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回顾北京市工业化的背景,对北京市郊区工业化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描述和预测。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北京郊区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京郊新型工业化所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
[关键词] 工业化 北京郊区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由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衍生出来的历史性概念。工业化既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标志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与水平。自2005年北京市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間布局,郊区作为北京新型工业化发展重心的地位正式确立。北京二三产业建设的重点将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达到疏散市区、开拓外围、集中紧凑发展的目的,成为首都城市整体功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北京市工业化的背景
北京工业底子相当薄,到1949年底,登记的工业户有2.1万家,其中80%的工场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现代工业很少,工业总产值也仅1.7万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大都认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必须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现代工业少,与首都地位不相称,不能在全国起示范作用。要巩固新生的政权,维护首都的稳定繁荣,必须迅速稳定生产,实现充分就业。此后,北京选择了一条以大项目领跑的“重工业化道路”,形成了以汽车、电子、建材、机械、钢铁、化工等行为支柱的工业格局。到1979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70.9%,其中工业占GDP比重为64.4%,重工业占GDP的比重为约42%。同时,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从“五一”时期的42.8%下降到“四五”时期的23.4%,“五五”时期有缓慢回升,但幅度不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北京市主动调整了北京工业布局,兴办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工业小区,北京人才科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电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发展;向社会放开产业领域,促进了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在大力调整工业结构过程中,结合首都城市功能特点,贯彻“退三(环)进四(环)”和“优二(产)兴三(产)”方针,经济格局进一步轻型化。后来,又相继提出发展“首都经济”和“振兴现代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仍是经济工作的主线。北京市郊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
二、北京市郊区工业化现状和趋势
1.北京市郊区工业化现状
随着北京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快速推进,带动了整个北京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由于郊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低,建筑物分散,大部分地区为田园和绿化带,所以许多在市内的产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向郊区不断扩散转移,形成郊区自上而下的巨大推动力,促进郊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北京郊区是全市经济的主要增长区域,也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主要战场。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大兴、顺义、房山和昌平;生态涵养保护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2007年,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97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83.2%,首都功能核心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75亿元,占全市的11.3%
随着工业搬迁的大力推进,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逐步向远郊区县转移,全市工业已主要集中于五环以外。2007年远郊区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971亿元,是1998年的5.4倍,年均增长18.5%。而同期城八区工业总产值年增长仅为10.4%。1998年城八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1%,到2007年城八区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降为50.3%。从制造业来看,城八区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9%,远郊区县为53.1%。从企业数量看,2007年五环以外工业企业21943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69.3%。从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看,五环以外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4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7%。从出口交货值看,五环以外完成出口交货值5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1%。从实现利税方面看,五环以外内实现利税38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5%。
目前,北京郊区工业已经形成了石油加工、化学、食品、建材、服装、印刷、汽车、电子、纺织、机械10大支柱行业;形成了房山以石油化工为主,顺义以食品为主,房山、昌平以建材为主,纺织以朝阳、平谷、顺义、昌平为主的区域化布局的雏形;形成了以乡镇企业为主、区县工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工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北京市域范围内的18个行政区划分的6个经济区域及重点产业取向如下:
中心城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行政区:服务型产业基地。
朝阳经济区,包括朝阳1个行政区:服务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基地。
海丰石昌经济区,包括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4个行政区:高新产业基地。
东部和南部经济区,包括顺义通州大兴3个行政区:代制造业基地。
西南部经济区,包括门头沟房山两个行政区: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
北部经济区,包括延庆怀柔密云平谷4个行政区:环境质量型产业基地。
各区县工业产值增速的差异,导致各区县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海淀、朝阳等区县产值占全市工业前列。2007年,海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73亿元,居各区县工业总产值之首,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9%,其后依次为朝阳区、顺义区、石景山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2.北京市郊区工业化趋势
从目前北京市郊区工业发展趋势看,未来郊区工业相较于全市工业将具有更高的增长率。为此,我们结合北京市郊区近十年来工业发展情况做详细研究,以便预测北京市郊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结束后的工业化情况。
下面主要采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方法对北京市郊区1998年~2007年的工业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并预测到2010年和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及其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
通过对北京市郊区近10年工业总产值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方程拟和很好,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通过,参数检验也通过,DW=1.357,得到该方程可以应用,进而可以进行时间序列的预测。方程为:LOG(Y)=6.121697627+0.1871938891*T
其中X代表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T为时间序列数。所得预测图形见下图(注:X为实际曲线,XF1为预测曲线)。依据回归方程,我们可以得到2010年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的预测数值(见表)。
依据同样方法,可以预测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54%。如将首钢搬迁因素考虑在内,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将达到63%。
三、北京市郊区优劣势分析
北京郊区坚持“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方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努力发展乡镇企业,使郊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郊区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郊区城镇建设和郊区城市化的进程。郊区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地域,即具有能够积极影响工业化发展的自身优势,又在某些方面存在阻碍工业化发展的因素。北京郊区具有以下优势:
1.郊区作为北京工业乃至经济发展的腹地,将成为首当其冲地接受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区域,将成为分担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信息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产业的区域,将成为接纳城内工业搬迁并在搬迁中调整结构、重组改制、实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的区域。
2.郊区具有奥运优势。众多企业利用奥运商机到北京郊区投资。
3.首都具有辐射示范带动优势,吸引能许多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本市郊区进行投资。
但是与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郊区相比,京郊的经济总量明显不足,区域经济竞争力不强,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雷同,郊区与城区、郊区各区县之间的产业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体现经济分工;产业布局分散,缺乏“龙头”带动作用较强的增长极。这种状况与首都郊区的区位、资源、环境条件是极不相称的。这是因为北京郊区在工业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水土资源方面的约束、缺乏金融资本优势、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差距较大、基础工业还比较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比较落后的农村产业与较先进的城市工业并存等。
四、郊区工业化发展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北京郊区工业正处在发展中的关键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正在进行。面对郊区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宏观调控的新要求,结合北京市工业化发展的规划和京郊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郊区新型工业化的推进。
1.集中力量推进北京郊区工业化,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郊区新型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先导。通过工业化,不仅可转移大批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可为城市化和农村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如果没有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将缺乏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将成为无源之水。当工业化取得了一定成果后,及时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进行以工补农,用工业化积累的资金支持农村的开发建设,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
2.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培育京郊经济增长极
在新型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一个重要举措是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优势力量,实现少数中心城市的优先集中发展,培育京郊经济增长极。要尊重区县经济发展的现实,正视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按照“多中心”和发展经济学的要求,有意识地培育若干经济增长极,并在其带动、辐射下,实现整个北京郊区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达到实现京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目标。在政策取向上,要集中土地资源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实现重点工业区等经济增长极的优先、快速发展。
3.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
为促进北京郊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在尊重工业化内在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权限内,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要对不同的产业实行不同的政策,对同一项目,在不同的区域落户实行不同的政策,以促进郊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和空间布局的集中。
4.辦好三级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布局的相对集中,使之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北京郊区已形成3个国家级开发区、25个市级工业开发区和85个重点乡镇工业集聚地。这三级工业园区已成为北京郊区工业的主要载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农民就业的重要场所。“十一五”期间及更长一个时期,要通过新增项目向开发区集中、新增建设用地向开发区集中、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向开发区集中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提高三级工业园区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21世纪初京郊区县经济增长点研究课题组.京郊经济增长点新论,农业科技出版社
[2]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3]朱廷春王德忠:政府在推行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分析
[4]夏兴园曾芒:论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信息化与世界工厂机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5]秦宝庭: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及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经济出版社
[关键词] 工业化 北京郊区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由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衍生出来的历史性概念。工业化既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标志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与水平。自2005年北京市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間布局,郊区作为北京新型工业化发展重心的地位正式确立。北京二三产业建设的重点将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达到疏散市区、开拓外围、集中紧凑发展的目的,成为首都城市整体功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北京市工业化的背景
北京工业底子相当薄,到1949年底,登记的工业户有2.1万家,其中80%的工场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现代工业很少,工业总产值也仅1.7万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大都认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必须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现代工业少,与首都地位不相称,不能在全国起示范作用。要巩固新生的政权,维护首都的稳定繁荣,必须迅速稳定生产,实现充分就业。此后,北京选择了一条以大项目领跑的“重工业化道路”,形成了以汽车、电子、建材、机械、钢铁、化工等行为支柱的工业格局。到1979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70.9%,其中工业占GDP比重为64.4%,重工业占GDP的比重为约42%。同时,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从“五一”时期的42.8%下降到“四五”时期的23.4%,“五五”时期有缓慢回升,但幅度不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北京市主动调整了北京工业布局,兴办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工业小区,北京人才科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电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发展;向社会放开产业领域,促进了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在大力调整工业结构过程中,结合首都城市功能特点,贯彻“退三(环)进四(环)”和“优二(产)兴三(产)”方针,经济格局进一步轻型化。后来,又相继提出发展“首都经济”和“振兴现代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仍是经济工作的主线。北京市郊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
二、北京市郊区工业化现状和趋势
1.北京市郊区工业化现状
随着北京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快速推进,带动了整个北京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由于郊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低,建筑物分散,大部分地区为田园和绿化带,所以许多在市内的产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向郊区不断扩散转移,形成郊区自上而下的巨大推动力,促进郊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北京郊区是全市经济的主要增长区域,也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主要战场。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大兴、顺义、房山和昌平;生态涵养保护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2007年,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97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83.2%,首都功能核心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75亿元,占全市的11.3%
随着工业搬迁的大力推进,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逐步向远郊区县转移,全市工业已主要集中于五环以外。2007年远郊区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971亿元,是1998年的5.4倍,年均增长18.5%。而同期城八区工业总产值年增长仅为10.4%。1998年城八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1%,到2007年城八区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降为50.3%。从制造业来看,城八区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9%,远郊区县为53.1%。从企业数量看,2007年五环以外工业企业21943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69.3%。从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看,五环以外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4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7%。从出口交货值看,五环以外完成出口交货值5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1%。从实现利税方面看,五环以外内实现利税38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5%。
目前,北京郊区工业已经形成了石油加工、化学、食品、建材、服装、印刷、汽车、电子、纺织、机械10大支柱行业;形成了房山以石油化工为主,顺义以食品为主,房山、昌平以建材为主,纺织以朝阳、平谷、顺义、昌平为主的区域化布局的雏形;形成了以乡镇企业为主、区县工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工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北京市域范围内的18个行政区划分的6个经济区域及重点产业取向如下:
中心城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行政区:服务型产业基地。
朝阳经济区,包括朝阳1个行政区:服务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基地。
海丰石昌经济区,包括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4个行政区:高新产业基地。
东部和南部经济区,包括顺义通州大兴3个行政区:代制造业基地。
西南部经济区,包括门头沟房山两个行政区: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
北部经济区,包括延庆怀柔密云平谷4个行政区:环境质量型产业基地。
各区县工业产值增速的差异,导致各区县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海淀、朝阳等区县产值占全市工业前列。2007年,海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73亿元,居各区县工业总产值之首,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9%,其后依次为朝阳区、顺义区、石景山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2.北京市郊区工业化趋势
从目前北京市郊区工业发展趋势看,未来郊区工业相较于全市工业将具有更高的增长率。为此,我们结合北京市郊区近十年来工业发展情况做详细研究,以便预测北京市郊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结束后的工业化情况。
下面主要采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方法对北京市郊区1998年~2007年的工业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并预测到2010年和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及其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
通过对北京市郊区近10年工业总产值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方程拟和很好,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通过,参数检验也通过,DW=1.357,得到该方程可以应用,进而可以进行时间序列的预测。方程为:LOG(Y)=6.121697627+0.1871938891*T
其中X代表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T为时间序列数。所得预测图形见下图(注:X为实际曲线,XF1为预测曲线)。依据回归方程,我们可以得到2010年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的预测数值(见表)。
依据同样方法,可以预测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54%。如将首钢搬迁因素考虑在内,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将达到63%。
三、北京市郊区优劣势分析
北京郊区坚持“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方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努力发展乡镇企业,使郊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郊区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郊区城镇建设和郊区城市化的进程。郊区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地域,即具有能够积极影响工业化发展的自身优势,又在某些方面存在阻碍工业化发展的因素。北京郊区具有以下优势:
1.郊区作为北京工业乃至经济发展的腹地,将成为首当其冲地接受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区域,将成为分担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信息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产业的区域,将成为接纳城内工业搬迁并在搬迁中调整结构、重组改制、实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的区域。
2.郊区具有奥运优势。众多企业利用奥运商机到北京郊区投资。
3.首都具有辐射示范带动优势,吸引能许多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本市郊区进行投资。
但是与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郊区相比,京郊的经济总量明显不足,区域经济竞争力不强,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雷同,郊区与城区、郊区各区县之间的产业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体现经济分工;产业布局分散,缺乏“龙头”带动作用较强的增长极。这种状况与首都郊区的区位、资源、环境条件是极不相称的。这是因为北京郊区在工业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水土资源方面的约束、缺乏金融资本优势、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差距较大、基础工业还比较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比较落后的农村产业与较先进的城市工业并存等。
四、郊区工业化发展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北京郊区工业正处在发展中的关键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正在进行。面对郊区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宏观调控的新要求,结合北京市工业化发展的规划和京郊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郊区新型工业化的推进。
1.集中力量推进北京郊区工业化,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郊区新型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先导。通过工业化,不仅可转移大批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可为城市化和农村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如果没有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将缺乏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将成为无源之水。当工业化取得了一定成果后,及时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进行以工补农,用工业化积累的资金支持农村的开发建设,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
2.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培育京郊经济增长极
在新型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一个重要举措是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优势力量,实现少数中心城市的优先集中发展,培育京郊经济增长极。要尊重区县经济发展的现实,正视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按照“多中心”和发展经济学的要求,有意识地培育若干经济增长极,并在其带动、辐射下,实现整个北京郊区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达到实现京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目标。在政策取向上,要集中土地资源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实现重点工业区等经济增长极的优先、快速发展。
3.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
为促进北京郊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在尊重工业化内在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权限内,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要对不同的产业实行不同的政策,对同一项目,在不同的区域落户实行不同的政策,以促进郊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和空间布局的集中。
4.辦好三级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布局的相对集中,使之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北京郊区已形成3个国家级开发区、25个市级工业开发区和85个重点乡镇工业集聚地。这三级工业园区已成为北京郊区工业的主要载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农民就业的重要场所。“十一五”期间及更长一个时期,要通过新增项目向开发区集中、新增建设用地向开发区集中、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向开发区集中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提高三级工业园区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21世纪初京郊区县经济增长点研究课题组.京郊经济增长点新论,农业科技出版社
[2]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3]朱廷春王德忠:政府在推行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分析
[4]夏兴园曾芒:论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信息化与世界工厂机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5]秦宝庭: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及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