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显惠是一个勇于直面苦难,用文字向现实发起猛烈一击的英雄。然而,他前进的姿态实则并不勇猛,他只是坚忍、执着。这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无畏的人。
杨显惠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要老得多—深锁的眉、布满沟壑的额头、花白的头发,饱含苦难的一张脸,让他看上去全然不像一个六十来岁的人。太多由于苦难和死亡留下的伤痛占据了他的生活。时至今日,他依然无法放下那些沉重的历史。
那是一段关于饥饿的历史,也是一个尘封了数十年的秘密。19岁那年,杨显惠高中毕业,去了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他们开荒、炸石头、修渠、犁地、引水灌溉、种庄稼。与此同时,他再次阅读了那片叫做夹边沟的土地,走近了那些踏入农场劳改却再也没能离开这片土地的右派,写下了触目惊心的《夹边沟记事》。后来,他又突破了许多人不敢触摸的“特殊领域”,寻访全国大饥荒时期存活下来的定西百名孤儿,写下了《定西孤儿院纪事》。这两部作品发表后引起强烈震动,人们从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被遮盖的苦难,还有对人性权利和尊严的还原。
杨显惠说:“我写《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大概都是命中注定的。”正是这种对写作的笃定,他一次次用笔尖向历史的禁区发起猛击。那么多年来,他坚持外出采风,坚持用文字记录真实。他写一部作品,要花掉几年的时间。他认定自己这辈子只能是个现实主义作家,这要求了他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用实打实的探访来还原文字的力量。身体不好,挺住;生活条件不好,扛着。“写哪儿的故事,就得到哪儿采风,就得融入那里的生活,成为里边的一分子。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才不掺假。”
他老老实实做文章,老老实实讲真话—讲真话,在那个蒙尘的年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无数作家都在奏响歌颂改革的合唱,而杨显惠,却选择了默默的独唱,用一曲悲歌,击溃荒谬的历史,也打动着观者心底最深处的柔软。在杨显惠的身上,总能读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就该是这样。
(林夏生)
杨显惠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要老得多—深锁的眉、布满沟壑的额头、花白的头发,饱含苦难的一张脸,让他看上去全然不像一个六十来岁的人。太多由于苦难和死亡留下的伤痛占据了他的生活。时至今日,他依然无法放下那些沉重的历史。
那是一段关于饥饿的历史,也是一个尘封了数十年的秘密。19岁那年,杨显惠高中毕业,去了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他们开荒、炸石头、修渠、犁地、引水灌溉、种庄稼。与此同时,他再次阅读了那片叫做夹边沟的土地,走近了那些踏入农场劳改却再也没能离开这片土地的右派,写下了触目惊心的《夹边沟记事》。后来,他又突破了许多人不敢触摸的“特殊领域”,寻访全国大饥荒时期存活下来的定西百名孤儿,写下了《定西孤儿院纪事》。这两部作品发表后引起强烈震动,人们从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被遮盖的苦难,还有对人性权利和尊严的还原。
杨显惠说:“我写《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大概都是命中注定的。”正是这种对写作的笃定,他一次次用笔尖向历史的禁区发起猛击。那么多年来,他坚持外出采风,坚持用文字记录真实。他写一部作品,要花掉几年的时间。他认定自己这辈子只能是个现实主义作家,这要求了他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用实打实的探访来还原文字的力量。身体不好,挺住;生活条件不好,扛着。“写哪儿的故事,就得到哪儿采风,就得融入那里的生活,成为里边的一分子。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才不掺假。”
他老老实实做文章,老老实实讲真话—讲真话,在那个蒙尘的年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无数作家都在奏响歌颂改革的合唱,而杨显惠,却选择了默默的独唱,用一曲悲歌,击溃荒谬的历史,也打动着观者心底最深处的柔软。在杨显惠的身上,总能读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就该是这样。
(林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