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记得莎士比亚塑造过一个说话十分啰嗦的文学形象,现在想起来还忍俊不禁。当我从事了语言文字工作以后,观察、分析自己身边的一些语言现象,这才发现重复啰嗦的语病并不少见,只不过重复的方式和啰嗦的程度不一样而已。对于这种现象,《颜氏家训·序致》中是这样描述的:“魏晋以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后来,语言学把这句话演化成“叠床架屋”,专门用来比喻语言的繁复累赘。
造成这种语病的原因主要是不理解词义的内涵,因而重复使用了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例如:我们常听到的“欢迎订阅明年的报刊杂志”,“报刊”就是“报纸和杂志”的总称(《现代汉语词典》第47页)。“报”指“报纸”,“刊”指“杂志”,“报刊”中已含“杂志”。因此,再说“杂志”就重复了,说成“报纸杂志”才妥当。再如:“本店经营各种百货”。什么是“百货”?“百货”就是“以衣着、器皿和日用品为主的商品的总称”(《现代汉语词典》第27页)。既然是“总称”,自然已含“各种”之意,再用“各种”去修饰,岂不是蛇足?“本店特价酬宾谢宾客”,“酬宾”已是“以优惠价格出售商品给顾客”(《现代汉语词典》第178页),加上“特价”已是没必要,再加上“谢宾客”更是大可不必了。“把屋子收拾得既干净又清洁”,“干净”和“清洁”有什么区别呢?“干净”是“没有尘土、杂质”(《现代汉语词典》第405页),“清洁”也不过就是“没有尘土、油垢”(《现代汉语词典》第1033页),两个词意思相同,没必要连续使用。“一千多名刚出校门的莘莘学子”,“莘莘”的作用就是“形容众多”(《现代汉语词典》第1120页),已含有“量”的概念,再加上“一千多名”就重复了,这就像“们”字本来就是“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867页),前面就不能再加数量词一样,说成“三位老师们”就叠床架屋了。
这种语病在公开出版物上也不乏其例。请看以下病例:
1.小学语文课文《草船借箭》中的“大声呐喊”。“呐喊”意为“大声喊叫助威”(《现代汉语词典》第909页),又加“大声”岂不多余?
2.《灯光》中的“我又漫步走在广场中间”。“漫步”已经有“走”的含义,再加一个“走”字就是累赘了。
3.某电视台有个栏目的名字叫“最近新闻”。“新闻”当然就是最近发生的新事情,何必再加“最近”?如果不是“最近”的事情还能叫“新闻”吗?
4.电视剧《姐姐妹妹闯北京》中的“几位小姐到我这光临”。“临”本身就有“来到、到达”之意,“光临”是谦敬客气的说法,前面加“到”就不必要了。
5.《散文选刊》2001年第一期《车过望城》中的“我的第一次初吻”。“初”还不是“第一次”吗?如果已经不是“第一次”,那就不能叫“初吻”。
上海有个刊物叫《咬文嚼字》,办得很有特色,不但经常分析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叠床架屋语病,而且还敢于向名家的作品“开炮”,对规范和纯洁我们的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某些叠床架屋的语言现象经常出现,也就被人们接纳了,已经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如:“凯旋而归”(“旋”即“返回、归来”)、“涉及到”(“及”已是“到”)、“宽宏大量”(“宏”已含“度量大”之意)、“未解放之前”(“解放之前”当然是“未解放”)、“出乎意料之外”(“出乎”就是在“之外”)、“空洞无物”(既然是“空洞”,当然就“无物”)等,见之于报刊也无人置疑。对于此类现象,吕叔湘、朱德熙等语言学家的态度是,“虽然不合逻辑,但是允许它们通行,不从语法的立场排斥它们。”这显然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并不说明这类词语不存在问题。
有人说,同义词并列连用可以加强语势。是的,意义相近的同义词连续使用会使意义得到互相补充,更加明朗显豁,也会使语言更有气势。但是,能够这样使用的同义词绝不是等义的,一定是从不同的侧面构成表述的。例如:郭沫若的《关于文风问题》中有这样一句话:“要使句子短些,章节短些,文章就生动活泼。”虽然句中的“生动”和“活泼”都可以指文章内容或形式的灵活性,但是,“生动”侧重于内容,“活泼”侧重于形式,两词连用,使语义表达得更加全面具体。再如:袁鹰的《井冈翠竹》中有这样的描述:“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虽然“坚韧”和“结实”都有“坚固”的意思,但是,“坚韧”侧重于有韧性,突出了扁担不易折断的特点,“结实”侧重于耐用,突出了扁担不易磨损的特点,两方面互相补充,语言气势也得到了加强。这种同义词连用的表达,跟我们前面列举的那些叠床架屋的例子不是一回事。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感情,有时候还可以有意识地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是一种修饰方法,叫做“反复”。这种修辞方法形成很早,《诗经》中就已广泛运用了,《硕鼠》中是连续反复,《伐檀》中是隔离反复。《论语·雍也》中的“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也同样是使用反复。同样的句子,反复地说,表现了强烈的情思。现代歌曲《社会主义好》,一开头就是“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表达了作者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挚强烈的感情。反复是积极的表达手法,跟不必要的重复不同。反复可以突出思想,强调感情,而不必要的重复则是语病,叠床架屋,意思雷同,使人感到啰嗦累赘。
要避免叠床架屋现象的出现,一是要深刻理解词语的涵义,准确地使用语言;二是要弄清它与同义词从不同侧面状物和修辞方法“反复”的不同,才能真正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
造成这种语病的原因主要是不理解词义的内涵,因而重复使用了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例如:我们常听到的“欢迎订阅明年的报刊杂志”,“报刊”就是“报纸和杂志”的总称(《现代汉语词典》第47页)。“报”指“报纸”,“刊”指“杂志”,“报刊”中已含“杂志”。因此,再说“杂志”就重复了,说成“报纸杂志”才妥当。再如:“本店经营各种百货”。什么是“百货”?“百货”就是“以衣着、器皿和日用品为主的商品的总称”(《现代汉语词典》第27页)。既然是“总称”,自然已含“各种”之意,再用“各种”去修饰,岂不是蛇足?“本店特价酬宾谢宾客”,“酬宾”已是“以优惠价格出售商品给顾客”(《现代汉语词典》第178页),加上“特价”已是没必要,再加上“谢宾客”更是大可不必了。“把屋子收拾得既干净又清洁”,“干净”和“清洁”有什么区别呢?“干净”是“没有尘土、杂质”(《现代汉语词典》第405页),“清洁”也不过就是“没有尘土、油垢”(《现代汉语词典》第1033页),两个词意思相同,没必要连续使用。“一千多名刚出校门的莘莘学子”,“莘莘”的作用就是“形容众多”(《现代汉语词典》第1120页),已含有“量”的概念,再加上“一千多名”就重复了,这就像“们”字本来就是“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867页),前面就不能再加数量词一样,说成“三位老师们”就叠床架屋了。
这种语病在公开出版物上也不乏其例。请看以下病例:
1.小学语文课文《草船借箭》中的“大声呐喊”。“呐喊”意为“大声喊叫助威”(《现代汉语词典》第909页),又加“大声”岂不多余?
2.《灯光》中的“我又漫步走在广场中间”。“漫步”已经有“走”的含义,再加一个“走”字就是累赘了。
3.某电视台有个栏目的名字叫“最近新闻”。“新闻”当然就是最近发生的新事情,何必再加“最近”?如果不是“最近”的事情还能叫“新闻”吗?
4.电视剧《姐姐妹妹闯北京》中的“几位小姐到我这光临”。“临”本身就有“来到、到达”之意,“光临”是谦敬客气的说法,前面加“到”就不必要了。
5.《散文选刊》2001年第一期《车过望城》中的“我的第一次初吻”。“初”还不是“第一次”吗?如果已经不是“第一次”,那就不能叫“初吻”。
上海有个刊物叫《咬文嚼字》,办得很有特色,不但经常分析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叠床架屋语病,而且还敢于向名家的作品“开炮”,对规范和纯洁我们的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某些叠床架屋的语言现象经常出现,也就被人们接纳了,已经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如:“凯旋而归”(“旋”即“返回、归来”)、“涉及到”(“及”已是“到”)、“宽宏大量”(“宏”已含“度量大”之意)、“未解放之前”(“解放之前”当然是“未解放”)、“出乎意料之外”(“出乎”就是在“之外”)、“空洞无物”(既然是“空洞”,当然就“无物”)等,见之于报刊也无人置疑。对于此类现象,吕叔湘、朱德熙等语言学家的态度是,“虽然不合逻辑,但是允许它们通行,不从语法的立场排斥它们。”这显然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并不说明这类词语不存在问题。
有人说,同义词并列连用可以加强语势。是的,意义相近的同义词连续使用会使意义得到互相补充,更加明朗显豁,也会使语言更有气势。但是,能够这样使用的同义词绝不是等义的,一定是从不同的侧面构成表述的。例如:郭沫若的《关于文风问题》中有这样一句话:“要使句子短些,章节短些,文章就生动活泼。”虽然句中的“生动”和“活泼”都可以指文章内容或形式的灵活性,但是,“生动”侧重于内容,“活泼”侧重于形式,两词连用,使语义表达得更加全面具体。再如:袁鹰的《井冈翠竹》中有这样的描述:“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虽然“坚韧”和“结实”都有“坚固”的意思,但是,“坚韧”侧重于有韧性,突出了扁担不易折断的特点,“结实”侧重于耐用,突出了扁担不易磨损的特点,两方面互相补充,语言气势也得到了加强。这种同义词连用的表达,跟我们前面列举的那些叠床架屋的例子不是一回事。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感情,有时候还可以有意识地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是一种修饰方法,叫做“反复”。这种修辞方法形成很早,《诗经》中就已广泛运用了,《硕鼠》中是连续反复,《伐檀》中是隔离反复。《论语·雍也》中的“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也同样是使用反复。同样的句子,反复地说,表现了强烈的情思。现代歌曲《社会主义好》,一开头就是“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表达了作者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挚强烈的感情。反复是积极的表达手法,跟不必要的重复不同。反复可以突出思想,强调感情,而不必要的重复则是语病,叠床架屋,意思雷同,使人感到啰嗦累赘。
要避免叠床架屋现象的出现,一是要深刻理解词语的涵义,准确地使用语言;二是要弄清它与同义词从不同侧面状物和修辞方法“反复”的不同,才能真正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