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我国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改革开放40多年,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开放合作促发展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基本经验。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学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对分析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维护和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再平衡再调整时期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
历史一再表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直线式上升,而是在时代大潮中波浪式前进、在艰难曲折中向纵深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全球化不断遭遇波折,多哈回合谈判长期停滞不前,全球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国家民粹主义强化、反全球化思潮泛起,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英国“脱欧”、美国“退群”、法国内乱等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大潮,是资本逐利性和科技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深入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首先,逐利是资本的最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必然想方设法越出民族、国家和地域范畴,寻求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收益,这是不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其次,从个人层面看,使用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可以获得更好的效用;从企业层面看,推动产品和技术研发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从国家层面看,加强科技创新可以提升综合竞争力;因此人类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的大势不会逆转,相应地也将带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动力、模式将深度调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基本呈增长向上态势,直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高增长相伴的是全球经常项目失衡日趋严重,2006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达到5.8%的历史高位,中国、日本、德国和能源资源出口国则是主要顺差方。根源在于,美国金融过度膨胀,经济“脱实向虚”,居民在宽松金融环境下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投资储蓄严重失衡。这导致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危机的爆发是对失衡的强制性调整。
二、未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将有所放缓
(一)近年来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增长乏力
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增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外在体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2—2008年全球贸易量年均增长7.1%,高于同期4.5%的全球经济年均实际增幅,2012—2018年全球贸易量年均增长3.5%,大大低于上一个阶段,与全球经济实际年均增幅基本持平。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18》数据显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复苏艰难曲折,一度徘徊在1.5万亿美元附近,2015年达到1.92万亿美元的高点,但此后连续大幅下滑,2016年为1.87万亿美元、下降2.6%,2017年为1.43万亿美元、下降23.5%;2018年全球经济笼罩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下,预计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难有明显恢复。
(二)传统经济全球化动能正在减弱
过去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重要动能就是广大具有低成本劳动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加入,我国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从趋势上看,这一传统经济全球化动能正在减弱,与此同时反全球化思潮和逆全球化行为成因复杂而深刻,短期内难以风平浪静,因此未来经济全球化速度难有明显改观。
三、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将有所转换
(一)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快发展和创新链的跨境配置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全球化的供给端动力当前,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引领,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多领域科技革新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孕育兴起。事实上,资本对创新资源和知识的追求早已成为趋势,新一轮科技进步乃至科技革命的外在表现将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据麦肯锡测算,2000—2016年,在形成全球价值链的主要产业中,研发投入和商标、软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占产业总收入的比重由5.4%上升到13.1%。在上一个阶段,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相应的是商品生产被拆分到各个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比如,计算机的加工组装在中国,内存生产在泰国,显示器生产在韩国。未来,随着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新链将被不断地细化并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而带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布局的重构,形成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產品的商品贸易、围绕科技创新的高增值服务贸易以及相关的跨境投资,为经济全球化长期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有
望成为未来经济全球化的需求端动力从需求看,在上一阶段,全球最终需求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正是发达国家旺盛的需求牵引着过去一个时期全球贸易投资的快速增长;未来随着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最终需求将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发展中国家有望占据全球最终需求的“半壁江山”,对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
当前,虽然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在要素禀赋、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区域协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短板,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高水平国际竞争合作,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仍是释放发展潜力、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和活力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更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坚持用好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这一重要法宝,在开放合作中重塑我国的竞争优势。经济全球化的再平衡再调整将同步带来机遇和挑战,唯物辩证法表明,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
三亚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572000
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再平衡再调整时期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
历史一再表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直线式上升,而是在时代大潮中波浪式前进、在艰难曲折中向纵深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全球化不断遭遇波折,多哈回合谈判长期停滞不前,全球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国家民粹主义强化、反全球化思潮泛起,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英国“脱欧”、美国“退群”、法国内乱等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大潮,是资本逐利性和科技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深入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首先,逐利是资本的最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必然想方设法越出民族、国家和地域范畴,寻求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收益,这是不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其次,从个人层面看,使用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可以获得更好的效用;从企业层面看,推动产品和技术研发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从国家层面看,加强科技创新可以提升综合竞争力;因此人类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的大势不会逆转,相应地也将带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动力、模式将深度调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基本呈增长向上态势,直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高增长相伴的是全球经常项目失衡日趋严重,2006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达到5.8%的历史高位,中国、日本、德国和能源资源出口国则是主要顺差方。根源在于,美国金融过度膨胀,经济“脱实向虚”,居民在宽松金融环境下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投资储蓄严重失衡。这导致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危机的爆发是对失衡的强制性调整。
二、未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将有所放缓
(一)近年来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增长乏力
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增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外在体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2—2008年全球贸易量年均增长7.1%,高于同期4.5%的全球经济年均实际增幅,2012—2018年全球贸易量年均增长3.5%,大大低于上一个阶段,与全球经济实际年均增幅基本持平。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18》数据显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复苏艰难曲折,一度徘徊在1.5万亿美元附近,2015年达到1.92万亿美元的高点,但此后连续大幅下滑,2016年为1.87万亿美元、下降2.6%,2017年为1.43万亿美元、下降23.5%;2018年全球经济笼罩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下,预计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难有明显恢复。
(二)传统经济全球化动能正在减弱
过去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重要动能就是广大具有低成本劳动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加入,我国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从趋势上看,这一传统经济全球化动能正在减弱,与此同时反全球化思潮和逆全球化行为成因复杂而深刻,短期内难以风平浪静,因此未来经济全球化速度难有明显改观。
三、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将有所转换
(一)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快发展和创新链的跨境配置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全球化的供给端动力当前,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引领,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多领域科技革新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孕育兴起。事实上,资本对创新资源和知识的追求早已成为趋势,新一轮科技进步乃至科技革命的外在表现将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据麦肯锡测算,2000—2016年,在形成全球价值链的主要产业中,研发投入和商标、软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占产业总收入的比重由5.4%上升到13.1%。在上一个阶段,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相应的是商品生产被拆分到各个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比如,计算机的加工组装在中国,内存生产在泰国,显示器生产在韩国。未来,随着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新链将被不断地细化并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而带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布局的重构,形成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產品的商品贸易、围绕科技创新的高增值服务贸易以及相关的跨境投资,为经济全球化长期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有
望成为未来经济全球化的需求端动力从需求看,在上一阶段,全球最终需求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正是发达国家旺盛的需求牵引着过去一个时期全球贸易投资的快速增长;未来随着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最终需求将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发展中国家有望占据全球最终需求的“半壁江山”,对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
当前,虽然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在要素禀赋、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区域协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短板,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高水平国际竞争合作,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仍是释放发展潜力、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和活力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更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坚持用好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这一重要法宝,在开放合作中重塑我国的竞争优势。经济全球化的再平衡再调整将同步带来机遇和挑战,唯物辩证法表明,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
三亚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5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