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雨巷》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中的一首新诗。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让学生认识到新诗的“新”中具体的内涵——新诗不仅是白话创作,摆脱古典诗歌的严整格律的限制,更体现出现代人普泛的“现代情绪”。《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是一篇象征意味强烈且抒情色彩浓郁的现代诗歌,“丁香”“雨巷”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刻象征意味一向是教学的重难点。这首诗朦胧多义的特点,给学生的直接感知和情感体验带来了困难,因此传统的《雨巷》教学都特别注重对具体意象的讲解。但这样容易使课堂枯燥乏味,变成脱离文本的“知识性灌输”,而缺乏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雨巷》教学应更注重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雨巷》寂寥彷徨的氛围之中,“入境”之后,再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课堂活动,包括通过想象再现画面,通过朗诵揣摩诗人情感,自然生成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味到诗歌字句间透露出来的“徘徊往复的孤独寂寥感”——即诗人的“现代情绪”是本课最核心的内容。
本文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通过设计剧本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分小组合作探究,用语言描述意象的特征,理解象征义和诗歌的情境,;第二课时主要通过朗诵,揣摩诗人的深层情感,体会《雨巷》中普泛的“现代孤独情绪”,品味《雨巷》低徊往复的音乐特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前5分钟播放黄宝欣歌曲《雨巷》——粤语演唱更能引起广东学生的共鸣)
一、初入雨巷,感受意境
1.诗意导入,配乐朗诵
烟雨蒙蒙,独自徘徊在江南小巷,耳畔只有细雨摩挲青石板的声音。这时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思绪呢?撑一把油纸伞,让我们化身江南才子,走进这雨巷,去品味其中的韵味。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在于读,请听教师配乐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个( )的抒情意境。(预设:朦胧、低沉、伤感、优美……)
2.自由朗读,找生字词
(1)明确要求:点学生回答,并请回答者自己把圈出来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
(預设:彳亍、颓圮、彷徨、惆怅、寂寥……)
(2)补充:双声叠韵词在语意、语音上的双重效果。
语义上:彷徨——诗人在彷徨的时候,在寂静空旷的雨巷来来回回地走动。惆怅:伤感失意的;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都有犹豫不决,徘徊往复的意思。
语音上:双声叠韵词。读来也有一种音节循环往复的感觉。
导入情境:这些词与声音都和整首诗的意境相符合。诗人就在这么一个寂静,空旷的雨巷中来来回回,走来走去,低徊往复,挥之不去。
3.讲述故事,理解内容
教师提问:诗人独自在这雨巷干什么?这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叙述。
(预设:学生可能说:诗人在雨巷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们相遇又别离。诗人还彷徨在雨巷,期望遇到。——诗人和姑娘相见别离或许并非真正遇到,而是想象到的。)
二、再入雨巷,创设情境
1.设计剧本,发挥诗意想象
现在我们利用想象让简单的故事丰满起来!每个学生都是编剧,大家一起为诗歌设计一个剧本。将全班学生分为以下几个小组:音乐设计组、舞台设计组、道具设计组、人物设计组、观众评论组。在学生自由讨论时,播放配乐《乱红》,营造诗意氛围。学生讨论结束后,各组依次派代表在黑板上做记录,其他组员发表意见,教师做点评。
预设:
a音乐组:配乐:风格:婉转低沉的。如:古风歌 风声,雨声……(为什么加入风雨声?)
b舞台组:雨巷:外观:青砖破瓦,狭长阴暗的、破败的低矮的房屋;色彩:灰色的破败的墙——爬着青苔的、潮湿的,有藤蔓的(意象“雨巷”的特点——寂寥、悠长、封闭)
c道具组:油纸伞:颜色。(意象“油纸伞”的特点——复古、神秘、与外界的疏离感)
d人物设计组:“我”:穿着,年纪、表情;丁香姑娘:穿着、长相、身材
质疑:为何这个姑娘很美?为何丁香就能表现忧愁呢?你们有没有见过丁香花?——多媒体显示丁香花的图片和简介,补充“丁香花”的古典意象含义。
f观众评论组:在其他组说的时候做补充,并表达意见。
2.教师总结,渲染朦胧氛围
大家想象力真丰富!老师似乎看到了穿着长衫的诗人就是在这江南的蒙蒙细雨中,撑着这样一把油纸伞,在寂静空旷的,悠长的巷子中,踏着青石板,走走停停的,来来回回地,希望碰见这么一个有着丁香一样淡雅颜色的,丁香般芬芳的,美丽却忧愁的姑娘。
第2课时
三、三入雨巷,体味情感
1.朗读体验,揣摩诗人情感
要求: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诗人的情绪。注意:语调、语速、语气、停顿、轻重音
请自由诵读,读出声音来。
朗读指导要点:
第一节:读出“悠长”的感觉:拖慢拖长——ang韵悠长的空荡荡的感觉(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重读“颜色”“芬芳”和“忧愁”这几个词——复沓的句子具有递进感;
第五节:“走尽”这雨巷:停顿——表现诗人内心的伤感情绪:远了、远了递减变弱
第六节:“消散了”读出递减的感觉 变慢 丁香——静美苦涩的味道
总结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格律更自由,语言更直白。音节变化配合诗人情感的变化。
2.合作探究,大胆质疑文本
问题预设:
(1)最后一节可否删去?为什么?
示例:不可以,在结构上,形成回环往复的感觉。“逢着”和“飘过”的区别:飘过有一种缥缈的感觉,想梦一般的,蕴含着希望,但是又似乎希望更加渺茫。诗人希望有一个和自己同病相怜的姑娘一起感受这惆怅。但是潜意识里他又不希望这个姑娘也困在这雨巷,而是希望她走出去。而这种重复的无法走出的孤单的,寂寞的情绪,正是诗人“现代都市人普泛的精神状态”这首诗具有现代性。 (2)可否把“丁香姑娘”改为“菊花姑娘”为什么?(展示学生仿写“菊花姑娘”)
示例:丁香——菊花 意象的特定含义——淡雅、美丽、忧愁 与雨巷的意境相符
(3)丁香姑娘在诗人心中象征什么?作者为何忧伤彷徨?
示例: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诗人多用意象来表情达意,在长期的实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比喻义、象征意义。这里的丁香姑娘可能象征着一切美好但是又容易凋谢的事物。而诗人的忧伤惆怅可能是爱恋的苦痛、社会黑暗的压迫、也可能是现代都市人普泛的孤独痛苦的情绪。
3.知人论世,补充写作背景
(1)写作背景:《雨巷》写于的1927年夏天,此时反动派对革命者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诗人的革命热情受到沉重的打击,于是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現。“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朋友施蛰存家中,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也正是这时,他爱上施蜇存的妹妹(施绛年),但这恋爱失败告终,戴望舒十分痛苦。雨巷里的丁香姑娘也许正是以这位恋人为原型的。
(2)诗人简介:戴望舒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他诗作的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戴望舒躯体高大,粗犷,黝黑,兼之少年时出过天花,脸上留有麻点瘢痕,这使他在同学中很自卑,自觉矮人一截。逐渐形成了内向敏感忧郁的性格。但他一心想在另处“杀开一条血路”,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个“另处”,就是诗歌的创作。因此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戴望舒也逐渐将自己归于边缘化的“第三种人”如:
人们称我为“夜行者”/尽便吧,这在我是一样的/真的,我是一个寂寞的夜行人/而且又是一个可怜的单恋者。——《单恋者》
4.拓展阅读,扩大文学视野
戴望舒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简单介绍戴望舒晚期作品《偶成》
偶 成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结束语:戴望舒这一生,始终在追求着什么,但不是“为了追求什么“而是为了“永久的追求”本身。他知道爱情或者是理想,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但也并不需要得到满足。于是他选择圉于自己编织的雨巷之中,一次又一次的彷徨着,寻找着,期待着。他有着都市人普泛的“孤独”情绪,但他也最终走出“雨巷”,坚信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会消失”。
请同学们再带着感情,体会诗人这种忧郁感伤的情绪,齐读全诗!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雨巷》
2.仿写《雨巷》
【教学评价及反思】
在对北师大深圳南山附中高一6班学生进行真实课堂授课之后,通过教学检测,发现本次教学设计有如下优缺点和反思之处:首先本课参考著名特级教师吴丹青的《雨巷》教学观摩课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造。基于情境教学的理念,贯彻了“互联网 ”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音频,实现对《雨巷》情境的有效创设。尤其是在展示丁香花图片和资料的环节,直观的为没见过丁香花的南方学生呈现其特点,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丁香”意象的象征义。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学生为主,考虑到学生的真实学习需要和重难点,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活动。例如,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书写生字词、设计剧本环节小组合作讨论,并发挥想象,创设雨巷的情境画面、让学生自己板书找到的有价值性的问题、朗读环节让学生自己朗诵揣摩诗歌情感等等。围绕课堂核心内容,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出发,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但在实施教学设计中,也发现许多预设的遗漏之处,如对“油纸伞”形象的讨论产生分歧;朗诵时也缺乏更专业的指导。这也是日后教学需要改进的。
“诗者,隐秀也”诗歌的言外之意并非具象的语言可以说尽的。因此学生的体验、沉思和意会更难能可贵。诸如《雨巷》这类现代新诗的教学不一定要圉于传统的意象分析,把整体的诗歌弄得支离破碎。换个思路,从整体出发,创设情境,品味诗歌,也是中学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而学生更能于无形中学会鉴赏诗歌的知人论事、意象分析和朗读体验的基本方法,产生对诗歌的个性化体验。
《雨巷》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中的一首新诗。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让学生认识到新诗的“新”中具体的内涵——新诗不仅是白话创作,摆脱古典诗歌的严整格律的限制,更体现出现代人普泛的“现代情绪”。《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是一篇象征意味强烈且抒情色彩浓郁的现代诗歌,“丁香”“雨巷”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刻象征意味一向是教学的重难点。这首诗朦胧多义的特点,给学生的直接感知和情感体验带来了困难,因此传统的《雨巷》教学都特别注重对具体意象的讲解。但这样容易使课堂枯燥乏味,变成脱离文本的“知识性灌输”,而缺乏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雨巷》教学应更注重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雨巷》寂寥彷徨的氛围之中,“入境”之后,再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课堂活动,包括通过想象再现画面,通过朗诵揣摩诗人情感,自然生成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味到诗歌字句间透露出来的“徘徊往复的孤独寂寥感”——即诗人的“现代情绪”是本课最核心的内容。
本文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通过设计剧本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分小组合作探究,用语言描述意象的特征,理解象征义和诗歌的情境,;第二课时主要通过朗诵,揣摩诗人的深层情感,体会《雨巷》中普泛的“现代孤独情绪”,品味《雨巷》低徊往复的音乐特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前5分钟播放黄宝欣歌曲《雨巷》——粤语演唱更能引起广东学生的共鸣)
一、初入雨巷,感受意境
1.诗意导入,配乐朗诵
烟雨蒙蒙,独自徘徊在江南小巷,耳畔只有细雨摩挲青石板的声音。这时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思绪呢?撑一把油纸伞,让我们化身江南才子,走进这雨巷,去品味其中的韵味。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在于读,请听教师配乐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个( )的抒情意境。(预设:朦胧、低沉、伤感、优美……)
2.自由朗读,找生字词
(1)明确要求:点学生回答,并请回答者自己把圈出来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
(預设:彳亍、颓圮、彷徨、惆怅、寂寥……)
(2)补充:双声叠韵词在语意、语音上的双重效果。
语义上:彷徨——诗人在彷徨的时候,在寂静空旷的雨巷来来回回地走动。惆怅:伤感失意的;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都有犹豫不决,徘徊往复的意思。
语音上:双声叠韵词。读来也有一种音节循环往复的感觉。
导入情境:这些词与声音都和整首诗的意境相符合。诗人就在这么一个寂静,空旷的雨巷中来来回回,走来走去,低徊往复,挥之不去。
3.讲述故事,理解内容
教师提问:诗人独自在这雨巷干什么?这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叙述。
(预设:学生可能说:诗人在雨巷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们相遇又别离。诗人还彷徨在雨巷,期望遇到。——诗人和姑娘相见别离或许并非真正遇到,而是想象到的。)
二、再入雨巷,创设情境
1.设计剧本,发挥诗意想象
现在我们利用想象让简单的故事丰满起来!每个学生都是编剧,大家一起为诗歌设计一个剧本。将全班学生分为以下几个小组:音乐设计组、舞台设计组、道具设计组、人物设计组、观众评论组。在学生自由讨论时,播放配乐《乱红》,营造诗意氛围。学生讨论结束后,各组依次派代表在黑板上做记录,其他组员发表意见,教师做点评。
预设:
a音乐组:配乐:风格:婉转低沉的。如:古风歌 风声,雨声……(为什么加入风雨声?)
b舞台组:雨巷:外观:青砖破瓦,狭长阴暗的、破败的低矮的房屋;色彩:灰色的破败的墙——爬着青苔的、潮湿的,有藤蔓的(意象“雨巷”的特点——寂寥、悠长、封闭)
c道具组:油纸伞:颜色。(意象“油纸伞”的特点——复古、神秘、与外界的疏离感)
d人物设计组:“我”:穿着,年纪、表情;丁香姑娘:穿着、长相、身材
质疑:为何这个姑娘很美?为何丁香就能表现忧愁呢?你们有没有见过丁香花?——多媒体显示丁香花的图片和简介,补充“丁香花”的古典意象含义。
f观众评论组:在其他组说的时候做补充,并表达意见。
2.教师总结,渲染朦胧氛围
大家想象力真丰富!老师似乎看到了穿着长衫的诗人就是在这江南的蒙蒙细雨中,撑着这样一把油纸伞,在寂静空旷的,悠长的巷子中,踏着青石板,走走停停的,来来回回地,希望碰见这么一个有着丁香一样淡雅颜色的,丁香般芬芳的,美丽却忧愁的姑娘。
第2课时
三、三入雨巷,体味情感
1.朗读体验,揣摩诗人情感
要求: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诗人的情绪。注意:语调、语速、语气、停顿、轻重音
请自由诵读,读出声音来。
朗读指导要点:
第一节:读出“悠长”的感觉:拖慢拖长——ang韵悠长的空荡荡的感觉(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重读“颜色”“芬芳”和“忧愁”这几个词——复沓的句子具有递进感;
第五节:“走尽”这雨巷:停顿——表现诗人内心的伤感情绪:远了、远了递减变弱
第六节:“消散了”读出递减的感觉 变慢 丁香——静美苦涩的味道
总结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格律更自由,语言更直白。音节变化配合诗人情感的变化。
2.合作探究,大胆质疑文本
问题预设:
(1)最后一节可否删去?为什么?
示例:不可以,在结构上,形成回环往复的感觉。“逢着”和“飘过”的区别:飘过有一种缥缈的感觉,想梦一般的,蕴含着希望,但是又似乎希望更加渺茫。诗人希望有一个和自己同病相怜的姑娘一起感受这惆怅。但是潜意识里他又不希望这个姑娘也困在这雨巷,而是希望她走出去。而这种重复的无法走出的孤单的,寂寞的情绪,正是诗人“现代都市人普泛的精神状态”这首诗具有现代性。 (2)可否把“丁香姑娘”改为“菊花姑娘”为什么?(展示学生仿写“菊花姑娘”)
示例:丁香——菊花 意象的特定含义——淡雅、美丽、忧愁 与雨巷的意境相符
(3)丁香姑娘在诗人心中象征什么?作者为何忧伤彷徨?
示例: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诗人多用意象来表情达意,在长期的实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比喻义、象征意义。这里的丁香姑娘可能象征着一切美好但是又容易凋谢的事物。而诗人的忧伤惆怅可能是爱恋的苦痛、社会黑暗的压迫、也可能是现代都市人普泛的孤独痛苦的情绪。
3.知人论世,补充写作背景
(1)写作背景:《雨巷》写于的1927年夏天,此时反动派对革命者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诗人的革命热情受到沉重的打击,于是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現。“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朋友施蛰存家中,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也正是这时,他爱上施蜇存的妹妹(施绛年),但这恋爱失败告终,戴望舒十分痛苦。雨巷里的丁香姑娘也许正是以这位恋人为原型的。
(2)诗人简介:戴望舒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他诗作的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戴望舒躯体高大,粗犷,黝黑,兼之少年时出过天花,脸上留有麻点瘢痕,这使他在同学中很自卑,自觉矮人一截。逐渐形成了内向敏感忧郁的性格。但他一心想在另处“杀开一条血路”,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个“另处”,就是诗歌的创作。因此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戴望舒也逐渐将自己归于边缘化的“第三种人”如:
人们称我为“夜行者”/尽便吧,这在我是一样的/真的,我是一个寂寞的夜行人/而且又是一个可怜的单恋者。——《单恋者》
4.拓展阅读,扩大文学视野
戴望舒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简单介绍戴望舒晚期作品《偶成》
偶 成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结束语:戴望舒这一生,始终在追求着什么,但不是“为了追求什么“而是为了“永久的追求”本身。他知道爱情或者是理想,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但也并不需要得到满足。于是他选择圉于自己编织的雨巷之中,一次又一次的彷徨着,寻找着,期待着。他有着都市人普泛的“孤独”情绪,但他也最终走出“雨巷”,坚信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会消失”。
请同学们再带着感情,体会诗人这种忧郁感伤的情绪,齐读全诗!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雨巷》
2.仿写《雨巷》
【教学评价及反思】
在对北师大深圳南山附中高一6班学生进行真实课堂授课之后,通过教学检测,发现本次教学设计有如下优缺点和反思之处:首先本课参考著名特级教师吴丹青的《雨巷》教学观摩课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造。基于情境教学的理念,贯彻了“互联网 ”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音频,实现对《雨巷》情境的有效创设。尤其是在展示丁香花图片和资料的环节,直观的为没见过丁香花的南方学生呈现其特点,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丁香”意象的象征义。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学生为主,考虑到学生的真实学习需要和重难点,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活动。例如,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书写生字词、设计剧本环节小组合作讨论,并发挥想象,创设雨巷的情境画面、让学生自己板书找到的有价值性的问题、朗读环节让学生自己朗诵揣摩诗歌情感等等。围绕课堂核心内容,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出发,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但在实施教学设计中,也发现许多预设的遗漏之处,如对“油纸伞”形象的讨论产生分歧;朗诵时也缺乏更专业的指导。这也是日后教学需要改进的。
“诗者,隐秀也”诗歌的言外之意并非具象的语言可以说尽的。因此学生的体验、沉思和意会更难能可贵。诸如《雨巷》这类现代新诗的教学不一定要圉于传统的意象分析,把整体的诗歌弄得支离破碎。换个思路,从整体出发,创设情境,品味诗歌,也是中学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而学生更能于无形中学会鉴赏诗歌的知人论事、意象分析和朗读体验的基本方法,产生对诗歌的个性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