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分课堂作为最近几年兴起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中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实践表明,对分课堂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对分课堂;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设计
近十余年的时间,随着在线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大型网络公开课(简称“慕课”)等一系列新型网络课程先后进入人们的视线,同样也走进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来。但风潮之后,人们不禁要问,不断推出的新型网络课程,对大学英语教学是否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毕竟,英语课程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英语学科本身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过程需要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通过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慕课等方式,大学英语学习者是否可以摆脱多年来“哑巴英语”的尴尬?还是依然停留在听不懂、看不明白、说不出的境地里?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似乎在某个层面上,解决了大学英语学习的难题。
一、对分课堂概念的提出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3年10月率先提出的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高校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学过程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因此,对分课堂模式也被称为PAD课堂。
二、对分课堂模式下课堂的设置
以笔者所在教授的大学英语课程为例。笔者在一所普通高等院校教授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英语课程往往分为主题导入环节、课文背景介绍、课文结构分析、知识点与语言点讲解、课文总结与梳理、练习与技巧等板块。在对分课堂模式下,笔者对每一个授课单元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并将课堂分成了三个过程:
1、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安排在每个教学单元的第一周进行,约45分钟,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针对与每个单元的主题、背景以及技巧部分进行讲解,提出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讲解完成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对课程的重、难点进行内化吸收。
2、內化吸收
内化吸收,通常是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时间通常是一周左右。在领到任务,也就是作业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提纲,结合每个单元的重、难点,进行理解和掌握,最后完成课后练习题目。这部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每次任务的固定内容为:写出自己认为每篇阅读材料中1. 最值得去记忆或使用的词汇,2. 最值得学习的句型,3. 作者文章的思路过程,或者最值得去借鉴的写作方法。这种作业形式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学习,也能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安排在每个教学单元的第二周进行,约45分钟,以学生展示为主,教师进行指导为辅。包括三个环节:亮闪闪(内化过程中值得学习的词汇和句型)、考考你(自己弄懂了,但是别人可能存在疑惑的地方,用来挑战别人)、帮帮我(列出需要同学或老师帮助的地方)。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总结。
对学生来说,讨论的过程,是内化过程的输出。教师鼓励讨论过程全部英文进行,所学的词汇、句型,甚至英文的思维方法,也能在讨论过程中被使用和展示出来。学生在讨论时,既解决了自身学习的困惑,也能了解同学之间好的学习方法,这不仅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三、对分课堂的四个突破
1、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分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留白”,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学习和展示。在课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并保留学生深入探索的余地,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学生通过教师在课上的讲解,对每个单元的主题、背景、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有了初步的、框架性的认识,他们带着框架进行课后学习、带着问题和内化收获进行下一次课的课上讨论,他们会逐步感受到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这种压力会促进学生更好的、更加自主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上那种滔滔不绝的讲授者,而逐步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对分课堂中,教师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把每个教学单元的精华呈现出来,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精华讲解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渔”的方法。在后期的讨论中,教师也会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给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解惑”,无论哪一个环节,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改善了师生关系
在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往往比较对立,教师台上授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课学习,师生互动相对较少。在对分课堂模式下,师生互动直接搬到了课堂里来。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直接深入到学生讨论组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学生也有机会和教师交流,师生关系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4、更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升了学习效果
对分课堂模式下,学习被打散到每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周来进行,更注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每次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过程中,之前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可以通过一周的时间进行准备,从而得到展示机会进行展示,无形中学生会实现“全程学习”的过程,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学新.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J]. 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陈湛妍. 对分课堂之大学英语[M]. 科学出版社,2017年5月
[3]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
[4]邱爱梅.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5)
作者简介:
闫明,(1983— ),女,汉族,硕士,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82029)
关键词:对分课堂;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设计
近十余年的时间,随着在线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大型网络公开课(简称“慕课”)等一系列新型网络课程先后进入人们的视线,同样也走进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来。但风潮之后,人们不禁要问,不断推出的新型网络课程,对大学英语教学是否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毕竟,英语课程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英语学科本身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过程需要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通过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慕课等方式,大学英语学习者是否可以摆脱多年来“哑巴英语”的尴尬?还是依然停留在听不懂、看不明白、说不出的境地里?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似乎在某个层面上,解决了大学英语学习的难题。
一、对分课堂概念的提出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3年10月率先提出的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高校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学过程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因此,对分课堂模式也被称为PAD课堂。
二、对分课堂模式下课堂的设置
以笔者所在教授的大学英语课程为例。笔者在一所普通高等院校教授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英语课程往往分为主题导入环节、课文背景介绍、课文结构分析、知识点与语言点讲解、课文总结与梳理、练习与技巧等板块。在对分课堂模式下,笔者对每一个授课单元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并将课堂分成了三个过程:
1、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安排在每个教学单元的第一周进行,约45分钟,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针对与每个单元的主题、背景以及技巧部分进行讲解,提出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讲解完成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对课程的重、难点进行内化吸收。
2、內化吸收
内化吸收,通常是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时间通常是一周左右。在领到任务,也就是作业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提纲,结合每个单元的重、难点,进行理解和掌握,最后完成课后练习题目。这部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每次任务的固定内容为:写出自己认为每篇阅读材料中1. 最值得去记忆或使用的词汇,2. 最值得学习的句型,3. 作者文章的思路过程,或者最值得去借鉴的写作方法。这种作业形式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学习,也能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安排在每个教学单元的第二周进行,约45分钟,以学生展示为主,教师进行指导为辅。包括三个环节:亮闪闪(内化过程中值得学习的词汇和句型)、考考你(自己弄懂了,但是别人可能存在疑惑的地方,用来挑战别人)、帮帮我(列出需要同学或老师帮助的地方)。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总结。
对学生来说,讨论的过程,是内化过程的输出。教师鼓励讨论过程全部英文进行,所学的词汇、句型,甚至英文的思维方法,也能在讨论过程中被使用和展示出来。学生在讨论时,既解决了自身学习的困惑,也能了解同学之间好的学习方法,这不仅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三、对分课堂的四个突破
1、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分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留白”,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学习和展示。在课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并保留学生深入探索的余地,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学生通过教师在课上的讲解,对每个单元的主题、背景、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有了初步的、框架性的认识,他们带着框架进行课后学习、带着问题和内化收获进行下一次课的课上讨论,他们会逐步感受到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这种压力会促进学生更好的、更加自主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上那种滔滔不绝的讲授者,而逐步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对分课堂中,教师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把每个教学单元的精华呈现出来,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精华讲解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渔”的方法。在后期的讨论中,教师也会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给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解惑”,无论哪一个环节,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改善了师生关系
在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往往比较对立,教师台上授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课学习,师生互动相对较少。在对分课堂模式下,师生互动直接搬到了课堂里来。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直接深入到学生讨论组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学生也有机会和教师交流,师生关系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4、更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升了学习效果
对分课堂模式下,学习被打散到每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周来进行,更注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每次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过程中,之前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可以通过一周的时间进行准备,从而得到展示机会进行展示,无形中学生会实现“全程学习”的过程,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学新.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J]. 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陈湛妍. 对分课堂之大学英语[M]. 科学出版社,2017年5月
[3]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
[4]邱爱梅.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5)
作者简介:
闫明,(1983— ),女,汉族,硕士,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8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