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个性化特色教学越来越凸显它的魅力。语文教学要有个性、富有特色,这是一个经验丰富、思想成熟的语文教师的必然追求。因此,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阅读教学
我们的课堂想让学生掌握的最根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备课之初应该反复思考的问题。我目前教的是一年级,那我觉得我们的课堂目标就是让学生能识字、会写字、能够把课文读好。任何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应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关于读书,我一直记得我师范里的王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读书就是要让学生读出‘语文味儿’”。是的,学生只有在理解了文字、明白了情感之后才能够读出这种语文味儿,而此时,我们的阅读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都要落在实处,问一问自己:我这样做或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想让学生有什么样的收获?就像虞老师说的:有的课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看似热热闹闹形式多样,往往其中会有学生在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情况,我相信我们每个老师都遇到过的,我也是。所以我的课堂上,读书前一定让学生明白我的要求是什么?等会儿我们探讨的将会是什么?带着问题读书时,我还会不停巡视,跟读完的学生沟通,特别表扬一些真正在读书的人。低年级学生虽然好动,但是很重视“表扬”,夸奖一番后学生读的劲头就更足了。一开始就这样做,学生慢慢就养成了好习惯了。对于课堂的杂、碎,我个人认为,其实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不信任。正是因为这些“不信任”,导致教师不敢放手,怕学生说不出、做不到,才一步一步牵着走的。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多相信学生一点,说不出时不着急,多给点时间,多给点空间,他们或许就会说出个123来,“跳一跳摘到的桃子”才是最香的,也是会深深留在记忆中的……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引起了百家争鸣,新概念的存在和演绎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特别是不合时宜的“双基”教学引发了语文界的强烈反响。如何依据新世纪的现实需要,在一周固定的七八节课、在一节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收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正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实际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立足本真,进行现状反思、实践操作,将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1.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游离了主要目标。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在现如今倍受好评,究其成因,是应课标之新,符综合之创。舞蹈、音乐、美术、先进的教学手段一股脑儿涌入课堂,把这么多文化堆砌在一起,语文的个性没有凸显,反而大大地淹没了“语文味”的本位教学。
二是脱离了文本语境。有不少语文课,学生初读还不流畅,甚至读时还有停顿、颠倒的错误,增字、漏字的严重现象,教师就急于开讲,于是课堂上只能是多数人当观众,少数人当主角,教师讲得“痛苦”,预设的说写感悟学生几乎没有完成。
三是偏离了学习过程。培养语文的能力主要是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规律”。但课堂上差生没有亲自与文本亲密接触、与文字亲密触摸、与学习过程亲密探究,课堂上多数学生听优秀生说,教师评,不知不觉中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2.实践操作的有效途径
根据自己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学实践操作的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落实:
2.1 朗读。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它的不少内容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语文课是以读为本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句话,在读中进行体验与感悟,并以朗读来表达所体验与感悟到的,情动于中,而声传于外。如学生分别说了让他们愤怒的句子时,就先让他读出愤怒,再叫其他同学读出愤怒,读好了再来说原因说体会。其他让学生“惊讶、感动、高兴”的句子也一样,特别是高兴的地方,几乎不用讲,只读充分就可以了。先读后讲、以读代悟实在是一种很有语文特色的教学方法。
2.2 读书时写批注。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应该让学生注意感受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及心灵感悟,并及时地在文章的段落句子旁边写下来,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2.3 述说。每个生命都是需要表达的个体。当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就应该及时的说出来,说痛快,这是一种学习的快乐、表达的快乐、交流的快乐。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来说,自由地说,尽情地说。从述说中将感悟体验得更真切、更深刻。
2.4 跨越时空的对话。阅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一种对话。其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是一个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有明确的对象,有具体的内容。如我在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第一段时,先读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表示心情的词语,如“敬佩、自豪、崇拜”等。接着出示钱学森的画像,让学生面对画像用一些词语来赞美钱教授,最后让学生面对画像说几句,表达对钱教授的敬佩之情。这种面对画像的对话,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有如面对钱学森本人,感情真挚,言语恳切,足以打动人心。再如教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后,我让学生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信。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对话方式。
2.5 宣泄。有人读书时读高兴起来,会抱着椅子跳舞;有人读到感动的地方时,自己也流下激动的泪水。这是一种很投入的阅读,心有块垒,不吐不快。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宣泄,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才能得到尽情的表达。
2.6 想象。阅读过程中的的体验与感悟是间接的,不是亲历亲为的。主要靠移情、设身处地等方法进行。因此,想象就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验与感悟人物的处境与内心情感。
要想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需要广大语文一线教师们的努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阅读教学
我们的课堂想让学生掌握的最根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备课之初应该反复思考的问题。我目前教的是一年级,那我觉得我们的课堂目标就是让学生能识字、会写字、能够把课文读好。任何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应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关于读书,我一直记得我师范里的王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读书就是要让学生读出‘语文味儿’”。是的,学生只有在理解了文字、明白了情感之后才能够读出这种语文味儿,而此时,我们的阅读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都要落在实处,问一问自己:我这样做或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想让学生有什么样的收获?就像虞老师说的:有的课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看似热热闹闹形式多样,往往其中会有学生在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情况,我相信我们每个老师都遇到过的,我也是。所以我的课堂上,读书前一定让学生明白我的要求是什么?等会儿我们探讨的将会是什么?带着问题读书时,我还会不停巡视,跟读完的学生沟通,特别表扬一些真正在读书的人。低年级学生虽然好动,但是很重视“表扬”,夸奖一番后学生读的劲头就更足了。一开始就这样做,学生慢慢就养成了好习惯了。对于课堂的杂、碎,我个人认为,其实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不信任。正是因为这些“不信任”,导致教师不敢放手,怕学生说不出、做不到,才一步一步牵着走的。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多相信学生一点,说不出时不着急,多给点时间,多给点空间,他们或许就会说出个123来,“跳一跳摘到的桃子”才是最香的,也是会深深留在记忆中的……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引起了百家争鸣,新概念的存在和演绎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特别是不合时宜的“双基”教学引发了语文界的强烈反响。如何依据新世纪的现实需要,在一周固定的七八节课、在一节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收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正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实际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立足本真,进行现状反思、实践操作,将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1.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游离了主要目标。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在现如今倍受好评,究其成因,是应课标之新,符综合之创。舞蹈、音乐、美术、先进的教学手段一股脑儿涌入课堂,把这么多文化堆砌在一起,语文的个性没有凸显,反而大大地淹没了“语文味”的本位教学。
二是脱离了文本语境。有不少语文课,学生初读还不流畅,甚至读时还有停顿、颠倒的错误,增字、漏字的严重现象,教师就急于开讲,于是课堂上只能是多数人当观众,少数人当主角,教师讲得“痛苦”,预设的说写感悟学生几乎没有完成。
三是偏离了学习过程。培养语文的能力主要是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规律”。但课堂上差生没有亲自与文本亲密接触、与文字亲密触摸、与学习过程亲密探究,课堂上多数学生听优秀生说,教师评,不知不觉中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2.实践操作的有效途径
根据自己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学实践操作的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落实:
2.1 朗读。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它的不少内容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语文课是以读为本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句话,在读中进行体验与感悟,并以朗读来表达所体验与感悟到的,情动于中,而声传于外。如学生分别说了让他们愤怒的句子时,就先让他读出愤怒,再叫其他同学读出愤怒,读好了再来说原因说体会。其他让学生“惊讶、感动、高兴”的句子也一样,特别是高兴的地方,几乎不用讲,只读充分就可以了。先读后讲、以读代悟实在是一种很有语文特色的教学方法。
2.2 读书时写批注。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应该让学生注意感受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及心灵感悟,并及时地在文章的段落句子旁边写下来,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2.3 述说。每个生命都是需要表达的个体。当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就应该及时的说出来,说痛快,这是一种学习的快乐、表达的快乐、交流的快乐。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来说,自由地说,尽情地说。从述说中将感悟体验得更真切、更深刻。
2.4 跨越时空的对话。阅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一种对话。其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是一个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有明确的对象,有具体的内容。如我在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第一段时,先读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表示心情的词语,如“敬佩、自豪、崇拜”等。接着出示钱学森的画像,让学生面对画像用一些词语来赞美钱教授,最后让学生面对画像说几句,表达对钱教授的敬佩之情。这种面对画像的对话,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有如面对钱学森本人,感情真挚,言语恳切,足以打动人心。再如教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后,我让学生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信。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对话方式。
2.5 宣泄。有人读书时读高兴起来,会抱着椅子跳舞;有人读到感动的地方时,自己也流下激动的泪水。这是一种很投入的阅读,心有块垒,不吐不快。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宣泄,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才能得到尽情的表达。
2.6 想象。阅读过程中的的体验与感悟是间接的,不是亲历亲为的。主要靠移情、设身处地等方法进行。因此,想象就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验与感悟人物的处境与内心情感。
要想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需要广大语文一线教师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