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日印芬由于自身特点、发展阶段以及产业发展策略、重点不同,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模式也不同。典型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市场引导型、消化吸收再创新型、重点行业技术扩散型、网络型。研究各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启示
作者简介:张忠德(1966—),男,陕西延川人,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2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60-02
国外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市场引导型、日本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型、印度的重点行业技术扩散型、芬兰的网络型几种模式。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模式,是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力的必然。
一、不同国家几种典型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一)美国—市场牵引为主的技术领导者创新模式
美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采取的是技术领先者的创新模式,即依靠其厚实的基础研究优势,以市场牵引和调节为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主要创新生力军,以政府调控为辅的创新模式。美国没有专门的产业政策,虽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政策较多,但都是普适性的,政府主要通过支持基础研究,实行对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对内容的适度监管,营造适宜创新的环境;产业发展以市场调节为主,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与私营企业的基础地位作用。美国信息技术的创新是全方位的,以雄厚的基础研究支撑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还注重充分发挥企业实验室的作用,注重信息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集群化。基础研究领域大量的投入,夯实了美国的基础研究,推动了各领域不断的发明创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领域更是得益匪浅,最新的产品和工艺方法源源不断,使美国长久处于信息产业链高附加价值的研发段,引领着世界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日本—政府扶持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
日本信息技术创新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的日本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为了弥补差距,政府采取一系列扶持性政策,包括大量的优惠性投资、财政补助、减免税等等,以及鼓励战略联盟的措施大力推动信息产业,鼓励信息技术的创新。日本在经济经历“失去的十年”后,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在2001年开始实施《IT基本法》,制定了《IT立国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信息化发展迅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日本还较早采取了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以优化整合科技要素,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当然日本在信息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方向判断,重点选择的失误,导致了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也走了不少弯路。
(三)印度—资源倾斜的重点产业扩散型模式
印度模式是一种资源倾斜重点产业的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重点倾斜,软件业成为政府制度创新重点也是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重点。为了支持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印度在班加罗尔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政府实行税收减免、税收扣除、加速折旧等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在软件园区内的企业免征所得税10年,在自由贸易区内的高科技电子企业出口产品的5年内免征所得税。在研发扣除方面,企业支付的研发费用可全额税前扣除,设备如果采用本国的,其40%实行加速折旧。通过政府大力度的扶持,印度这种重点扩散性技术创新模式相继在班加罗尔、马德拉斯、海得拉巴等城市获得成功,成为印度计算机软件业的“金三角”。印度重点产业技术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了呼叫中心、内容开发、数据处理、网站维护、工程设计等服务业务迅速发展。2010年印度服务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软件及相关服务业出口超过800亿美元,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印度采取的以软件业为重点突破口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1]。
(四)芬兰—注重产学研结合的网络型模式
芬兰注重高度发达的教育水平和成功开发尖端高科技产品基础上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并通过高科技产业园区在信息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孵化平台作用,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信息产业的发展。芬兰通过建立在当地权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周围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有效地把科研、生产和产品销售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创新网络,使科研成果能迅速商品化,企业可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从而快速便捷获得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使创新周期变短,成本下降[2]。
二、几种典型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之比较
(一)四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共同之处
四种技术创新模式都是在把握世界信息技术发展主导方向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或依市场牵引,或靠政府引导,通过大力度扶持发展形成的。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如美国依靠其完善的市场制度,雄厚的基础研究,走了技术领先者的创新道路;日本信息产业起步晚,基础研究落后因此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都特别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注重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重视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强调新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集群化和市场化。都注重发挥中介组织的纽带桥梁作用。各国政府都能尽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等。
(二)四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区别
美国信息产业创新比较系统,是全方位的,价值链各环节都衍生出创新企业。许多创新企业的存在以及政府鼓励竞争、倡导自由竞争的引导,使得美国信息产品市场成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资源配置更有效。
印度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具有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倾斜,将发展软件产业作为政府制度创新的关键,通过软件产业集群培育创新能力的特点。在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下,印度的创新领域已逐渐从软件产业向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衍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印度信息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印度政府的减免税收政策,即IT企业10年免交所得税。印度还没有哪个其他产业有如IT产业如此优惠的政策。 日本信息技术创新以引进技术为主;从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逐渐向自主创新转变;注重信息技术的商业化。短期来看日本信息技术创新模式显得较为成功,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创新模式,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支撑,缺乏原创性研究。
芬兰在政府的主导下,科研机构、大学、公司企业间联系比较密切,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突出体现了突官、产、学、研多位一体。政府不但发挥领导和协调职能,而且还通过主管科技的下属专业机构将科技创新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联系起来。芬兰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模式克服了多部门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独立封闭、重复研发的弱点,使科研、开发、应用各环节衔接更加紧密,因此,芬兰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网络型创新特点。
三、各具特色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启示
(一)成功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
美国在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其扎实的基础研究,通过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保证了其原始创新战略的实施,循着技术领导性的创新模式发展;日本实施的是科技赶超政策,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最终进入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印度实施的是重点突破的创新战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时,特别要把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进步快的领域作为发展重点;要注重基础研究领域的大力度投入,夯实基础研究,避免失去长远创新源动力,步日本后尘;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对引进技术进行整合改进,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要注重培育重点产业,突破重点技术、关键技术,采取能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的创新模式[3]。
(二)创新需要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
由于创新离不开大学、研发机构的支持,而信息产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信息产业具有技术与资金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研制开发投资高,对标准的高度依赖等等特点,没有强有力的智力财力支持,创新只能是侈谈,我们也将成为二流的打工国家;创新也离不开国家宏观战略指导,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因此需加强官、产、学、研、金的协调互动,将政府引入到产学研的合作中,将能加快科技成果从研究到产业化的进程,提高科技创新速度,降低创新成本[4]。
(三)创新依赖于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需要成熟的市场经济土壤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我国在选择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过程中,首先,要将市场作为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动力,按照市场的需求配置社会、科技资源;其次,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完善相关机制,包括科技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合作与竞争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等,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等等,提升创新能力;第三通过激励企业创新,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合作创新,能力提升。
(四)创新需融入到相关业务实现融合创新
纵观国外各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推动型,更多的是应发展需要,由市场牵引、需求推动的融合创新。在技术和业务密切融合的新趋势下,我国企业应主动从业务角度入手规划、利用和创新信息技术,以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如仅单纯从技术角度进行信息产业的规划、技术的创新,而不考虑业务与技术的适应度,技术的回报率,企业将无法避免有技术而无优势的局面,注定会失去长期竞争优势。这一方面惠普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注意创新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开辟了融合创新道路。
注释:
①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11JK0058)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生延超.金砖四国”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11,(03):86-90.
[2] 曾昭宁、魏珍.日本、芬兰、美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1,(11):121-123.
[3] 智勇、徐云喜.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丛,2009,(26):10-11.
[4] 张忠德、冯晓丽.国内外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2009,(04):118-122.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启示
作者简介:张忠德(1966—),男,陕西延川人,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2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60-02
国外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市场引导型、日本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型、印度的重点行业技术扩散型、芬兰的网络型几种模式。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模式,是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力的必然。
一、不同国家几种典型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一)美国—市场牵引为主的技术领导者创新模式
美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采取的是技术领先者的创新模式,即依靠其厚实的基础研究优势,以市场牵引和调节为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主要创新生力军,以政府调控为辅的创新模式。美国没有专门的产业政策,虽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政策较多,但都是普适性的,政府主要通过支持基础研究,实行对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对内容的适度监管,营造适宜创新的环境;产业发展以市场调节为主,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与私营企业的基础地位作用。美国信息技术的创新是全方位的,以雄厚的基础研究支撑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还注重充分发挥企业实验室的作用,注重信息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集群化。基础研究领域大量的投入,夯实了美国的基础研究,推动了各领域不断的发明创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领域更是得益匪浅,最新的产品和工艺方法源源不断,使美国长久处于信息产业链高附加价值的研发段,引领着世界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日本—政府扶持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
日本信息技术创新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的日本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为了弥补差距,政府采取一系列扶持性政策,包括大量的优惠性投资、财政补助、减免税等等,以及鼓励战略联盟的措施大力推动信息产业,鼓励信息技术的创新。日本在经济经历“失去的十年”后,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在2001年开始实施《IT基本法》,制定了《IT立国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信息化发展迅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日本还较早采取了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以优化整合科技要素,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当然日本在信息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方向判断,重点选择的失误,导致了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也走了不少弯路。
(三)印度—资源倾斜的重点产业扩散型模式
印度模式是一种资源倾斜重点产业的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重点倾斜,软件业成为政府制度创新重点也是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重点。为了支持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印度在班加罗尔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政府实行税收减免、税收扣除、加速折旧等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在软件园区内的企业免征所得税10年,在自由贸易区内的高科技电子企业出口产品的5年内免征所得税。在研发扣除方面,企业支付的研发费用可全额税前扣除,设备如果采用本国的,其40%实行加速折旧。通过政府大力度的扶持,印度这种重点扩散性技术创新模式相继在班加罗尔、马德拉斯、海得拉巴等城市获得成功,成为印度计算机软件业的“金三角”。印度重点产业技术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了呼叫中心、内容开发、数据处理、网站维护、工程设计等服务业务迅速发展。2010年印度服务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软件及相关服务业出口超过800亿美元,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印度采取的以软件业为重点突破口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1]。
(四)芬兰—注重产学研结合的网络型模式
芬兰注重高度发达的教育水平和成功开发尖端高科技产品基础上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并通过高科技产业园区在信息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孵化平台作用,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信息产业的发展。芬兰通过建立在当地权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周围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有效地把科研、生产和产品销售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创新网络,使科研成果能迅速商品化,企业可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从而快速便捷获得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使创新周期变短,成本下降[2]。
二、几种典型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之比较
(一)四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共同之处
四种技术创新模式都是在把握世界信息技术发展主导方向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或依市场牵引,或靠政府引导,通过大力度扶持发展形成的。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如美国依靠其完善的市场制度,雄厚的基础研究,走了技术领先者的创新道路;日本信息产业起步晚,基础研究落后因此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都特别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注重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重视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强调新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集群化和市场化。都注重发挥中介组织的纽带桥梁作用。各国政府都能尽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等。
(二)四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区别
美国信息产业创新比较系统,是全方位的,价值链各环节都衍生出创新企业。许多创新企业的存在以及政府鼓励竞争、倡导自由竞争的引导,使得美国信息产品市场成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资源配置更有效。
印度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具有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倾斜,将发展软件产业作为政府制度创新的关键,通过软件产业集群培育创新能力的特点。在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下,印度的创新领域已逐渐从软件产业向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衍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印度信息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印度政府的减免税收政策,即IT企业10年免交所得税。印度还没有哪个其他产业有如IT产业如此优惠的政策。 日本信息技术创新以引进技术为主;从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逐渐向自主创新转变;注重信息技术的商业化。短期来看日本信息技术创新模式显得较为成功,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创新模式,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支撑,缺乏原创性研究。
芬兰在政府的主导下,科研机构、大学、公司企业间联系比较密切,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突出体现了突官、产、学、研多位一体。政府不但发挥领导和协调职能,而且还通过主管科技的下属专业机构将科技创新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联系起来。芬兰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模式克服了多部门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独立封闭、重复研发的弱点,使科研、开发、应用各环节衔接更加紧密,因此,芬兰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网络型创新特点。
三、各具特色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启示
(一)成功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
美国在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其扎实的基础研究,通过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保证了其原始创新战略的实施,循着技术领导性的创新模式发展;日本实施的是科技赶超政策,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最终进入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印度实施的是重点突破的创新战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时,特别要把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进步快的领域作为发展重点;要注重基础研究领域的大力度投入,夯实基础研究,避免失去长远创新源动力,步日本后尘;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对引进技术进行整合改进,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要注重培育重点产业,突破重点技术、关键技术,采取能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的创新模式[3]。
(二)创新需要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
由于创新离不开大学、研发机构的支持,而信息产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信息产业具有技术与资金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研制开发投资高,对标准的高度依赖等等特点,没有强有力的智力财力支持,创新只能是侈谈,我们也将成为二流的打工国家;创新也离不开国家宏观战略指导,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因此需加强官、产、学、研、金的协调互动,将政府引入到产学研的合作中,将能加快科技成果从研究到产业化的进程,提高科技创新速度,降低创新成本[4]。
(三)创新依赖于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需要成熟的市场经济土壤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我国在选择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过程中,首先,要将市场作为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动力,按照市场的需求配置社会、科技资源;其次,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完善相关机制,包括科技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合作与竞争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等,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等等,提升创新能力;第三通过激励企业创新,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合作创新,能力提升。
(四)创新需融入到相关业务实现融合创新
纵观国外各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推动型,更多的是应发展需要,由市场牵引、需求推动的融合创新。在技术和业务密切融合的新趋势下,我国企业应主动从业务角度入手规划、利用和创新信息技术,以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如仅单纯从技术角度进行信息产业的规划、技术的创新,而不考虑业务与技术的适应度,技术的回报率,企业将无法避免有技术而无优势的局面,注定会失去长期竞争优势。这一方面惠普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注意创新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开辟了融合创新道路。
注释:
①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11JK0058)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生延超.金砖四国”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11,(03):86-90.
[2] 曾昭宁、魏珍.日本、芬兰、美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1,(11):121-123.
[3] 智勇、徐云喜.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丛,2009,(26):10-11.
[4] 张忠德、冯晓丽.国内外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2009,(04):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