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为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改变了原有单调而又枯燥的模式。但在“热闹”的课堂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存在着不少误区,值得冷静思考。
一、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现实情境也并不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如果处处强调与生活联系,凭空想象而非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反而会导致一些教学情境庸俗化,甚至误导学生。学生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并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我们应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以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为背景来创设充满童趣、充满童真的情境,符合他们的认知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世界的真实。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情境,引导他们借助身边的事物来认识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有教师让学生观察花花绿绿的股票走势统计图,根据上午的图预测下午的走势,目的是想让他们进一步巩固、掌握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价值。可学生却看得糊里糊涂,什么也说不上来,这是因为股票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陌生的,而且股票走势图中有很多的术语,他们不能理解,股票的走势忽上忽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能依据上午的表现预测下午的走势。这种脱离学生实际、并非学生所亲身经历和喜闻乐见的情境,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情境不能欠缺“数学味”
数学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如果一味追求数学情境与生活的联系,可能阻碍情境内在的数学功能的发挥。为此,我们在创设数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情境的生活化,同时还要注重情境的“数学味”。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并能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例如:某教师为了引出姚明等几位著名篮球明星中,谁的进球率高,创设了高年级学生喜欢的篮球比赛情境。学生的兴趣高涨,各自介绍了自己喜欢的明星。但学生经过了好几分钟还在议论着“喜欢谁”的话题,教师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生活的层面。这样的情境就有点喧宾夺主,虽关注了生活化,但却失去了“数学味”。所以,创设情境要恰到好处,要用在非用不可的关键处,不能为了刻意追求生活化的情境,而舍本逐末,丢掉了数学的本色。
三、情境不能缺少思考性
情境是为了使学生比较快而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创设的,但这并不是数学课堂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思维为核心,否则,情境的创设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创设的情境要能启发、激励学生数学思考,真正体现数学学习的内在价值。学生进入活动时,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探索、思考的空间,要适时予以必要、有价值的引领,避免他们在活动中偏离主题,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只有这样,学生对情境的探索才是有价值的。
例如: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结论。学生在交流中会出现不同结论,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形成统一结论,而不能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或教师直接说出结论等方式来平息争论,否则,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价值就不能体现,这样的情境就没有思维价值,只能是表面的热闹,成为一种摆设而已。
总而言之。我们在大力倡导创设情境的今天,澄清认识、走出误区,是十分必要的。情境的创设要有现实性、趣味性,要有“数学味”,要有思考性,这样才能创设出有效、有价值的情境。
一、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现实情境也并不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如果处处强调与生活联系,凭空想象而非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反而会导致一些教学情境庸俗化,甚至误导学生。学生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并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我们应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以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为背景来创设充满童趣、充满童真的情境,符合他们的认知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世界的真实。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情境,引导他们借助身边的事物来认识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有教师让学生观察花花绿绿的股票走势统计图,根据上午的图预测下午的走势,目的是想让他们进一步巩固、掌握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价值。可学生却看得糊里糊涂,什么也说不上来,这是因为股票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陌生的,而且股票走势图中有很多的术语,他们不能理解,股票的走势忽上忽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能依据上午的表现预测下午的走势。这种脱离学生实际、并非学生所亲身经历和喜闻乐见的情境,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情境不能欠缺“数学味”
数学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如果一味追求数学情境与生活的联系,可能阻碍情境内在的数学功能的发挥。为此,我们在创设数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情境的生活化,同时还要注重情境的“数学味”。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并能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例如:某教师为了引出姚明等几位著名篮球明星中,谁的进球率高,创设了高年级学生喜欢的篮球比赛情境。学生的兴趣高涨,各自介绍了自己喜欢的明星。但学生经过了好几分钟还在议论着“喜欢谁”的话题,教师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生活的层面。这样的情境就有点喧宾夺主,虽关注了生活化,但却失去了“数学味”。所以,创设情境要恰到好处,要用在非用不可的关键处,不能为了刻意追求生活化的情境,而舍本逐末,丢掉了数学的本色。
三、情境不能缺少思考性
情境是为了使学生比较快而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创设的,但这并不是数学课堂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思维为核心,否则,情境的创设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创设的情境要能启发、激励学生数学思考,真正体现数学学习的内在价值。学生进入活动时,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探索、思考的空间,要适时予以必要、有价值的引领,避免他们在活动中偏离主题,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只有这样,学生对情境的探索才是有价值的。
例如: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结论。学生在交流中会出现不同结论,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形成统一结论,而不能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或教师直接说出结论等方式来平息争论,否则,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价值就不能体现,这样的情境就没有思维价值,只能是表面的热闹,成为一种摆设而已。
总而言之。我们在大力倡导创设情境的今天,澄清认识、走出误区,是十分必要的。情境的创设要有现实性、趣味性,要有“数学味”,要有思考性,这样才能创设出有效、有价值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