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RFI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零售管理、交通等诸多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由于存在着成本、技术标准、市场需求等问题,RFID技术仍存在应用瓶颈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 RFID技术 瓶颈 技术标准 应对策略
一、RFID技术简介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RFID technology)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系统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电子标签(Tag)和阅读器(Reader)、RFID中间件和RFID应用系统软件。
在RFID系统的应用中,标签附着在被识别的物体上(表面或内部),一旦带有电子标签的被识别物体进入读写器可识读范围时,读写器以自动无接触的方式将约定的信息从标签中读取出来,从而完成自动识别物品或者自动收集物品标志信息的功能。
阅读器与电子标签之间的信息交换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非接触识别;无需“视线”所及,可以穿过水、油漆、木材甚至人体进行识别;可以识别快速移动物品;可同时识别多个物品等。采用RFID技术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对企业的业务处理过程进行可视化管理,以有效地降低成本。
二、瓶颈分析
尽管RFID技术有着这样那样的优势,能够给企业带来诸多利益,然而,RFI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是想象的那样顺利,成本、技术标准、市场需求、专业人才等都可能成为RFID技术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和应用瓶颈。
1.成本
这是制约RFID的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RFID的成本不仅包括标签、阅读器和中间件等,而且还包括管理软件的升级费用等。
RFID标签想要到广泛的应用普及就要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不仅有利于RFID标签的普及还有利于开拓新的RFID应领领域。一般认为价格在50元以上的标签,主要为应用于军事、生物科技和医疗方面的有源标签;0.7元~7元左右的常为用于运输、仓储、包装、文件等的无源标签;消费应用如零售品的标签在0.35元~0.7元。标签价格将直接影响RFID的市场规模。
2.技术标准
业界公认,当前制约RFID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是技术标准。
首先,电子标签标准全球互通的基础并不牢靠。这主要体现在编码不一致。日本有UID、欧美有EPC体系,中国有自己的GBl8937-2003(NPC)。编码系统本身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
其次,RFID五大标准组织也存在利益之争。RFID标准争夺的核心主要在RFID标签的数据内容编码标准这一领域。目前,形成了五大标准组织,分别代表了国际上不同团体或者国家的利益。EPC是由北美UCC产品统一编码组织和欧洲EAN产品标准组织联合成立,在全球拥有上百家成员,得到了零售巨头沃尔玛,制造业巨头强生、宝洁等跨国公司的支持,实力相对占上风。而AIM全球自动识别组织、ISO、UID则分别代表了欧美国家和日本。IP-X标准组织则以非洲、大洋洲、亚洲等国家为主。
再次,全球现有117个针对数据交换的RFID协议标准。协议过多过滥,导致术语不统一,限制了标准在实践中的完善。更重要的是,目前缺乏全球共同遵守的权威统一的标准。
3.市场需求
我国企业应用RFID不积极的主要原因是看不到应用后的效益。从成本价格层面讲,相较条码成本过大、价格过高,严重制约了RFID的普及,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技术层面讲,RFID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RFID产品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工工艺还比较粗糙,其功能、式样、体积、重量、色泽、手感、安装等有待优化,读取识别率低等等。这些都导致了对RFID的现实需求不旺的局面,进而阻碍了RFID技术对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诸多领域的促进作用。
4.专业RFID技术及应用人才匮乏
RFID有关的技术开发、系统设计品工艺、实验测试、项目实施、销售推广等人才匮乏,急需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
RFID是一个设计多学科、多组织、多部门,并与社会相关机构密切相关的高度综合性和高度专业性的高科技行业,无论是从提供者的角度还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对RFID技术应用的培训都是必要的。特别是当客户准备实施RFID项目时,必须理解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可能选择,需要了解如何正确实施RFID应用项目的相关知识,确定所采用的RFID系统能够满足未来的业务需求。通过培训,客户可以了解真实的RFID的世界,掌握在企业实施RFID应用系统时所需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三、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RFID技术应用中的一些瓶颈问题,可以考虑如下对策:
1.成本对策
一是要认识到RFID技术和条码技术的应用将会长期共存。条码的低成本应用已被广泛推广,特别是低值消费品,射频标签的成本目前还不适合低值消费品的单品使用。从成本来看,RFID标签的成本已经明显降低,并且还会继续降低,更何况市场是可以细分的,在一些高价值的产品市场中,成本看来并不是主要问题,可以先用起来。
二是勿以成本忽略RFID技术的价值。若将RFID技术应用在汽车生产线中,执行相关流程的控管效率提升,如此一来,即使每个RFID标签价格稍贵,对企业来说仍有其导入价值,成本并非技术导入的关键因素,重点则在于其应用的价值。
2.标准与技术对策
(1)正确处理标准与应用的关系
标准与应用的关系有些像鸡与蛋的关系,应用需要标准,反过来,标准也需要应用,因为标准的形成就是成熟技术的概括和总结,没有应用哪里会有技术的成熟?所以在实践中,一定会是应用与标准经过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在二者的关系中以应用为本,标准依赖应用的成熟度逐步完善起来,逐步形成体系。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其中有些标准可以先启动,例如频率标准,具体的一些操作标准例如对于识别距离、速度、数量的误差标准等。
(2)积极应对技术的变化
加强应用测试从现在就开始对RFID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不过可以在小范围内计划实行,这样,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直接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只是一味地等待观望会使自己在竞争中落后。时刻保持在该项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并对其改变适时做出战略调整。
(3)加强RFID应用测试
虽然RFID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且已在物流领域投入实际应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大量的技术问题。例如,多个物品堆积时,由于相互干扰而造成识别率低所带来的防碰撞问题;多阅读器多通道同时读取时,物品群的去重问题;RFID在安全架构方面的问题(如防止标签的复制问题和标签自毁问题);由于电子标签所附物品的介质不同对无线信号的干扰造成的性能下降;液态媒介对电磁波的吸收问题、金属媒介对电磁波的反射所造成的RFID阅读失效问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际应用前、应用中不断进行测试。
3.市场需求对策
总的来看,物流领域的用户对于RFID的发展是很关注的,但是也很务实,需求需要培养。但是要注意的是,RFID的优势是建立在信息共享机制之上的,信息共享的链条越长,RFID就越有用武之地。而信息共享的背后是利益的共享,即供应链机制。因此,可以说培养RFID的市场是一个培养供应链的过程,也就是我国产业的集约化过程。这也说明RFID的应用应该在那些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首先突破,在那些供应链基础较好的领域先用起来。
4.人才培养对策
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培训、社会培训、院校培养等途径培养RFID技术的专业人才。另外,为保证专业人才的质量,可以结合我国现有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着手开发RFID技术职业资格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凡从业人员上岗,必须持有此证。随着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相信这样的人才将成为市场的重点关注对象。
参考文献:
[1]刘斌平锐孟德良:RFID潜在问题初探[J].中国无线电,2006(1)
[2]周文豪:浅谈中国RFID的现实问题和发展策略[J].中国防伪报道, 2007,(04)
[3]陶学宗:我国RFID技术的应用状况分析及发展对策[J].金卡工程, 2007,(05)
[4]文浩:2007中国RFID发展分析报告[J].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 2008,(02)
[关键词] RFID技术 瓶颈 技术标准 应对策略
一、RFID技术简介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RFID technology)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系统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电子标签(Tag)和阅读器(Reader)、RFID中间件和RFID应用系统软件。
在RFID系统的应用中,标签附着在被识别的物体上(表面或内部),一旦带有电子标签的被识别物体进入读写器可识读范围时,读写器以自动无接触的方式将约定的信息从标签中读取出来,从而完成自动识别物品或者自动收集物品标志信息的功能。
阅读器与电子标签之间的信息交换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非接触识别;无需“视线”所及,可以穿过水、油漆、木材甚至人体进行识别;可以识别快速移动物品;可同时识别多个物品等。采用RFID技术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对企业的业务处理过程进行可视化管理,以有效地降低成本。
二、瓶颈分析
尽管RFID技术有着这样那样的优势,能够给企业带来诸多利益,然而,RFI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是想象的那样顺利,成本、技术标准、市场需求、专业人才等都可能成为RFID技术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和应用瓶颈。
1.成本
这是制约RFID的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RFID的成本不仅包括标签、阅读器和中间件等,而且还包括管理软件的升级费用等。
RFID标签想要到广泛的应用普及就要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不仅有利于RFID标签的普及还有利于开拓新的RFID应领领域。一般认为价格在50元以上的标签,主要为应用于军事、生物科技和医疗方面的有源标签;0.7元~7元左右的常为用于运输、仓储、包装、文件等的无源标签;消费应用如零售品的标签在0.35元~0.7元。标签价格将直接影响RFID的市场规模。
2.技术标准
业界公认,当前制约RFID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是技术标准。
首先,电子标签标准全球互通的基础并不牢靠。这主要体现在编码不一致。日本有UID、欧美有EPC体系,中国有自己的GBl8937-2003(NPC)。编码系统本身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
其次,RFID五大标准组织也存在利益之争。RFID标准争夺的核心主要在RFID标签的数据内容编码标准这一领域。目前,形成了五大标准组织,分别代表了国际上不同团体或者国家的利益。EPC是由北美UCC产品统一编码组织和欧洲EAN产品标准组织联合成立,在全球拥有上百家成员,得到了零售巨头沃尔玛,制造业巨头强生、宝洁等跨国公司的支持,实力相对占上风。而AIM全球自动识别组织、ISO、UID则分别代表了欧美国家和日本。IP-X标准组织则以非洲、大洋洲、亚洲等国家为主。
再次,全球现有117个针对数据交换的RFID协议标准。协议过多过滥,导致术语不统一,限制了标准在实践中的完善。更重要的是,目前缺乏全球共同遵守的权威统一的标准。
3.市场需求
我国企业应用RFID不积极的主要原因是看不到应用后的效益。从成本价格层面讲,相较条码成本过大、价格过高,严重制约了RFID的普及,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技术层面讲,RFID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RFID产品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工工艺还比较粗糙,其功能、式样、体积、重量、色泽、手感、安装等有待优化,读取识别率低等等。这些都导致了对RFID的现实需求不旺的局面,进而阻碍了RFID技术对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诸多领域的促进作用。
4.专业RFID技术及应用人才匮乏
RFID有关的技术开发、系统设计品工艺、实验测试、项目实施、销售推广等人才匮乏,急需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
RFID是一个设计多学科、多组织、多部门,并与社会相关机构密切相关的高度综合性和高度专业性的高科技行业,无论是从提供者的角度还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对RFID技术应用的培训都是必要的。特别是当客户准备实施RFID项目时,必须理解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可能选择,需要了解如何正确实施RFID应用项目的相关知识,确定所采用的RFID系统能够满足未来的业务需求。通过培训,客户可以了解真实的RFID的世界,掌握在企业实施RFID应用系统时所需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三、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RFID技术应用中的一些瓶颈问题,可以考虑如下对策:
1.成本对策
一是要认识到RFID技术和条码技术的应用将会长期共存。条码的低成本应用已被广泛推广,特别是低值消费品,射频标签的成本目前还不适合低值消费品的单品使用。从成本来看,RFID标签的成本已经明显降低,并且还会继续降低,更何况市场是可以细分的,在一些高价值的产品市场中,成本看来并不是主要问题,可以先用起来。
二是勿以成本忽略RFID技术的价值。若将RFID技术应用在汽车生产线中,执行相关流程的控管效率提升,如此一来,即使每个RFID标签价格稍贵,对企业来说仍有其导入价值,成本并非技术导入的关键因素,重点则在于其应用的价值。
2.标准与技术对策
(1)正确处理标准与应用的关系
标准与应用的关系有些像鸡与蛋的关系,应用需要标准,反过来,标准也需要应用,因为标准的形成就是成熟技术的概括和总结,没有应用哪里会有技术的成熟?所以在实践中,一定会是应用与标准经过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在二者的关系中以应用为本,标准依赖应用的成熟度逐步完善起来,逐步形成体系。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其中有些标准可以先启动,例如频率标准,具体的一些操作标准例如对于识别距离、速度、数量的误差标准等。
(2)积极应对技术的变化
加强应用测试从现在就开始对RFID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不过可以在小范围内计划实行,这样,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直接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只是一味地等待观望会使自己在竞争中落后。时刻保持在该项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并对其改变适时做出战略调整。
(3)加强RFID应用测试
虽然RFID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且已在物流领域投入实际应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大量的技术问题。例如,多个物品堆积时,由于相互干扰而造成识别率低所带来的防碰撞问题;多阅读器多通道同时读取时,物品群的去重问题;RFID在安全架构方面的问题(如防止标签的复制问题和标签自毁问题);由于电子标签所附物品的介质不同对无线信号的干扰造成的性能下降;液态媒介对电磁波的吸收问题、金属媒介对电磁波的反射所造成的RFID阅读失效问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际应用前、应用中不断进行测试。
3.市场需求对策
总的来看,物流领域的用户对于RFID的发展是很关注的,但是也很务实,需求需要培养。但是要注意的是,RFID的优势是建立在信息共享机制之上的,信息共享的链条越长,RFID就越有用武之地。而信息共享的背后是利益的共享,即供应链机制。因此,可以说培养RFID的市场是一个培养供应链的过程,也就是我国产业的集约化过程。这也说明RFID的应用应该在那些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首先突破,在那些供应链基础较好的领域先用起来。
4.人才培养对策
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培训、社会培训、院校培养等途径培养RFID技术的专业人才。另外,为保证专业人才的质量,可以结合我国现有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着手开发RFID技术职业资格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凡从业人员上岗,必须持有此证。随着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相信这样的人才将成为市场的重点关注对象。
参考文献:
[1]刘斌平锐孟德良:RFID潜在问题初探[J].中国无线电,2006(1)
[2]周文豪:浅谈中国RFID的现实问题和发展策略[J].中国防伪报道, 2007,(04)
[3]陶学宗:我国RFID技术的应用状况分析及发展对策[J].金卡工程, 2007,(05)
[4]文浩:2007中国RFID发展分析报告[J].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