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显惠 无畏探寻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g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显惠是一个勇于直面苦难,用文字向现实发起猛烈一击的英雄。然而,他前进的姿态实则并不勇猛,他只是坚忍、执着。这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无畏的人。
  杨显惠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要老得多—深锁的眉、布满沟壑的额头、花白的头发,饱含苦难的一张脸,让他看上去全然不像一个六十来岁的人。太多由于苦难和死亡留下的伤痛占据了他的生活。时至今日,他依然无法放下那些沉重的历史。
  那是一段关于饥饿的历史,也是一个尘封了数十年的秘密。19岁那年,杨显惠高中毕业,去了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他们开荒、炸石头、修渠、犁地、引水灌溉、种庄稼。与此同时,他再次阅读了那片叫做夹边沟的土地,走近了那些踏入农场劳改却再也没能离开这片土地的右派,写下了触目惊心的《夹边沟记事》。后来,他又突破了许多人不敢触摸的“特殊领域”,寻访全国大饥荒时期存活下来的定西百名孤儿,写下了《定西孤儿院纪事》。这两部作品发表后引起强烈震动,人们从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被遮盖的苦难,还有对人性权利和尊严的还原。
  杨显惠说:“我写《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大概都是命中注定的。”正是这种对写作的笃定,他一次次用笔尖向历史的禁区发起猛击。那么多年来,他坚持外出采风,坚持用文字记录真实。他写一部作品,要花掉几年的时间。他认定自己这辈子只能是个现实主义作家,这要求了他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用实打实的探访来还原文字的力量。身体不好,挺住;生活条件不好,扛着。“写哪儿的故事,就得到哪儿采风,就得融入那里的生活,成为里边的一分子。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才不掺假。”
  他老老实实做文章,老老实实讲真话—讲真话,在那个蒙尘的年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无数作家都在奏响歌颂改革的合唱,而杨显惠,却选择了默默的独唱,用一曲悲歌,击溃荒谬的历史,也打动着观者心底最深处的柔软。在杨显惠的身上,总能读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就该是这样。
  (林夏生)
其他文献
大多数圈子就是社交、友情关系而促成的,也有因为权力、金钱、业务关系、工作关系形成的圈子,形形式式,五花八门。如果一批文化人有机缘积聚在一起,这种圈子就会形成非常强有力的创造力团体,二十世纪初期的现代艺术运动、设计运动、建筑运动,多半因为这种圈子而促成。  当然,要文化人有机会聚集,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动不动把文化圈子贴上“小集团”标签的地方是形成不了创造力圈的。巴黎、纽约、米兰、伦敦这些地方是
期刊
一年一相的政权更迭,低迷不振的经济局势,一天天消磨着日本国民的耐心与希望。“修改宪法”、对外强硬因此成了政治家的救命稻草。  安倍晋三第一次担任首相是在2007年,上台仅仅一年,就因在阁僚自杀、“慰安妇”问题上的错误发言以及自民党在参院选举的落败而遁入医院无法继续担任首相。在经历了自民党独大终结、大地震核事故、中日关系危机等乱象后,在去年举行的选举中,这位曾经因为撂担子而留下污名的“贵公子”又杀了
期刊
李永康的人生如磁带的AB面,既有爱精致爱奢华的A面,也有唯实用而择的B面。自己开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餐厅,却无碍他旅行时混迹于当地人中享受路边摊。他的衣橱里,既有经典优雅的Aquascutum格子风衣,也有平靓正的“快时尚”代表ZARA。他眼里的合适,无非是低调高质,奢华实用。  格纹,武装到袜子  几年的海外求学生涯中,走过不少萨维尔街上动辄几百年的高级西服定制店,看过许多橱窗里那些独一无二的
期刊
圣诞节看两出电影,恰相映成趣:陆川的《王的盛宴》讲中国皇朝的形成;新铁金刚的《智破天凶城》(内地译为《007:大破天幕杀机》)讲英帝国的衰落。  《王的盛宴》再拍楚汉争霸历史,刘邦当上第一个平民皇帝。项羽输了,后人讥为软弱愚蠢;刘邦赢了,无论其人品如何猥琐,都不必计较,他的一套“过桥抽板”、“兔死狗烹”,还成为中国帝王术的一套标准。  陆川这出电影,重点不是刘邦如何发迹,也不是翻查项羽的性格缺陷,
期刊
英国电子音乐大师、著名制作人Bian Eno是以喜欢跟人合作出了名的,愈老愈甚。本世纪他入册现今最出名的独立电音公司Warp以来共出过三张唱片,那么,近来刚出的第三张“Lux”,终于是他的纯个人作品。他称之为其“思考时用的音乐”系列的第三张,前两张是1975年的“Discreet Music”和1993的“Neroli”。先不管他这些麻烦的分类法,总之,“Lux”是这位被誉为开创了Ambient
期刊
曾与计划派学者当面论证,猛烈抨击权贵资本主义。吴敬琏的言行,超越了被商业绑架的经济学家在当下民众心目中的暧昧形象,成为国人仰慕的传奇学人。  花发宽额,已逾80岁的吴敬琏依然嘴不留情,再次猛烈批判权贵资本主义。而这种尖锐批评,贯穿于他几十年来的学术生涯。  尤为显著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他运用现代政治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对转轨过程中的腐败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官倒”等腐败现象的实质。其时,权力与资
期刊
他自嘲为『不良老年』,有人形容他邪气,但无一不被他自然流露的大家之气所折服。他为人做事的低调与智慧,已成为后辈难以企及的传奇。  “想不到我现在在出版界做了60年,这60年里我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我今天可以概括的告诉各位,就是做下手。”沈昌文在他80岁寿诞茶话会上,玩笑依旧。他的低眉与幽默,智慧与传奇人生,在前来给他祝寿的各路文化大佬的叙述下,莫不让人叹息。  在作家王蒙眼里,沈昌文是出版工作的人
期刊
如果一对自我中心的男女厮混在一起了,怎么办?他们认识了一年,两年,也许是许多年。他们疲惫了,可是,他们仍然在一起。  如果那个男人非常有钱,他就会把那个与他一样自我中心的女人留在那所老屋里,自己去一个新的屋子,很快地又找回了一个新的女孩子,不管她是不是也很固执,聪明,讨厌,或者自我中心。  现在的男女们并不是很有钱,有钱的男女是永远的神话,他们生活在媒体的灯光下,被微博的目光照亮,他们生活在小说电
期刊
任何一个时代,知识分子都应是社会的中坚与脊梁。社会的变革,也常常由他们发起,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中国的“五四”运动。但诟病知识分子的声音,自近代而来,不绝如缕。杨宪益晚年为自己预写四句挽联:“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中年昏昏,老而无耻(齿)。”其后附有几句说明:“此是近来自书挽联也。近百年过渡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大抵如是,此乃时运使然不足为怪也。故陶潜云:‘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而留居海外的赵复三先
期刊
既要有一个很宏大构局,又必须有局部灿烂和精美,还要经得住多视角多方面挑剔。但是,这些标准,这些挑剔,都是张炜个人的标准。  35岁前,张炜写作很凶猛,几乎每天写,深夜两点半以前没睡过觉。那时候他白天编档案,晚上业余写作。身体好,创作的冲动高。几乎在写作中疯狂。40岁的时候,张炜开始专职写作,一般白天写,没有固定的习惯和时间,非常想写的时候,连续写很久,不想写的时候,好几个月不碰桌子。完全凭借创作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