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对临床输血病历进行监测和管理,进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避免因输血安全而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方法:以相关的输血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等为依据,对我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下称职院)在2011年3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2000例输血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这几年中,输血合格的病历患者在不断增加,其中合格的病历有1884例,占94.2%;然而不合格的病历则在相应地减少,总共有80例,占4.0%。结论:随着输血工作对相关的输血法律法规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其的风险防范意识也得到增强,对输血病历进行了严格的监测,进而保障了输血的安全,同时也减少了医院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安全;输血病历监测;管理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然而输血在临床上则一种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1]。由于输血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其的重要性和风险性同时存在。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一旦出现差错,就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严重的威胁,同时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伤,进而引起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对临床输血病历的进行监测和管理,有效地保障输血安全,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为此,职院在2011年3月~2013年8月期间,对收治的2000例输血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以确保患者输血质量安全,保障患者的生命,进而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事件,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被研究的2000例输血患者,都是职院在2011年3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为1126例,女性患者874例;患者的年龄在1.5岁~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5±3.0)岁。
1.2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是以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法规作为依据,比如《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2]。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输血病历抽检方法。患者的临床输血病历主要有:输血记录单、输血会诊单、输血申请书、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反应报告单、输血前安全检查报告单。比如:ABO血型正反定型、配血试验、RH(D)定型、输血前9项检查。
抽检的内容有:检查输血同意书、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填写是否规范且内容是否详细完整。在输血病历中,输血的品种和量以及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记录。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5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3]。
2 结果
这几年中,输血合格的病历患者在不断增加,其中合格的病历有1884例,占94.2%;然而不合格的病历则在相应地减少,总共有80例,占4.0%。详细见以下表1。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疾病和抢救患者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是救死扶伤的重要措施,但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可能使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或潜在风险。因此要将输血病历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但是,这些年来,在输血安全问题上,很多都是只是注重血液的质量而对输血工作忽视[4]。在临床上的输血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安全和有效,如果输血的效果没有达到,那么也就失去了其的治疗意义。经过此次研究发现,在对患者病历监测的过程中,很多都是因为监测不到位,比如签字和记录等都不规范。其实这些只要工作人员在进行输血工作时,认真细心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只要加强我们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这些事情都没有完全地避免。
通过研究发现,很多的输血病历都没有被重视,因此造成输血安全存在隐患。因此,要加大对输血病历的监测力度,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对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要及时地排除和纠正,进而避免和防止输血安全问题的发生。另外,输血病历同时也是医疗纠纷事件的重要证据,同时也是责任承担以及司法鉴定等依据。所以,将输血病历进行规范化填写,能够有效地维护双方的权益。
为了保障临床输血的安全,减少因输血造成的疾病传播。为此,要制定相关的输血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5]。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输血时,要详细地将输血等工作做好,同时要跟患者的家属说明输血的有关情况以及存在的风险,由于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的传播,因此,需要家属进行签字确认。为了更好地将疾病传播控制和预防,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检测,比如乙肝等。要对医疗机构在临床上的用血行为进行重点监督,建立健全用血管理制度。同时要对输血进行管理,领导要亲自主抓,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参与到年终考核。要对血液使用实行网络化管理,便于管理和查找,做到合理、规范用血。
医院要拿出一定的经费,对输血科的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培训。让工作人员学习安全用血,同时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施行考核上岗制度。所有的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在全院大力开展安全、合理用血的方法和管理制度。采用视频、宣传册子、黑板报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
根据输血科标准用房的规定来进行设置和安排。要使得房屋和电路图与污染源以及温湿度调节、通风设备等隔离开来。在室内要安装一些紫外线以及其他的消毒设备,做到安全用血。对房内的设置要遵守“7S”要求来进行规范。要定期地组织输血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和参加研讨会,让工作人员出国进行深造。学习一些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及时地引起新技术和新设备,对陈旧的设备和仪器进行更换。同时要对工作的技术进行培训和考核,可以每周出一期关于输血的简报,用于技术交流和新方法的探讨。
领导要安排一些人员对输血科进行定期、不定时的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危险要及时整改到位。要吸取和借鉴以往的经验,将输血科的管理和操作做的更换,每周对血液进行清点一次,避免和防止“血荒”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中,要加强我们输血工作人员的责任和风险意识,同时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将以往传统的输血观念进行有效地轉变,进而更好地保障输血安全。对输血操作进行必要的规范,减少和避免输血纠纷事件的发生,进而使得护患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因此,加强对输血病历的监测,进而更好地保障输血安全的进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防止和避免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黄建云,魏亚明,胡永红,邓晖,陈小洁.输血申请与输血病历评估体系建立及其用于临床合理用血评价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2,10:1059-1062.
[2] 唐军,林正明,梁晓浏.临床输血病历检查的意义[J].中国医学工程,2011,03:171+173.
[3] 王国云,王俊,雷小菊,陈济雄,周洁,汪文,黄静.临床输血病历标准的建立与管理模式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01:121-123.
[4] 曹丛雪.对1176份输血病历的输血后效果评价的调查[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01:73-75.
[5] 邱威,玉超勇,柳艳,莫艳霞,何芳芳,钟瑜,黄玉香,胡妙丽.输血病历质量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04:898.
【关键词】输血安全;输血病历监测;管理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然而输血在临床上则一种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1]。由于输血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其的重要性和风险性同时存在。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一旦出现差错,就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严重的威胁,同时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伤,进而引起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对临床输血病历的进行监测和管理,有效地保障输血安全,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为此,职院在2011年3月~2013年8月期间,对收治的2000例输血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以确保患者输血质量安全,保障患者的生命,进而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事件,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被研究的2000例输血患者,都是职院在2011年3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为1126例,女性患者874例;患者的年龄在1.5岁~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5±3.0)岁。
1.2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是以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法规作为依据,比如《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2]。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输血病历抽检方法。患者的临床输血病历主要有:输血记录单、输血会诊单、输血申请书、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反应报告单、输血前安全检查报告单。比如:ABO血型正反定型、配血试验、RH(D)定型、输血前9项检查。
抽检的内容有:检查输血同意书、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填写是否规范且内容是否详细完整。在输血病历中,输血的品种和量以及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记录。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5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3]。
2 结果
这几年中,输血合格的病历患者在不断增加,其中合格的病历有1884例,占94.2%;然而不合格的病历则在相应地减少,总共有80例,占4.0%。详细见以下表1。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疾病和抢救患者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是救死扶伤的重要措施,但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可能使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或潜在风险。因此要将输血病历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但是,这些年来,在输血安全问题上,很多都是只是注重血液的质量而对输血工作忽视[4]。在临床上的输血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安全和有效,如果输血的效果没有达到,那么也就失去了其的治疗意义。经过此次研究发现,在对患者病历监测的过程中,很多都是因为监测不到位,比如签字和记录等都不规范。其实这些只要工作人员在进行输血工作时,认真细心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只要加强我们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这些事情都没有完全地避免。
通过研究发现,很多的输血病历都没有被重视,因此造成输血安全存在隐患。因此,要加大对输血病历的监测力度,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对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要及时地排除和纠正,进而避免和防止输血安全问题的发生。另外,输血病历同时也是医疗纠纷事件的重要证据,同时也是责任承担以及司法鉴定等依据。所以,将输血病历进行规范化填写,能够有效地维护双方的权益。
为了保障临床输血的安全,减少因输血造成的疾病传播。为此,要制定相关的输血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5]。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输血时,要详细地将输血等工作做好,同时要跟患者的家属说明输血的有关情况以及存在的风险,由于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的传播,因此,需要家属进行签字确认。为了更好地将疾病传播控制和预防,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检测,比如乙肝等。要对医疗机构在临床上的用血行为进行重点监督,建立健全用血管理制度。同时要对输血进行管理,领导要亲自主抓,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参与到年终考核。要对血液使用实行网络化管理,便于管理和查找,做到合理、规范用血。
医院要拿出一定的经费,对输血科的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培训。让工作人员学习安全用血,同时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施行考核上岗制度。所有的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在全院大力开展安全、合理用血的方法和管理制度。采用视频、宣传册子、黑板报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
根据输血科标准用房的规定来进行设置和安排。要使得房屋和电路图与污染源以及温湿度调节、通风设备等隔离开来。在室内要安装一些紫外线以及其他的消毒设备,做到安全用血。对房内的设置要遵守“7S”要求来进行规范。要定期地组织输血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和参加研讨会,让工作人员出国进行深造。学习一些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及时地引起新技术和新设备,对陈旧的设备和仪器进行更换。同时要对工作的技术进行培训和考核,可以每周出一期关于输血的简报,用于技术交流和新方法的探讨。
领导要安排一些人员对输血科进行定期、不定时的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危险要及时整改到位。要吸取和借鉴以往的经验,将输血科的管理和操作做的更换,每周对血液进行清点一次,避免和防止“血荒”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中,要加强我们输血工作人员的责任和风险意识,同时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将以往传统的输血观念进行有效地轉变,进而更好地保障输血安全。对输血操作进行必要的规范,减少和避免输血纠纷事件的发生,进而使得护患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因此,加强对输血病历的监测,进而更好地保障输血安全的进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防止和避免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黄建云,魏亚明,胡永红,邓晖,陈小洁.输血申请与输血病历评估体系建立及其用于临床合理用血评价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2,10:1059-1062.
[2] 唐军,林正明,梁晓浏.临床输血病历检查的意义[J].中国医学工程,2011,03:171+173.
[3] 王国云,王俊,雷小菊,陈济雄,周洁,汪文,黄静.临床输血病历标准的建立与管理模式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01:121-123.
[4] 曹丛雪.对1176份输血病历的输血后效果评价的调查[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01:73-75.
[5] 邱威,玉超勇,柳艳,莫艳霞,何芳芳,钟瑜,黄玉香,胡妙丽.输血病历质量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04: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