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译林版牛津《英语》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Reading部分为例,探讨了SQ3R,即survey、question、reading、recite和review阅读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SQ3R
1.教学问题的思考
译林版牛津《英语》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Reading部分选自《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是我国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读懂课文,能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提高整体阅读的能力;感受、欣赏名著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然而,在一次同题异构的教研活动中,笔者发现了两个主要问题:有的教师注重对生词的教学,花了很多时间处理生词,看似对学生阅读扫清了障碍,但留给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时间随之减少了,学生推测词意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每读一个部分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测阅读效果,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无法享受阅读乐趣,且不利于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2.解决问题的尝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利用SQ3R阅读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改进本节课的教学。
SQ3R是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宾逊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由Survey浏览、Question问题、Reading阅读、Recite背诵和Review复习这五个单词的首字母构成。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2 . 1 Survey——浏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浏览全文,特别关注标题和小标题、第一段或引言、每一小节的第一句话以及最后一段或结论,获取文章大意。初中课文中大多数有配图,这也是浏览时不可遗漏的部分。通过本环节,学生熟悉文章主题,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由于本文的体裁为小说,没有引言和结论部分,每一小节也没有中心句,笔者便将配图设计成浏览的重点,并提出下列问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回答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学生回答:Gulliver and many small men.
对比图片中的人物,向学生展示:The small men are the same size as Gulliver’s little finger.
接着询问:Can Gulliver move?
学生答:No.
告诉学生:He is tied to the ground.
通过简短的对话,学生已经熟悉了课文的关键信息,虽然文章中还有不少生词,但是学生基本能够推测出词意,不至于成为阅读的绊脚石。阅读难度降低,学生对情节的把握不受影响。同时,文章中存在适量的生词才是真实的阅读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避免了集中教授生词而占据阅读时间,保证了学生自主体验阅读的乐趣。
2 . 2 Question——问题,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
笔者让学生回忆了本学期学过的描述一次经历或一件事情的五个要点,让学生自己提出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把注意力集中到时间、地点和感受等未知的基本要素上。如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能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阅读注意力,增强阅读目的性。
2 . 3 Reading——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阅读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才能保证学生能读懂课文,能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学习阅读策略。笔者将阅读分为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带领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名著上,慢慢品味,深入理解。
(1)初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把握故事情节。笔者出示数张图片,要求学生按事情发展的先后排成正确的顺序,选用给出的句子进行描述,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学生读懂了小说的情节脉络和人物行为后,再去理解句子间的因果关系,完成教材中Part B2的练习,判断出不同事情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大声朗读,体验人物情感
要感知名著文字之美、体验作品人物情感,学生需大声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情绪。以课文第二、第三段为例,其中包括两个以感叹号结尾的句子和两个连续的问句,教师可以抓住这几句进行指导。读“My arms, legs and hair were tied to the ground!”这句时,学生要读出格列佛发现自己被绑时的害怕,并带有一丝疑惑的感觉;“He was the same size as my little finger!”格列佛没有想到小人竟然只有这么点大,要读出强烈的不可思议;紧接着就要读“Where was I? Who was this tiny person?”语速稍稍加快,体现出格列佛强烈的好奇心和焦急之情。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去,调动自己的情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展,准确地把握人物情绪微妙的变化,细细品味名著朴素简练而又生动流畅、引人入胜的文字。通过多次朗读,学生的语感得以培养,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记忆效果。
2 . 4 Recite——背诵,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
背诵除了能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外,还有其他好处。如:为了完成背诵任务,学生会自觉地对课文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长期、大量的背诵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增加语言积累,进而提升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能逐字逐句背出全文,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让学生复述课文,对重点内容进行回忆,用自已的语言表达出来,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统一起来。
2 . 5 Review——复习,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
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需要及时复习,否则容易遗忘。通过复习,学生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保证记忆的持久性,且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为了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布置了课后作业:假设自己是一名发现格列佛的小人,写一篇题为A Huge Man in Lilliput的文章,最后推测事情的后续发展。通过这项练习,学生将阅读时获取的语言知识积极调动起来,灵活运用,彰显名著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体验到自由创作的乐趣,写作不再枯燥乏味。
此外,为了达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的五级阅读水平“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这一要求,促使学生更亲密地接触名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还推荐了可以阅读英文版《格列佛游记》的网站。让学生每天安排约二十分钟阅读,源源不断地吸取文学大师留下来的精神瑰宝,深入全面地体会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提高人文素养,开拓视野。
3.结语
教师采用SQ3R阅读法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这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经过长期的指导,掌握此种阅读法后,可以自己用于名著阅读,从而主动思考,不断积累,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SQ3R
1.教学问题的思考
译林版牛津《英语》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Reading部分选自《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是我国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读懂课文,能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提高整体阅读的能力;感受、欣赏名著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然而,在一次同题异构的教研活动中,笔者发现了两个主要问题:有的教师注重对生词的教学,花了很多时间处理生词,看似对学生阅读扫清了障碍,但留给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时间随之减少了,学生推测词意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每读一个部分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测阅读效果,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无法享受阅读乐趣,且不利于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2.解决问题的尝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利用SQ3R阅读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改进本节课的教学。
SQ3R是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宾逊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由Survey浏览、Question问题、Reading阅读、Recite背诵和Review复习这五个单词的首字母构成。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2 . 1 Survey——浏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浏览全文,特别关注标题和小标题、第一段或引言、每一小节的第一句话以及最后一段或结论,获取文章大意。初中课文中大多数有配图,这也是浏览时不可遗漏的部分。通过本环节,学生熟悉文章主题,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由于本文的体裁为小说,没有引言和结论部分,每一小节也没有中心句,笔者便将配图设计成浏览的重点,并提出下列问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回答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学生回答:Gulliver and many small men.
对比图片中的人物,向学生展示:The small men are the same size as Gulliver’s little finger.
接着询问:Can Gulliver move?
学生答:No.
告诉学生:He is tied to the ground.
通过简短的对话,学生已经熟悉了课文的关键信息,虽然文章中还有不少生词,但是学生基本能够推测出词意,不至于成为阅读的绊脚石。阅读难度降低,学生对情节的把握不受影响。同时,文章中存在适量的生词才是真实的阅读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避免了集中教授生词而占据阅读时间,保证了学生自主体验阅读的乐趣。
2 . 2 Question——问题,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
笔者让学生回忆了本学期学过的描述一次经历或一件事情的五个要点,让学生自己提出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把注意力集中到时间、地点和感受等未知的基本要素上。如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能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阅读注意力,增强阅读目的性。
2 . 3 Reading——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阅读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才能保证学生能读懂课文,能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学习阅读策略。笔者将阅读分为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带领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名著上,慢慢品味,深入理解。
(1)初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把握故事情节。笔者出示数张图片,要求学生按事情发展的先后排成正确的顺序,选用给出的句子进行描述,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学生读懂了小说的情节脉络和人物行为后,再去理解句子间的因果关系,完成教材中Part B2的练习,判断出不同事情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大声朗读,体验人物情感
要感知名著文字之美、体验作品人物情感,学生需大声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情绪。以课文第二、第三段为例,其中包括两个以感叹号结尾的句子和两个连续的问句,教师可以抓住这几句进行指导。读“My arms, legs and hair were tied to the ground!”这句时,学生要读出格列佛发现自己被绑时的害怕,并带有一丝疑惑的感觉;“He was the same size as my little finger!”格列佛没有想到小人竟然只有这么点大,要读出强烈的不可思议;紧接着就要读“Where was I? Who was this tiny person?”语速稍稍加快,体现出格列佛强烈的好奇心和焦急之情。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去,调动自己的情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展,准确地把握人物情绪微妙的变化,细细品味名著朴素简练而又生动流畅、引人入胜的文字。通过多次朗读,学生的语感得以培养,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记忆效果。
2 . 4 Recite——背诵,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
背诵除了能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外,还有其他好处。如:为了完成背诵任务,学生会自觉地对课文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长期、大量的背诵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增加语言积累,进而提升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能逐字逐句背出全文,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让学生复述课文,对重点内容进行回忆,用自已的语言表达出来,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统一起来。
2 . 5 Review——复习,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
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需要及时复习,否则容易遗忘。通过复习,学生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保证记忆的持久性,且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为了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布置了课后作业:假设自己是一名发现格列佛的小人,写一篇题为A Huge Man in Lilliput的文章,最后推测事情的后续发展。通过这项练习,学生将阅读时获取的语言知识积极调动起来,灵活运用,彰显名著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体验到自由创作的乐趣,写作不再枯燥乏味。
此外,为了达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的五级阅读水平“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这一要求,促使学生更亲密地接触名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还推荐了可以阅读英文版《格列佛游记》的网站。让学生每天安排约二十分钟阅读,源源不断地吸取文学大师留下来的精神瑰宝,深入全面地体会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提高人文素养,开拓视野。
3.结语
教师采用SQ3R阅读法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这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经过长期的指导,掌握此种阅读法后,可以自己用于名著阅读,从而主动思考,不断积累,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