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昆明出发一路向西,我们乘坐越野车在大理至保山的高速公路上,沿着抗战时期名震海内外的滇缅公路的遗迹,穿过密林,爬过山岭,向着西南边陲“极边第一城”的云南省腾冲县直奔而去。
当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地处腾冲县西郊来凤山下叠水河畔的“国殇墓园”时,突然想起在中国这个把死看得与生同等重要的国度里,以“国殇”这两个字来命名的墓地,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那么,栖息在这“国殇墓园”里的亡灵们,又是一群怎样的英雄人物呢?
翻开那一页页发黄的档案卷宗,历史的记忆被重新唤醒。当时,云南作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如果日军的铁蹄从南洋进入缅甸、印度,可能会随时切断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进行支援的驼峰航线,并中断史迪威公路。为此,中国政府派出远征军出兵缅甸,同英、美两国盟军一起,与日军在印、缅之间展开激战。不久,日军侵入云南,一路北上,到达腾冲,腾冲顿时成为废墟。中国远征军与英、美两国盟军在腾冲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无数的远征军战士倒在了这里,数以万计的美、英盟军将士和我军一样,也把生命留在了滇缅战场上。眼前的“国殇墓园”里,躺着的正是在收复腾冲的大小40余次战斗中献出生命的9000多名远征军将士。
“国殇墓园”是1945年为纪念腾冲收复战阵亡将士而建立的我国第一座烈士陵园。半个多世纪以来,墓园几度修整,至今仍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虽然墓园地处滇西边远地区,但每年却有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士前来凭吊和缅怀。人们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英烈,他们向长眠于此的将士们表达自己浓浓的爱国之情和深深的崇敬之意。
走进墓园就见正门上方原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的园名题词“国殇墓园”。进门后穿过30米左右两侧耸立着森森翠柏的林荫甬道,正对着的就是大殿“英烈祠”。“英烈祠”殿基有蒋中正题、李根源隶书的“碧血千秋”石刻,字体凝重含悲,催人情涌。殿前和殿内有于右任、孙科、卫立煌、龙云、黄琪翔、霍揆彰、周福臣、阙汉骞等国民党要员题写的多幅匾额和楹联。如陈诚题:“冲锋陷阵慷慨成仁,光复汉物万民欢腾。”何应钦题:“气壮山河成仁取义,光昭日月生荣死哀。”殿正中是孙中山先生像,上悬“天下为公”,下刻“总理遗嘱”,两侧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外侧悬当时的国旗和国民党党旗。殿后即墓地“小团坡”。坡前正中石刻是于右任题“天地正气”,书法大气磅礴,豪情洋溢。两侧安置“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和“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再往前,就登上约30米高的“小团坡”墓地。墓地底面西南窄、东北宽,呈“钟”形,寓意“木铎警世”“警钟长鸣”。坡顶矗立着“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四面刻“民族英雄”“还我河山”及碑文等。最令人难忘的是纪念塔四周密密麻麻的小块墓碑。“小团坡”整个均分为8块扇形墓地,每块自上而下依原作战部队序列和职衔高低整齐地排列着9行上圆下方的墓碑,碑上镌刻着烈士的军衔和姓名,共72行3346块。身临此境,触景生情,令人肃然起敬,怦然心动。当我们怀着万分敬仰的心情正准备步出墓园时,蓦见墙角处还有一矮小的坟头,坟碑上书“倭冢”二字,使人不禁联想到杭州岳王坟前跪着的秦桧夫妇,而“倭冢”的处理方式似乎更寓深意。
云南腾冲是抗战后期我军收复的第一座被日军占领的城市,是沟通中国抗战后方与东南亚尤其是缅甸的重要战略要地。日军占领腾冲,既是为了打通滇缅公路,以便驱军南下,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也是为了切断我大后方与国际间保存的唯一通道,以便阻断国际社会对我国援助物资的补给。为此,日军派重兵驻守,意欲长久占领。为攻打腾冲,国民党军以卫立煌为集团军司令,动用了2个军、6个师的兵力,历时4个月大小40余战,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力克腾冲日寇守军。破城后,又经激烈巷战,肉搏厮杀,硬是将据守城内的3000顽寇全部歼灭。我方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惨重,死伤军民18000余人,收复后的腾冲已成一片废墟。正是这样高昂的代价,换来了腾冲的光复,粉碎了日军挺进东南亚的梦想,保证了国际物资补给线的畅通,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士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中国人民作出最大牺牲的一场战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一场战争。这一胜利是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赴国难,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结果。抗战的胜利使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列强的欺侮,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由于在意识形态和建国主张上的分歧,国共两党对于抗战胜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诠释和宣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各执一词的现象。“只反共,不抗日”,这是解放后长期以来我们对国民党在抗战中表现的基本评价,事实上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赴国难的结果,构成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壮美画卷。没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击,共产党很难抓住战机,深入敌后,有力地牵制日军;同样,没有共产党深入敌后,牵制日军,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将遭遇日军更大的攻击,导致更多的失败。正是国共两党的通力合作,有力地打击了日军,从而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再从国际范围来看,正是国共合作抗战牵制了几百万日军,使得日军无力北上攻击苏联或南下攻击东南亚、西印度洋直至中东和澳洲,从而保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国际贡献,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都曾充分肯定过。
2005年7月7日,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经重新布展后正式对公众开放。笔者在参观时发现,通过改版后的展览内容凸显了“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重大胜利。历史将永远铭记:从九一八事变后的“嫩江桥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到卢沟桥事变后的“淞沪会战”“忻口太原战役”“台儿庄血战”“武汉会战”“长沙战役”“滇西大反攻”等国民党军队进行的著名战役与“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八路军进行的著名战役,以及国统区广大知识分子和干部及敌占区工农大众的抗日活动,铸写的民族胜利史诗。一批国民党抗日将领和众多共产党的抗日将领,如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林彪、叶剑英、聂荣臻、左权、彭雪枫等,以及工农群众中的抗日英雄、爱国华侨中的抗日英雄和来华支援中国抗日的国际友人的照片,一起高悬展版,供人瞻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展示了一代杰出的伟大战略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高屋建瓴,发挥着战略指挥作用。展厅中同时也展示了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他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指出“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说明“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确实也有决心抗战的一面。我立在滇西战役的展版前驻足良久,当看到远征军滇西大反攻、强渡怒江、攻克腾冲等图片时,一股还历史本来面目的欣慰涌上心头。
60多年过去了,“国殇墓园”里早巳恢复了天籁一般的宁静,周围的松柏也已经长得很高,把墓园遮盖得严严实实,连同那墓碑上的字迹,也因为岁月的沧桑而被石苔所覆盖,渐渐地变成了黑色。只有野草和花朵,才会在岁月的脚步声里,陪伴着这些曾经为了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顽强生命,在每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呈现出丛生的绿意和花香。
战争早巳结束,腾冲这座从战争废墟中崛起的崭新城市,正从它厚重的文化和光荣的历史中,越来越清晰地走到时代的前沿。滇西的阳光照着腾冲的土地,这个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山区少数民族小县,正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题图 安息在祖国边陲的远征军将士墓园
责任编辑 刘金旭
当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地处腾冲县西郊来凤山下叠水河畔的“国殇墓园”时,突然想起在中国这个把死看得与生同等重要的国度里,以“国殇”这两个字来命名的墓地,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那么,栖息在这“国殇墓园”里的亡灵们,又是一群怎样的英雄人物呢?
翻开那一页页发黄的档案卷宗,历史的记忆被重新唤醒。当时,云南作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如果日军的铁蹄从南洋进入缅甸、印度,可能会随时切断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进行支援的驼峰航线,并中断史迪威公路。为此,中国政府派出远征军出兵缅甸,同英、美两国盟军一起,与日军在印、缅之间展开激战。不久,日军侵入云南,一路北上,到达腾冲,腾冲顿时成为废墟。中国远征军与英、美两国盟军在腾冲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无数的远征军战士倒在了这里,数以万计的美、英盟军将士和我军一样,也把生命留在了滇缅战场上。眼前的“国殇墓园”里,躺着的正是在收复腾冲的大小40余次战斗中献出生命的9000多名远征军将士。
“国殇墓园”是1945年为纪念腾冲收复战阵亡将士而建立的我国第一座烈士陵园。半个多世纪以来,墓园几度修整,至今仍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虽然墓园地处滇西边远地区,但每年却有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士前来凭吊和缅怀。人们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英烈,他们向长眠于此的将士们表达自己浓浓的爱国之情和深深的崇敬之意。
走进墓园就见正门上方原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的园名题词“国殇墓园”。进门后穿过30米左右两侧耸立着森森翠柏的林荫甬道,正对着的就是大殿“英烈祠”。“英烈祠”殿基有蒋中正题、李根源隶书的“碧血千秋”石刻,字体凝重含悲,催人情涌。殿前和殿内有于右任、孙科、卫立煌、龙云、黄琪翔、霍揆彰、周福臣、阙汉骞等国民党要员题写的多幅匾额和楹联。如陈诚题:“冲锋陷阵慷慨成仁,光复汉物万民欢腾。”何应钦题:“气壮山河成仁取义,光昭日月生荣死哀。”殿正中是孙中山先生像,上悬“天下为公”,下刻“总理遗嘱”,两侧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外侧悬当时的国旗和国民党党旗。殿后即墓地“小团坡”。坡前正中石刻是于右任题“天地正气”,书法大气磅礴,豪情洋溢。两侧安置“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和“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再往前,就登上约30米高的“小团坡”墓地。墓地底面西南窄、东北宽,呈“钟”形,寓意“木铎警世”“警钟长鸣”。坡顶矗立着“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四面刻“民族英雄”“还我河山”及碑文等。最令人难忘的是纪念塔四周密密麻麻的小块墓碑。“小团坡”整个均分为8块扇形墓地,每块自上而下依原作战部队序列和职衔高低整齐地排列着9行上圆下方的墓碑,碑上镌刻着烈士的军衔和姓名,共72行3346块。身临此境,触景生情,令人肃然起敬,怦然心动。当我们怀着万分敬仰的心情正准备步出墓园时,蓦见墙角处还有一矮小的坟头,坟碑上书“倭冢”二字,使人不禁联想到杭州岳王坟前跪着的秦桧夫妇,而“倭冢”的处理方式似乎更寓深意。
云南腾冲是抗战后期我军收复的第一座被日军占领的城市,是沟通中国抗战后方与东南亚尤其是缅甸的重要战略要地。日军占领腾冲,既是为了打通滇缅公路,以便驱军南下,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也是为了切断我大后方与国际间保存的唯一通道,以便阻断国际社会对我国援助物资的补给。为此,日军派重兵驻守,意欲长久占领。为攻打腾冲,国民党军以卫立煌为集团军司令,动用了2个军、6个师的兵力,历时4个月大小40余战,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力克腾冲日寇守军。破城后,又经激烈巷战,肉搏厮杀,硬是将据守城内的3000顽寇全部歼灭。我方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惨重,死伤军民18000余人,收复后的腾冲已成一片废墟。正是这样高昂的代价,换来了腾冲的光复,粉碎了日军挺进东南亚的梦想,保证了国际物资补给线的畅通,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士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中国人民作出最大牺牲的一场战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一场战争。这一胜利是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赴国难,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结果。抗战的胜利使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列强的欺侮,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由于在意识形态和建国主张上的分歧,国共两党对于抗战胜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诠释和宣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各执一词的现象。“只反共,不抗日”,这是解放后长期以来我们对国民党在抗战中表现的基本评价,事实上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赴国难的结果,构成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壮美画卷。没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击,共产党很难抓住战机,深入敌后,有力地牵制日军;同样,没有共产党深入敌后,牵制日军,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将遭遇日军更大的攻击,导致更多的失败。正是国共两党的通力合作,有力地打击了日军,从而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再从国际范围来看,正是国共合作抗战牵制了几百万日军,使得日军无力北上攻击苏联或南下攻击东南亚、西印度洋直至中东和澳洲,从而保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国际贡献,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都曾充分肯定过。
2005年7月7日,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经重新布展后正式对公众开放。笔者在参观时发现,通过改版后的展览内容凸显了“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重大胜利。历史将永远铭记:从九一八事变后的“嫩江桥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到卢沟桥事变后的“淞沪会战”“忻口太原战役”“台儿庄血战”“武汉会战”“长沙战役”“滇西大反攻”等国民党军队进行的著名战役与“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八路军进行的著名战役,以及国统区广大知识分子和干部及敌占区工农大众的抗日活动,铸写的民族胜利史诗。一批国民党抗日将领和众多共产党的抗日将领,如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林彪、叶剑英、聂荣臻、左权、彭雪枫等,以及工农群众中的抗日英雄、爱国华侨中的抗日英雄和来华支援中国抗日的国际友人的照片,一起高悬展版,供人瞻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展示了一代杰出的伟大战略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高屋建瓴,发挥着战略指挥作用。展厅中同时也展示了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他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指出“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说明“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确实也有决心抗战的一面。我立在滇西战役的展版前驻足良久,当看到远征军滇西大反攻、强渡怒江、攻克腾冲等图片时,一股还历史本来面目的欣慰涌上心头。
60多年过去了,“国殇墓园”里早巳恢复了天籁一般的宁静,周围的松柏也已经长得很高,把墓园遮盖得严严实实,连同那墓碑上的字迹,也因为岁月的沧桑而被石苔所覆盖,渐渐地变成了黑色。只有野草和花朵,才会在岁月的脚步声里,陪伴着这些曾经为了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顽强生命,在每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呈现出丛生的绿意和花香。
战争早巳结束,腾冲这座从战争废墟中崛起的崭新城市,正从它厚重的文化和光荣的历史中,越来越清晰地走到时代的前沿。滇西的阳光照着腾冲的土地,这个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山区少数民族小县,正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题图 安息在祖国边陲的远征军将士墓园
责任编辑 刘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