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指导者,中学教师们应该大胆地摒弃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优先注重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英语知识与英语运用能力的关系
辩证地来看英语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上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英语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英语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英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英语运用能力。掌握英语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英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二、英语知识向英语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教师
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但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英语教师尤甚。
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按克拉申的观点,只有大量可理解的输入才能导致大量的输出。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才能开口说。教师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由章兼中教授提出),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因此,英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英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老教材如果说一支粉笔一本书还能勉强对付过去的话,那么新教材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语言基本功过关,还要具备听说读写演画多种技能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三、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培养的途径
1、加强听力训练,增加语言輸入与储备
“听”是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开口说话的第一步。大量的听力练习是学生获得语感以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思维的基本途径。
学习者学说英语必须从听开始,先听别人说,反复多听几次,知道怎样说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想说话的愿望。开口说话、表达思想、进行语言交际便成了大量听的必然结果。学习者由于听的深度与广度不同,口头交际能力差异很大。那些听得多、理解得多、范围又广的学习者,口头交际能力就强,而那些听得少、理解不透彻的学习者,在表达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或者不知如何说,口头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
2、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英语思维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以习得为主要形式的英语思维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族语或本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培养他们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的习惯,以及培养他们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一系列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和表达思想,接受和输出信息。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思维和表达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3、充实社会文化知识,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提高口头交际能力
语言交流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及词条,而且还涉及到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一句完全符合语法规则的话,用在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着重交际文化内容的导入,包括介绍在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打招呼和告别、各种称呼、祝贺和赞扬以及其他社交礼节等的差异介绍属于此类。介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谚语和格言的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介绍英汉语言在比喻和联想运用上的差异以及英汉语言中典故、委婉语和禁忌语运用方面的差异等。学生通过这些差异的学习,就能理解各种英语表达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学会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英语知识与英语运用能力的关系
辩证地来看英语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上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英语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英语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英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英语运用能力。掌握英语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英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二、英语知识向英语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教师
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但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英语教师尤甚。
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按克拉申的观点,只有大量可理解的输入才能导致大量的输出。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才能开口说。教师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由章兼中教授提出),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因此,英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英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老教材如果说一支粉笔一本书还能勉强对付过去的话,那么新教材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语言基本功过关,还要具备听说读写演画多种技能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三、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培养的途径
1、加强听力训练,增加语言輸入与储备
“听”是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开口说话的第一步。大量的听力练习是学生获得语感以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思维的基本途径。
学习者学说英语必须从听开始,先听别人说,反复多听几次,知道怎样说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想说话的愿望。开口说话、表达思想、进行语言交际便成了大量听的必然结果。学习者由于听的深度与广度不同,口头交际能力差异很大。那些听得多、理解得多、范围又广的学习者,口头交际能力就强,而那些听得少、理解不透彻的学习者,在表达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或者不知如何说,口头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
2、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英语思维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以习得为主要形式的英语思维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族语或本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培养他们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的习惯,以及培养他们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一系列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和表达思想,接受和输出信息。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思维和表达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3、充实社会文化知识,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提高口头交际能力
语言交流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及词条,而且还涉及到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一句完全符合语法规则的话,用在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着重交际文化内容的导入,包括介绍在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打招呼和告别、各种称呼、祝贺和赞扬以及其他社交礼节等的差异介绍属于此类。介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谚语和格言的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介绍英汉语言在比喻和联想运用上的差异以及英汉语言中典故、委婉语和禁忌语运用方面的差异等。学生通过这些差异的学习,就能理解各种英语表达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学会得体地进行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