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这一理念,我们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长期以来,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注意从情境、探究、体验和评价等四方面入手,大胆转变数学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吸收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从创设情境入手,营造学习氛围
情境,即情景、境地。《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学情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更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数学情境,还可以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快乐地学习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区便民店”的情境。通过让学生经历便民店货物的动手摆放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的必要性和意义,产生了分类的欲望,接着又创设了整理小朋友学具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四人小组的分工合作、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始终处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
但创设情境不能刻意追求形式,目的不明、远离学生生活、脱离生活实际、牵强附会,创设的教学情境并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创设教学情境应当具备“三个性”:①真实性。就是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②发展性。要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学生需要认识上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结合教学内容与情境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创设要“反映儿童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如教学“一笔画”时,教者应多考虑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征,成人所关注的东西,儿童并不一定认同。③趣味性。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2 从自主探究入手,激发智慧火花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中,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这样既保持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上好探究课,关键应做到四个字:①“简”,就是让探究情境“简”一些。不能盲目追求探究情境的花俏、时髦,因非数学因素太多而干扰了学生的探究视觉,导致探究内容游离于数学问题之外,要用务实的眼光审视教学情境,削枝留干,简化教学情境中非数学化因素,提升探究的有效性。②“精”,就是让探究内容“精”一些。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探究点太多,而且每点要探究到位,势必造成探究费时,难以完成预期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处理教材时,要变多为少,力求让探究内容精一些。③“直”,就是让探究过程“直”一些。学生的探究只是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探索活动少不了教师适当的“扶”。只有讲究扶放结合,才能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曲中有直,更有实效。④“活”,就是让探究方式“活”一些。不能只注意到探究内容,而忽略了数学探究方式的选择与优化,简单地采用成人化的抽象说教或复杂演绎方式,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选择为学生所能接受的探究方式,让学生高效地探究。
3 从动手体验入手,享受学习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而数学里的理论知识同样来源于实践。儿童是天生的体验和探究者,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多是通过自身的探索、体验和实践来获取的。因此,数学教学要重视通过实践操作加强训练学生的推导能力,从多方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的奥妙所在,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学习《对称》一课,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画出对称轴。学生在折、剪、找、画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对称图形两边的大小、形状、图案等都一样,对折后完全重合在一起,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操作性的体验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体验式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突出学生“体验”二字的地位和作用,我的教学模式是五个步骤:①确定体验内容。让学生在“体验”课本时进入“主体”角色。②创设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都开动思维机器,处于思维振奋振荡阶段。还可以根据需要补充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③指导实践操作。要努力激活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④组织交流评价。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合理的意见要采纳。同时教师也作相应的反思,并帮助学生矫治“学习错误”的积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受挫的感慨,以及相互竞争的力量。⑤引导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体验创新。
4 从评价激励入手,强化成功意识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我们要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中努力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例如,我在第一册看图画一画的教学时,许多学生都是仿照例子图中有几个物体,就画几个“○”,而有些学生却画了“△”“☆”等图形,又如看图写数练习中的香蕉图,有的学生写5,表示有5支香蕉,而有的学生就写成1,表示满意1串香蕉;看数画线练习,大部分学生根据图中的画法,是数字几就划去几个“○”,而有个别学生看到数字几就划去第几个“○”,说明这些数不仅可以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对这些具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解法和不同发现及时地给予展示,并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学生通过有趣的游戏,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可能性,而且亲身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有趣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从创设情境入手,营造学习氛围
情境,即情景、境地。《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学情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更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数学情境,还可以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快乐地学习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区便民店”的情境。通过让学生经历便民店货物的动手摆放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的必要性和意义,产生了分类的欲望,接着又创设了整理小朋友学具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四人小组的分工合作、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始终处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
但创设情境不能刻意追求形式,目的不明、远离学生生活、脱离生活实际、牵强附会,创设的教学情境并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创设教学情境应当具备“三个性”:①真实性。就是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②发展性。要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学生需要认识上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结合教学内容与情境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创设要“反映儿童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如教学“一笔画”时,教者应多考虑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征,成人所关注的东西,儿童并不一定认同。③趣味性。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2 从自主探究入手,激发智慧火花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中,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这样既保持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上好探究课,关键应做到四个字:①“简”,就是让探究情境“简”一些。不能盲目追求探究情境的花俏、时髦,因非数学因素太多而干扰了学生的探究视觉,导致探究内容游离于数学问题之外,要用务实的眼光审视教学情境,削枝留干,简化教学情境中非数学化因素,提升探究的有效性。②“精”,就是让探究内容“精”一些。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探究点太多,而且每点要探究到位,势必造成探究费时,难以完成预期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处理教材时,要变多为少,力求让探究内容精一些。③“直”,就是让探究过程“直”一些。学生的探究只是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探索活动少不了教师适当的“扶”。只有讲究扶放结合,才能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曲中有直,更有实效。④“活”,就是让探究方式“活”一些。不能只注意到探究内容,而忽略了数学探究方式的选择与优化,简单地采用成人化的抽象说教或复杂演绎方式,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选择为学生所能接受的探究方式,让学生高效地探究。
3 从动手体验入手,享受学习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而数学里的理论知识同样来源于实践。儿童是天生的体验和探究者,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多是通过自身的探索、体验和实践来获取的。因此,数学教学要重视通过实践操作加强训练学生的推导能力,从多方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的奥妙所在,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学习《对称》一课,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画出对称轴。学生在折、剪、找、画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对称图形两边的大小、形状、图案等都一样,对折后完全重合在一起,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操作性的体验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体验式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突出学生“体验”二字的地位和作用,我的教学模式是五个步骤:①确定体验内容。让学生在“体验”课本时进入“主体”角色。②创设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都开动思维机器,处于思维振奋振荡阶段。还可以根据需要补充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③指导实践操作。要努力激活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④组织交流评价。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合理的意见要采纳。同时教师也作相应的反思,并帮助学生矫治“学习错误”的积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受挫的感慨,以及相互竞争的力量。⑤引导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体验创新。
4 从评价激励入手,强化成功意识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我们要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中努力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例如,我在第一册看图画一画的教学时,许多学生都是仿照例子图中有几个物体,就画几个“○”,而有些学生却画了“△”“☆”等图形,又如看图写数练习中的香蕉图,有的学生写5,表示有5支香蕉,而有的学生就写成1,表示满意1串香蕉;看数画线练习,大部分学生根据图中的画法,是数字几就划去几个“○”,而有个别学生看到数字几就划去第几个“○”,说明这些数不仅可以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对这些具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解法和不同发现及时地给予展示,并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学生通过有趣的游戏,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可能性,而且亲身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有趣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