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公平不动摇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ong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望30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条以推进机会均等为主的教育公平主线越来越清晰,教育公平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追求。中国在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历程之后,明确把促进均衡发展作为发展义务教育的最现实课题、最重要使命。
  但是,近10年的“均衡发展”之路,我们走得并不平坦。有探索也有困惑,有思考也有分歧,甚至有人得出“教育均衡在我国目前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伪命题”的结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固然未必科学,却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在厘清概念中统一思想,在总结实践中达成共识。
  “教育焦虑”,源自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一些城市投入千万甚至数亿元建设“标志性学校”或“示范性学校”,而在一些乡村学校,有不少孩子却在危房里上课;
  有的城市学校建设超标准运动场、健身房等超出当地生活水准的豪华设施,而不少乡村学校的学生却买不起必需的文具,教师得不到必要的教学材料;
  一些大城市的教师有着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晋级通道,而在一些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流传着“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顺口溜;
  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一个镇中心小学一个班的学生竟达130人,“老师用麦克风讲课、学生用望远镜看黑板”,而在一些大城市,为了择校,有的家长通过各种途径“递条子”,有的家长则不惜花重金购买“学区房”,领着孩子奔波在五花八门的培训班、辅导班之间,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
  ……
  种种现象表明,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义务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地区不均衡、城乡不均衡和校际不均衡。“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教育均衡的现实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依然存在着强烈反差,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迫切要求。
  更令人忧虑的是,由于师资、经费、设备、校舍等不同条件造成的不均衡,引发了部分家长对优质学校的强烈追求,并表现为形形色色的择校行为。择校行为反过来又制约了各类薄弱学校的发展,造成“不均衡—择校—更严重的不均衡—更强烈的择校”的恶性循环。
  教育均衡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的复杂国情,映照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采取不同教育政策所形成的基本教育格局,映照出全国各地教育理念、教育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教育是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平衡器”。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公平尤其是教育公平问题。
  我国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以及教育发展不均衡和由此产生的诸多社会矛盾、热点问题,不仅给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制约,也给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解决教育问题带来了诸多难题,给社会公众的心理带来了巨大压力,社会普遍存在着“教育焦虑”。
  追求教育均衡,我们一直在路上
  虽然,每当择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论是家长、校长还是局长总感到无奈,似乎择校成了中国教育一道无解的难题;虽然,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现状,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影响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但是,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少一些焦虑,多一些信心。
  追根溯源,不均衡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但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从教育层面看,我国教育不均衡是由于教育政策及制度安排造成的,尤其是“重点校”政策、“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政策和“教育督导与学业水平评价城乡双重标准”政策等造成了严重后果。
  从社会层面看,我国教育不均衡是社会二元结构的必然产物,是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阶层差异等在教育上的反映,是长期“城市中心”、“精英主义”及“效率优先”等制度安排的体现。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在当时资源短缺和教育投入不足的条件下,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配置,各地举办了一批重点中小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竞争压力逐渐传递到基础教育,导致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加剧了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了公立学校教育不公平。
  从社会对教育需求角度看,人们的教育期望远远超过了教育供给能力和发展水平,也超越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劳动力价格分化等因素,以及东方文化传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纷纷以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为参照系,希望以现代化教育标准来要求中国教育,社会旺盛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始终十分突出。
  从教育资源供给的角度看,我国教育资源供给的总量性短缺将长期存在,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水平地区所显现的特点不同,有的表现为满足基本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有的表现为扩大和增加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还有的表现为接受高水平、高质量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
  历史不会忘记:我国把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对城乡所有学生实行了免费,在教育公平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这些成果都是我们今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坚实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较高水平的不均衡。纵观世界,义务教育不均衡是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连美国、英国以及日本、韩国等,也都经历了一个由基本普及到均衡发展、并在均衡发展基础上追求高效率高质量的历程。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和探索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过程,教育均衡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相对的、具体的、发展的,它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必然经历从“不均衡——相对均衡——不均衡——相对均衡”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是世界各国追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这样的共识,在追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征程中,我们的步伐将更为稳健,我们的信心将更为坚定!
  国家战略、群众智慧汇聚合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究竟该怎样破解?答案要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去找寻。
  我们看到,党中央、国务院立足长远,谋划未来,率领全国人民绘制的中国普及和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路线图与全景图在逐渐清晰;
  我们看到,在破解均衡发展难题的探索实践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渐建立,教师队伍配置逐步优化,弱势群体权益逐步保障,教育督导评估逐渐被强化;
  我们看到,全国各地在探索这项事关教育权利公平的崭新课题时,充分体现了各自的实践特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模式。
  从这个角度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过程是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是现代教育体系逐步建立的过程,更是凝聚智慧、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改革创新的过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把义务教育作为体现教育公平首要的、最重要的领域。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在党代会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由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首次明确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随之,教育部和27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在省部级层面强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多个省份和地区行动起来——
  河北省邯郸市本着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好学的目的,走出了一条主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他们将市直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结成“盟校”,5年间共组建113所“盟校”,拉动薄弱学校快速发展,使得2 500年的历史古城拥有了“无择校”的城市名片。
  浙江省杭州市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采取“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等多种形式,组建了100多个教育集团,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初步走出了“上好学”的成功之路。
  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省内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成都市统筹灾后教育重建与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北京、上海、安徽、河南、山西、黑龙江等20多个省(直辖市)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经济并不发达的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统一全县建校标准,统一仪器配备标准,实现了县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均等化……
  教育均衡,教师是根本。令人欣喜的是,尽管实践起来仍有不少困难,教师流动制度的探索始终未曾停歇。2006年,“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启动,到2009年共招聘特岗教师13万人,覆盖500多个县,6 400多所学校;各地积极跟进,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到2010年,全国逾半省(市)建立了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制度……
  尽管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场攸关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建立、推进教育公平的大变革中,各地不仅探索出了许多宝贵经验,而且为破解教育公平难题开出了许多有效“良方”,成为继续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巨大动力。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致力于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更要致力于让公平、正义在阳光下闪耀恒久光辉。这一点,不应动摇,也不能动摇!
  (《来源:《人民日报》 杜飞进 温红彦 袁新文 赵婀娜/文)
  ◇责任编辑 王世赋◇
其他文献
近日,上海市北虹初中校长吴佩芸遇到一件困惑的事:学校在课堂应用“电子书包”的过程中,推出一堂公开课《对称》。授课老师突破常规,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动手实验,课堂氛围十分活跃;但有些听课专家却认为,本来只需15分钟就能教完的知识点,花一堂课学太浪费,而且放任学生各行其是,弄得“课堂不像课堂”。  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吴校长的困惑,提出了一个普遍问题。教学过程严密设计、环环相扣,老师讲解按部就班、无一遗漏
期刊
2012年4月5日,河南焦作一名小女孩坐公交时脚被车门夹住。其母亲闻讯赶到现场,粗暴地扇了女司机一个耳光。小女孩看到后,赶紧向女司机鞠躬表歉意。目前,该女司机被诊断为右耳“耳膜充血”,警方也已介入此事。(4月10日《长江日报》)  说实话,在如今的社会现实下,这位母亲的做法并不新鲜。有的家长因孩子在学校受欺负,甚至还带领一些社会闲杂人员到学校找老师和学生“报仇”。有人说,这是爱子之心,但如此暴力的
期刊
近日,重庆巴蜀中学推出的“奢侈品经济学”选修课正式开讲。课堂上,学生并未见到奢侈品,授课老师先播放了一段“华人在伦敦抢购促销奢侈品”的视频,接着讲了奢侈品为何昂贵,“一个奢侈品牌手提袋,在中国生产加工的成本是90欧元,可贴上某国际品牌的商标,放入国际品牌的柜台,其价格就摇身涨为2 000欧元。”有女同学称,她再也不会盲目追捧某些奢侈品牌了。(3月7日 中国新闻网)  一些网友和家长反对开设“奢侈品
期刊
据《光明日报》4月10日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表的《中国高中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中日韩美高中生比较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高中生课余时间多用于补习功课,日本高中生多是发展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素质,韩国高中生更热衷于参加志愿活动,美国高中生更多去打工。  由于我国现行高考制度对考试成绩的高度重视,以及单一的评价机制和招生录取标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非常之重。因而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在课外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
期刊
近日,杭州某高中爆出“防早恋”校规,要求男女生不得独处。细细一打听,全国各地有类似规定的学校竟不在少数。  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幽默:“同学同泳,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
期刊
近日,湖南省湘潭市的一所中学因晚自习时意外停电,引发学生集体烧书、丢书、撕书。学生表示,这样做是想把心里积了很久的怨恨都发泄出来。湖南省教育厅2010年曾下发节假日补课禁令,但该校每周只有周日上午半天放假,学生说,这半天只能睡觉。记者调查发现,湘潭多家学校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补课现象。  类似“毁书”的事情并不是新闻。每当高考结束,总有一些学生把各种教科书、教辅书等付之一炬或撕得粉碎,以宣泄被沉重课业
期刊
网络造句幽默风趣,朗朗上口,轻盈灵活,易于传播,以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作用于公共领域,有着四两拨千斤的社会功能。  近日,大葱价格开始猛涨,“风头”甚至直接盖过了肉禽和鸡蛋,10元钱仅能买到两根大葱。于是,作为“豆你玩”、“蒜你狠”等流行语的衍生产品,又一个网络流行语“向钱葱”不胫而走。  网络造句是一种重复的、流动的语言修辞艺术,它不是纯粹的幽默和起哄,而是指向一个事件、一种语境、一场见证公共围观
期刊
交十几万就能拿到美国大学的博士文凭!这样一则诱人的招生宣传,使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企业高管落入了一场“美国野鸡大学文凭门”的骗局。  近日,北京市海淀法院将公开审理廖凰淇、李永强等9人涉嫌诈骗的案件。检方指控9名被告人,利用虚构美国国立华盛顿等大学招生、颁发这些大学硕士、博士认证文凭等手段,单独或伙同涉嫌诈骗受害者学费、认证费340余万元。  被害人花19万拿到假美国博士学位  “大中型企业从事中
期刊
“在孩子教育上花的钱越来越多。”这是当前家长们的普遍感觉之一,10年来,一些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论断:  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公布的居民储蓄消费意愿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其年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  2010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也显示,当前“孩子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家庭生活面临的三大困难之首。  2011年2月,为了获
期刊
据媒体报道,当下全球有1 500余所“野鸡大学”,其中仅美国就占了885所,所占比例高达56%。而中国留学生也经常被卷入“野鸡大学”的丑闻中。“野鸡大学”为何在中国有市场,为何钟爱中国留学生,难道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野鸡大学”是指虽然是合法机构,但不被所在国社会、用人企业认可的学校,主要指标是花钱买文凭,而买来的文凭不被用人单位认可。  前段时间,美国迪肯森州立大学被卷入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