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传播中文化社会功能缺失的反思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oniz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传播是人类继口头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之后最具整合优势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相比,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渗透性、多样性及虚拟性等特点。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全方位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然而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在虚拟的传播空间里,社会文化本身特有的功能在网络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文化的教化、控制、凝聚及审美等社会功能出现了缺失。
  一、网络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导致文化的社会功能的缺失
  文化是诸多要素构成的复合体,这些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了文化功能。文化功能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没有文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不会逐渐高级化,在一定意义上,文化是除社会物质生产之外的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推动力,这也是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终极实现目标。同时,文化的社会功能是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实现的。具体而言,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群体价值观念、态度以及思想情感的教化、控制、凝聚、审美等作用上。然而,网络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迅捷性、网站运营的商业化以及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特点,使得网络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经受着巨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教化功能的缺失
  所谓文化的教化功能,是指通过文化形式、运用文化手段去教育人、改造人,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成员。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能否区分什么是真、善、美,都是一系列社会化的结构,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其中最重要之一就是文化环境。人的社会性,人的个性、人格、气质、行为方式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文化环境与氛围的潜移默化,逐渐地、不知不觉地形成的。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我展现与言论自由的机会,很多人热衷于在网上建立论坛、博客、微博等,自由发布信息。这些信息固然有一部分是有价值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真正有价值的少之又少。同时,网络不良信息的充斥对青少年成长和社会稳定也构成了潜在威胁。据统计,在网络的非学术信息中绝大多数与色情有关。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及流动性使色情内容更易传播。一些网民尤其是青少年,往往会出于好奇而刻意地在网上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行为。网络在为文化提供更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为低俗文化、有害文化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严重污染、危害了社会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使得文化的教化功能不断丧失。
  (二)文化控制功能的缺失
  文化对社会的控制功能,突出表现在它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导向、规范及指挥作用。在网络中,社会长久以来积淀的制度文化、习俗文化、精神文化都在逐步发生着“异化”。人类社会的秩序性被打破了,文化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正在逐渐弱化。以网络博客为例,借助网络媒介的传播,博客已成为一种最具公共性的形式,面向一个整体性的群落进行文化与个性符号的播散。当博客成为网络社会的交流场,它就必然是一种众目睽睽之下的写作。对于追求点击率的博客写作者来说,如何抓住读者的目光确实让众多博客写作者煞费苦心。当精英知识分子利用博客进行各种学术论战,当明星利用博客向其粉丝倾倒各种无聊的日常生活,或者是草根网民在博客上展示自己的身体甚至个人隐私,这时的博客早已不是优美的文学艺术写作,也不是引导大众审美趣味的高雅追求,它已经成为各色人等推销自我的手段与工具。而当木子美、流氓燕、芙蓉姐姐等人以各种恶俗的身体语言在网络蹿红,博客在某种程度来说俨然成为“贱”文化的狂欢舞台。
  (三)文化凝聚功能的缺失
  文化具有凝聚社会共识、保持社会认同、促进社会统一的功能。凡生活在同一民族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不能不受到该民族文化的浸染和熏陶而拥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正是这种共同的心理特征成为沟通和联系特定民族成员心灵的纽带。然而在新的传播方式中,网络传播大大拓展了以往固有媒体所造成的虚拟空间。网络侵入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不但利用网络工作、学习,还利用网络娱乐、休闲。网上可以形成一个虚拟社会,这个虚拟社会中什么都有。生活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人的本性似乎也变得“虚拟化”了,人仿佛变成了一个“虚拟人”,只凭借网络与外界进行联系,缺乏真实而自然的面对面接触。这必然会减少人们在真实社会中的沟通与交流,使人们的自然亲密关系淡化,进而使得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共同心理趋于弱化,对文化的亲和力、凝聚力带来严重冲击,不利于文化凝聚功能的实现。
  (四)文化审美功能的缺失
  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人类经常会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审视它、感受它,并得出美、丑、善、恶等等的看法,这就是人类文化所具有的审美功能。网络传播提升了文化信息传播与储存的数量、速度和品质,也增加了文化内容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数字化引起的“卡通化”和“快餐化”,又存在着使本真意义上的事物,尤其是经典的事物丧失或被“遮蔽”的缺陷,造成视觉文化和听觉文化的泛滥,降低人们对真实事物的切身审美认知。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山水诗、山水画的审美问题上,网络虚拟传播环境下的这些传统的审美对象与审美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试想,年轻的一代通过敲击电脑键盘,瞬间就可以实现千里万里的跨越,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尽收眼底,这时,他们还会体验到古人在跋山涉水、撩尽尘雾后获得的那种审美享受吗?不仅如此,当传统印刷文化时代的深度美学日渐为网络传播所取代后,道德相对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低级趣味风行一时,物欲横流,人们的审美价值观更容易发生畸变。
  二、应对的措施和方法
  面对网络传播中文化社会功能缺失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网络时代的受众心理特征,高度重视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以强化文化社会功能在虚拟传播中的顺利实现。
  第一,要加强网络的技术建设,清除和防范有害信息。国家应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高度重视和发展信息科技。网络是一个信息资源库,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我们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信息的鉴别、控制和管理。维护文明信息、健康信息的传播,过滤和排除有害信息的传播,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工作,这必将对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健康传播保驾护航。
  第二,要改善网络伦理系统,健全并优化网络生态环境。网络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改善网络伦理系统,就是要求网络主体之间彼此尊重,不能把对方看成是纯粹的“数字和符号”,个人信息也不是可以任意复制和粘贴的。尊重他人、尊重网络,就是尊重自己、尊重网络的文化权利。同时,发展网络文化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正确引导,为此,不仅需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且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法律的研究和构建。技术只有与人文、伦理和法律携手,才能创造健康、先进的网络文化传播环境。
  第三,要在网络上营造学习优秀文化、尤其是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热情与氛围。网络上存储着丰富的信息内容,既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又是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平台。受众在网络中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化信息。古今中外、高雅通俗,可谓林林总总、包罗万象。针对网络文化信息丰富的特点,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引导网民浏览优秀的文化内容,尤其是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在网络上营造文明的、健康向上的学习热情与氛围。
  第四,要加强对网民的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人文素质。要提高网民的社会责任感、民族感和抵制腐朽文化观念的能力。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武装网民的头脑,以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浸润网民的心灵。在网络化的传播平台上,文化依旧是社会行为和心理、理想与风尚的现实反映。为此,要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播,提高全社会的人文素质,构建网络文化发展的良性生态。
  参考文献:
  [1]刘桂茹.试析博客文化现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J].桂海论丛,2004(6).
  (作者简介:吴雪云,女,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研究生,安徽蚌埠学院教师。祝传鹏,男,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教师,传播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传播与媒介教育。)
其他文献
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及应用的广泛性。小学数学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困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数学科学困生产生的根本原因    医生给病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以《体坛周报》为对象,归纳与分析了在中国足坛扫黑打假背景下,对中国国家队出征东亚四强赛理性报道的特点。    2009年8月中国足坛开始了一轮贩毒扫黑活动,中国足协原副主席南勇和杨一民被警方控制。此次东亚四强赛是新任主席韦迪上任后中国国家足球队首次出征洲际大赛,国内体育媒体如何报道,在国内形成了何种舆论氛围,如果有利于中国足球的长期的健康发展,是值得关注和研
期刊
那一年,在“六月六”西宁南山公园“花儿”演唱会上,一位端庄秀丽的女歌手,用略显沙哑的歌喉演唱的一曲青海“花儿”,竟让现场的数千名听众泪流满面! 歌声中散发出来的生活气息,原始的生命的冲动和率真,都让人感到振奋和激动!  这位唱家就是刘咏梅。她从山野田间一路走来,用歌声践行着与“花儿”的一份契约。   杆杆儿一根一根杆,/唱个“花儿”时心宽;/哪怕是人穷少吃穿,/喝一口凉水呵喜欢。  兰州城里买了个
期刊
【摘要】新闻有学无学一直为学界争论不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争论焦点,根据新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自身发展和学术研究过程,很难界定新闻有学亦或无学,它们均有其存在的客观背景,本文旨在分析两种理论存在的原因,提出“新闻无学”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应仅仅被看作是对新闻学的贬斥之语,相反两种学界的争论更有助于新闻学科的建设和向前发展。  【关键词】有学;无学;新闻史;新闻理论    在中国,相比于别的学
期刊
对苏州园林的赞赏早已如雷贯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名句也流传至今,这些都只是听说而已,在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一些景点和观看过苏园六纪之后,才有了更深的感触。且不说苏州园林整体造物和写意的博大与精深,而仅仅苏园的一个小景——漏窗就足以让你为之赞不绝口。  贝聿铭贝老先生说过,“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 窗户最早的功能也就是透光,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在青海高原的画坛上活跃着一个不大的艺术群体,它就是省内外小有名气的西海版画会。在其活动的整整十年里,它出作品出人才,为繁荣青海版画艺术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在青海的版画乃至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与全国许多省市相比,当年青海的版画创作活动相当滞后,队伍小,作品少,水平低,在我国版画界没有一席之地。为改变这一状况,由笔者发起,经与全省有志于发展我省版画事业的同道商议,一致同意
期刊
【摘要】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动、实现土地的优化使用,才能提高效益,并真正体现土地生产要素的性质。而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我国农村土地的效益提高和统筹城乡的发展。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在如何创新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体来看,主要是围绕农村土地产权归属、土地流转模式、征地补偿机制等几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   
期刊
【摘要】梳理课程评价的评价观、发展史、评价方法等方面揭示课程评价观的片面性,指出为考试而教的误区,深入反思课程评价的瓶颈。认为辩证地看待评价观,正确地借鉴别国经验,拓展评价内容,实施多元评价、档案袋评价、多主体参与评价等评价手段是突破当前课程评价瓶颈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程评价;评价;方法    建国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20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使用双语进行创作的作家越来越多,尤其在我国新疆地区这类作家更不是少数,他们对我国多民族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对他们的研究也随着其文学创作的崛起而显得格外重要起来,夏里甫罕·阿布达里无疑是研究者中的先行者。本文就他对双语创作理论的贡献、双语创作应坚持的原则、及其创作优势三方面的论述进行探讨。  【关键词】双语;复合型思维;理论贡献;创作优势    夏里甫罕·阿
期刊
如今没有人心甘情愿再做乡下人了。中国有1.5到2亿的农民工纷纷涌入城市打工,他们成为当今率先步入城市化生活的农村第一代。我有幸了解一些在上海打工的安徽籍农民,他们或全家或一乡的族友,或父子、夫妻结伴来到上海,他们送货送快递,做保姆做钟点工,打工十余年后攒足钱虽然在家乡盖了房,但仍旧不愿离开城市,即便蜗居在城市条件极差的租赁房间里(没有洗澡条件),即便是父母家人收捡生活垃圾共同为生,也愿意把刚刚长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