愁”与“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两句真实地再现了当前小学生习作时所面临的困惑。为什么老师总说“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却只能咬着笔头,无从下手?为什么老师总是说:“你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把你所想的写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我梳理了一下,当前小学生习作时面临的困惑如:
案例:抓头挠耳地习作时不断重复和明显的杜撰
人教版三上年级的第二单元的习作是《介绍自己熟悉人的一件事》,大部分同学是这样写的:我在半夜发烧了,母亲带着我去医院,在母亲的背上我想到了……到了医院,母亲忙前忙后的,直到医生为我挂了盐水。我心疼妈妈,问:“妈妈,你累不累?”母亲总是摇摇头说:“我不累。”四下年级的第七单元的习作《我敬佩的一个人》还是这个母亲,“我”还是在半夜发烧,还是母亲摸黑送我去医院挂针……六年级时妈妈半夜送我上医院的故事还在继续……
有时,我真的想问问这些同学:你的爸爸到哪里去了?你的高烧为什么老是在半夜突发的呢?
老掉牙的题材,虚假的情感,枯燥的语言,这样的习作连学生自己都感动不了,怎能妄想感动别人呢?这样的作文连老师都不愿多读,怎么能奢望还有其他的读者呢?难道我们小学生的作文真的无可救药了吗?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前辈告诫吧!叶圣陶曾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各人有他要说的话,我写作是我说我的话,你写作是你说你的话。”从叶老的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学生习作就是老实地倾吐胸中的积蓄,真诚地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破解当前小学生习作时面临的困惑呢?
一、寻找下锅之米
小学生习作离不开现实生活,生活充实了,学生的表达才会有源头活水。大自然奥妙无穷,社会生活色彩斑斓,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但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如流水般悄然溜走了,所以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咽炎发作,便去医院配了一点胖大海。课间,总有几个学生围着我的杯子问长问短。很显然,他们感兴趣的是我杯中之物,一粒小小的胖大海能不能成为学生的下锅之米呢?于是,胖大海进入了我的作文课堂。在一番看、摸、闻之后,孩子们跃跃欲试,当我倒入开水之后,看着这个变化多端的小家伙,学生们惊呆了,个个感慨万千。“瞧,它多像一条小鱼啊!”“不,它更像一条木船。”“看,它的表皮裂开了!”“快看,木耳!木耳!”在孩子们的期待中,我们了解了胖大海的药用价值,随后,一篇篇富有新意的习作在学生的笔下生成了。
此外,如学校的各项活动,各类比赛,都是学生习作的源泉。
二、多读勤写——打造习作的方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以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外就什么也不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的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由此可见,除了指导学生读好语文课本以外,还应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的时候就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当我和学生谈论起这些作品时,他们个个都口若悬河,对小说中的人物了如指掌,并且能够把文章中的刻画人物的写法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三、背诵——送你生花妙笔
素材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
古人读书十分重视背诵,背诵能为思维的写作积累语言材料,提供“范型”。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
学生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是写作时构思作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方法、修辞方法最直接、最原始的素材。多读多背,就能由量变引起质变。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形成,必须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总是千人千言,谁都能说个“子丑寅卯”,又谁都说不清、道不明,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在习作教学的理论上不断探索,在习作教学的实践中获得启迪,总结经验教训,且歌且行,我们的习作教学一定能走出尴尬的困境,让学生由“厌”写作文变得“乐”写作文,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越峰小学)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有词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为了赋新词而牵强地一味诉说愁意,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却无话可说了,只能说天凉好个秋。抛开词的原意不说,“为赋新词强说愁”与“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两句真实地再现了当前小学生习作时所面临的困惑。为什么老师总说“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却只能咬着笔头,无从下手?为什么老师总是说:“你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把你所想的写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我梳理了一下,当前小学生习作时面临的困惑如:
案例:抓头挠耳地习作时不断重复和明显的杜撰
人教版三上年级的第二单元的习作是《介绍自己熟悉人的一件事》,大部分同学是这样写的:我在半夜发烧了,母亲带着我去医院,在母亲的背上我想到了……到了医院,母亲忙前忙后的,直到医生为我挂了盐水。我心疼妈妈,问:“妈妈,你累不累?”母亲总是摇摇头说:“我不累。”四下年级的第七单元的习作《我敬佩的一个人》还是这个母亲,“我”还是在半夜发烧,还是母亲摸黑送我去医院挂针……六年级时妈妈半夜送我上医院的故事还在继续……
有时,我真的想问问这些同学:你的爸爸到哪里去了?你的高烧为什么老是在半夜突发的呢?
老掉牙的题材,虚假的情感,枯燥的语言,这样的习作连学生自己都感动不了,怎能妄想感动别人呢?这样的作文连老师都不愿多读,怎么能奢望还有其他的读者呢?难道我们小学生的作文真的无可救药了吗?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前辈告诫吧!叶圣陶曾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各人有他要说的话,我写作是我说我的话,你写作是你说你的话。”从叶老的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学生习作就是老实地倾吐胸中的积蓄,真诚地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破解当前小学生习作时面临的困惑呢?
一、寻找下锅之米
小学生习作离不开现实生活,生活充实了,学生的表达才会有源头活水。大自然奥妙无穷,社会生活色彩斑斓,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但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如流水般悄然溜走了,所以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咽炎发作,便去医院配了一点胖大海。课间,总有几个学生围着我的杯子问长问短。很显然,他们感兴趣的是我杯中之物,一粒小小的胖大海能不能成为学生的下锅之米呢?于是,胖大海进入了我的作文课堂。在一番看、摸、闻之后,孩子们跃跃欲试,当我倒入开水之后,看着这个变化多端的小家伙,学生们惊呆了,个个感慨万千。“瞧,它多像一条小鱼啊!”“不,它更像一条木船。”“看,它的表皮裂开了!”“快看,木耳!木耳!”在孩子们的期待中,我们了解了胖大海的药用价值,随后,一篇篇富有新意的习作在学生的笔下生成了。
此外,如学校的各项活动,各类比赛,都是学生习作的源泉。
二、多读勤写——打造习作的方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以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外就什么也不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的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由此可见,除了指导学生读好语文课本以外,还应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的时候就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当我和学生谈论起这些作品时,他们个个都口若悬河,对小说中的人物了如指掌,并且能够把文章中的刻画人物的写法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三、背诵——送你生花妙笔
素材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
古人读书十分重视背诵,背诵能为思维的写作积累语言材料,提供“范型”。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
学生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是写作时构思作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方法、修辞方法最直接、最原始的素材。多读多背,就能由量变引起质变。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形成,必须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总是千人千言,谁都能说个“子丑寅卯”,又谁都说不清、道不明,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在习作教学的理论上不断探索,在习作教学的实践中获得启迪,总结经验教训,且歌且行,我们的习作教学一定能走出尴尬的困境,让学生由“厌”写作文变得“乐”写作文,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越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