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份爱情如果已经确定不是你想要的,你该怎么办?
你是否发现,在恋爱或婚姻里,明明彼此相看两厌,但就是分不开,而且相处时间越久,就越是难以分手?
明明清楚地知道两个人继续在一起只会更痛苦,但为什么就分不开呢?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沉没成本在干扰着你现在的决策。
沉没成本心理效应,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經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的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人们在后继决策时,总会考虑先前为此投入的成本,先前的沉没成本越大,后继的决策越倾向于保持一致。换句话说,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看眼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上有过投入。这种热衷于根据过去的投入,而不是未来价值来做决定的现象,叫做沉没成本心理效应。
比如,你花50元看一场电影。刚坐下来30分钟,你就发现这部电影无聊透顶,周围的人不是打呼噜就是沉浸在二人世界,你确定继续看下去对你毫无价值,但是,你会愿意马上离开吗?
绝大部分不知道沉没成本这个概念的人都不会离开,因为他们觉得这是我自己主动花了钱的。
50元已经花了,我们是否离开不应该受它的影响。但事实上,自己腰包里掏出的50元,的确影响着我们的决定。
仔细想想,有时候你买东西,是因为你真的需要,还是已经逛了一天街,觉得不买点什么太亏了?
说到这里,我就要和大家分析一下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了:
原因一:对心理的影响,损失“完胜”收益。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了一个理论: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感受的强烈程度是对收益感受的2.75倍。
经济行为专家也发现,人们在评估自己的决定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时,对损失的反应比得益的反应更大,尽管两者数量一样。例如,你损失了100元的痛苦比你赚取100元的快乐在强度上大一倍。因此,人们宁愿少得益也要避免痛苦。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宁可忍受痛苦也要把糟糕的电影看下去的心理原因。
开头的婚恋问题也是这样,面对“分手”决定时,你更多关注的是“分手了,就等于自己过去几年的青春和付出都白费了”,而很难或完全没去想“分开或许是给彼此一个机会,去寻找更合适的人。”
你的坚持,只是因为讨厌已有的损失。
原因二:自我维护、自我申辩的心理倾向。
由于人们存在自我维护、自我申辩的心理倾向,不愿承认自己先前的决策失误,因而,总是顾及沉没成本,希望与先前的选择保持一致。
尤其是当我们发现,现实情况和自己的理想预期有差距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去解释这些差距,以此来为自己的选择寻找正当性。
我在自己身上就发现过这样的现象,在商场买运动鞋时明明试穿过,真正穿上它健身时却发现脚后跟很磨,可我依然忍受疼痛继续穿在脚上。妻子劝我趁早换一双新的,但我却摇头说,这双鞋虽然有点磨脚,但鞋底还是很舒服的,也不算买错了。这种情况下,所谓顾及沉没成本,其实成了一个自我维护的托词—“我之前的决定没有错”“我之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等等。
讲到这里,你也许已经明白了,你的分手困难,可能就是沉没成本在影响着你。
当你已经在一个人身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爱,却仍然无法修成正果时,你很有可能在潜意识当中,不断地夸大对方给自己带来的好,用“ta其实对我还挺好”“我们总体来说挺合适”之类的说辞,无论如何,也要让损失看上去小一点。
怎样避免沉没成本心理效应的消极影响?
1首先,面对决策时,要最大程度地唤醒自己的理性,不要让思维被成本所干扰。我们要考虑的是眼下的事情本身以及它对以后的影响,至于以前和这件事情相关的成本,并不能直接影响你的现在和未来。
2多关注你得到的,而非你正在或将要失去的。当我们知道某件事终究会让自己得益,认为在过程中犯一点小错误、小瑕疵,也能欣然接受时,你犯错误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如果总想着没有达到目标会造成如何严重的后果,过分在乎损失,你犯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升高。
3必须要说明的是,沉没成本心理效应,对我们的生活可不光是帮倒忙,它可以让我们的决策更理性,至少避免了轻率的放弃。我们也可以主动利用沉没成本心理效应,为自己设置一个沉没成本,让它控制自己的后续行为。
婚恋更是如此。开头所提到的分手困难现象也并非特例。通常情况下,很多婚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也与沉没成本心理效应有关。因为在一桩婚姻里沉没的成本太多太多了,比如时间成本、物质成本,精神成本等等,所以,即便婚姻观趋向开放,即便离婚率持续增高,随随便便舍弃的婚姻还是少之又少。
此外,学业的持之以恒,事业的持之以恒,人生追求的持之以恒,其中都有沉没成本心理效应在发挥作用。避免消极影响,扩大积极影响,才是我们对待沉没成本的妥善方式。
其实我们今天的生活,都有昨天的影子。昨天的付出,已经付出了,沉没了也就沉没了,我们要做的是把握好当下,别让生活跟沉没成本一起沉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