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新课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四条基本理念。本人就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一、实施音乐新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该怎样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呢?
1、教师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冷漠、在教学中表现出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
2、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
3、学校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应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歌唱、舞蹈、器乐”三星大奖赛、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报创编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学生。
4、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二、实施音乐新课程应准确把握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怎样丰富学生的审美,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呢?
1、必须加强音乐欣赏教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的一种形式,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丰富审美情感,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所以,感受与体会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欣赏是最主要的途经。
2、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导入一个统一的氛围之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情绪“场”,产生人与人,人与音乐情感上的共鸣效应。
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三、实施音乐新课程应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1、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音乐新课程目标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2、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决。
3、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用于教学的多媒体信息使视觉和听觉相互结合,其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4、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让学生自选歌曲、乐曲演唱和欣赏。
四、实施音乐新课程应倡导建立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讦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个性发展,积极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寓学与乐,以乐为学,真正体现了音乐的作用。
一、实施音乐新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该怎样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呢?
1、教师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冷漠、在教学中表现出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
2、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
3、学校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应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歌唱、舞蹈、器乐”三星大奖赛、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报创编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学生。
4、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二、实施音乐新课程应准确把握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怎样丰富学生的审美,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呢?
1、必须加强音乐欣赏教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的一种形式,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丰富审美情感,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所以,感受与体会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欣赏是最主要的途经。
2、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导入一个统一的氛围之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情绪“场”,产生人与人,人与音乐情感上的共鸣效应。
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三、实施音乐新课程应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1、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音乐新课程目标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2、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决。
3、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用于教学的多媒体信息使视觉和听觉相互结合,其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4、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让学生自选歌曲、乐曲演唱和欣赏。
四、实施音乐新课程应倡导建立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讦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个性发展,积极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寓学与乐,以乐为学,真正体现了音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