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看女性主义思想对启蒙教育的启示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er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主张“述而不作”的先秦时代,老子《道德经》的問世大大推动了先秦的教育发展,成为第一本理论体系较为完整的教科书。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尽管长期居于显学地位的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的教育思想起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长期处于隐学地位的道家学派,虽未直接对中国文化造成正面直接的影响,却对中国人的启蒙教育观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道德经 女性主义 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52-02
  霍夫斯泰德在其文化维度理论中,曾用男性度指数(Masculinity Dimension Index)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刚性/柔性倾向。中国属于男性气质突出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差别清楚,且具有强烈的社会竞争意识,崇尚用一决雌雄的方式解决组织中的冲突问题。①以此方式考察,可以发现在诸子百家之中,儒家学派体现的是一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英雄主义情怀,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宿命,因而具有男性的阳刚与责任担当意识。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男性也一直是家庭的权威,从而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产生了“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
  然而女性对儿童启蒙教育的影响却更为直接。首先,从生物学的意义上去考察,女性与其子女的关系才是世界上最为亲近的。因此,可以说母亲是儿童启蒙教育中第一位人生导师,为儿童将来成功地实现“社会化”提供了最原初的指导。其次,自古以来,大多数儿童在幼年时期与母亲待在一起的时间远长于父亲,因此母亲的一言一行更容易在下意识中对儿童产生影响。第三,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中,母系社会的存在时间远大于父系社会存在的时间,人类祖先受母系社会的影响所保留下来的“文化基因”始终潜藏在人类的潜意识行为之中。
  综上,尽管女性在一个家庭之中所掌握的权力和资源总体上少于男性,但她们却在家庭中承担了基础生产者的角色,是家庭坚实的后备军。所以,女性主义伦理思想对儿童启蒙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老子在其所著的《道德经》中体现了丰富的女性主义哲学思想,被誉为是与《第二性》并驾齐驱的中国女性哲学开山之作。因此,探究老子是如何将女性主义的智慧融入现代启蒙教育之中,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现代教育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一、女性的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原始的母系社会开始逐渐向父系社会过渡,并在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确立等一系列变迁之后,最终确立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母系社会的瓦解,意味着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同时,也意味着原始公有制让位于私有制。于是,一个充满男女两性对立的漫长时代开始了。吴怡先生曾经对这个两性对立的时代作过如此评价:“中国男性用很多漂亮的字眼去称颂女性的形体之美,而在暗地里,却把女性之德借去,运用在政治上、战争上、人生上。”②自封建社会以来,在哲学的研究领域中,中国男性总是在有意无意地隐去女性之德,或者将其掠夺走,并转化为可以为己所用的一种男性占主导的思维模式。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去解读,如果将中国的文明史比作一个正在成长的儿童,那么春秋的华夏文明正是处在刚刚脱离恋母情结的幼年阶段而开始意识到父性力量的强大,进而将对父性的恐惧转化为崇拜与敬仰,而这种崇拜是基于对自然奥秘的敬畏与反思。
  与儒家对待女性的排斥与冷漠态度相对应,老庄学派更懂得从传统的东方女性中吸取经验与智慧,并将这些思想融合进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
  二、对家庭启蒙教育的启示
  启蒙教育的特点在于用被启蒙者已知的知识类似知识来说明道理,而不讲述科学证明过程。为了破解“道可道,非常道”的语言难题,老子没有简单地遵从语言逻辑常态,“在言与意之间加入一个中介——‘象’,即事言理,设象达意,建构一种富有象征意味的比喻机制。”③其中的一个独到之处在于它与女性相关的比喻十分丰富。据笔者统计,在《道德经》中,有11处提到“柔”,7处提到“母”,3处提到“牝”,两处提到“雌”,此外还有一些词语诸如“弱”“慈”“水”等。这些与女性相关的词可以归为两类,一类直接体现了女性的性别,如“雌”“牝”“母”;另一类则体现了女性的阴柔特质,即女性之德,如“弱”“慈”“水”“柔”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假若世界总似母亲以甜蜜的眼睛看着儿童的内心,假若儿童在未来生活的道路上一切都像慈祥母亲似的那样善良和甜蜜,那么就会减少悲哀、犯罪和悲剧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提倡情感教育、美德教育,是儿童走向社会的立足之本。
  老子认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可见老子认为“道”是德的基础,德性的根本就在于顺应自然大道。那么道是何以产生的呢?老子在开篇中就指出,“无”是天地的原始,“有”是万物的根源,因而我们应当从万物的原始状态中去观察这难以言说的道。万物的原始状态即是“无”——这种“无”不是彻底的虚无,而是包含着一切生的“无”。接下来,老子这样写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说的则是虽然我不确定道的确切来源,但它应该是天帝的祖先,意味着尽管老子用了很多的篇幅强调道的不可名状性,但它却是一切万物的母性本源。可见,老子眼中的道是包含万物根源的母性思想,是永恒的、跃动的孕育生命法则。
  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天长地久”(第六章)一句中,老子说的更为直接。首先,此处的“神”亦非指鬼神之神,而是指化用神无所不能的本领。谷神之“谷”是与象征阳性的丘陵的“凸”所相对的象征阴性的“凹”,其空虚的性质正符合虚无的道,因而谷神得以成为“道”的别名。其次,《说文》道:“牝,畜母也。”“牝”专指雌性的禽兽,突出的是一切雌性动物所具有的生殖力。因而“玄牝”就是那个玄妙的母体产门,是生殖天地万物的总的场所。全章通过层层深入的意象表明了“道”的母性特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的演进过程:“玄牝之门—天地之根—万物之母—玄德—人之道—天之道。”④   可见,道的起点可以追溯到神秘莫测的“玄牝之门”。而通过万物之母产生的玄德,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一种超越性的回归,因而得以再衍生出人道与天道。所以,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是对母性的回归与呼唤。
  在家庭启蒙教育中,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不同,母亲不会倾向于通过理论与规则的强化来教育孩子,更多时候是以女性的温柔去照顾孩子,以亲密的语言去激励孩子——这样的方式将更容易引起儿童心灵的共鸣。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想传授“道”,就不能过多诉诸于物化的手段,比如给儿童以物质奖励来表扬其行为,或者如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虎妈”“狼爸”式以严格粗暴的方式强化儿童的行为。这样久而久之,儿童的心理需求将逐渐异化,而真正对情感的需求将被掩盖而无法得到满足,从而产生诸多心理与社会问题。要想真正将“道”的本义传达给儿童,就应当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回归自然,通过实际行动与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儿童。
  三、对社会启蒙教育的启示
  尽管苏霍姆林斯基希望世界都如母亲般善良,这样儿童的善良天性就得以充分发挥,但是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这只不过是教育家们美好的愿望。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是不是说我们就应当舍弃阴柔的女性主义思想,而完全按男性主义的法则行事呢?答案是否的。
  因为在老子看来,尽管在力量上,雄强雌弱,已有高下之分,但雌和雄却并非完全对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可见老子认为选择雌的前提是对雄的强大力量有充分的认识,而后偏居于雌的一方,在看似弱的立场上对境况做全局性地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不失常德,才能回到婴儿那充满生命力的状态。为什么要在明明认识到强者的情况下选择弱的一方?因为雌有着雄所不具备的品质。
  首先,“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只知夸耀自己强的一面是轻浮而不自然的,是注定无法长久和失败的。应当如女性一般不骄傲,不居功,自然而然地孕育着万物长生。
  其次,“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自然界中,尽管许多物体如水般柔弱,却能不拘常形,变化无常,贯穿于如岩石般坚硬的物体之上,无所不至,无物不克。因而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强,只要有回旋余地,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其三,“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非常推崇水的品质。水柔和、就下、沉静并且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这些富有女性气质的特征就是对“道”的描述。除此之外,老子认为女性不是作为男性的工具性“他者”的存在,而是精神上完整且独立的个体。
  老子也期望把这些品质运用于社会的构建之中。在《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中,老子提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首先我们应当看到,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中,母系社会的存在时间远大于父系社会存在的时间,因而老子对母系社会的回归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节。然而事实上,老子所崇尚的并非复古式的原始社会,因为并不是没有舟舆、甲兵,只是已无需再用,甚至连文字都不需要,而只需要结绳记事即可。这便是老子眼中的“至治之极”,一种乌托邦式的,以人的道德本能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社会。反观现代社会,如果确能做到老子所提倡的自然之道,那么所谓的能源问题将很大程度上得以有效解决,因为能源问题的实质依然是政治经济问题。
  正如黄仁宇曾对道家思想做出的评论:“道家对世俗的权威无好感,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所以道家有支持泛神主义、抒情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趋向。这些思潮对当日政治之狂澜不能挽救,只能使明达的人退而为隐士。以后道家以一种‘到自然去’的指向,策励艺术家和诗人。他们主张的极有限度的政府,也在不少农民造反的场合里赋予大众性的意识,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⑤道家之所以愿意回到宇宙間的一元组织,是因为传统的二叉思维诸如内和外、主权和混乱等局限了政治概念的定义和表述,从而具有局限性。事实上,即使在今天,基本物质需求问题的重要性也远远大于战争和权力问题,只是前者往往被同样含有偏见的媒体所掩盖。因而老子主张“柔”政,尽管“柔弱胜刚强”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但是他已看到强大的事物往往会遭致失败。
  总之,老子充分肯定了“道”的女性特质。这种特质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体现为一种“圣人为而不争”的超然的心态。如果教育者片面地追求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受教育者自身身心发展特点,忽视对兴趣的培养,那么这种教育观即使暂时体现出强大的优势,却终将会因为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而适得其反。从某种程度而言,国家就是个人的放大,时至今日,无论是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还是习近平提出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思想,都吸收了老子女性主义式的社会观,强调以一种不争强好胜的方式来赢得长久的生命力,而非以功利的心态关注眼前的短暂利益。
  老子提出的女性主义哲学的思想,是建立在对当时社会处处充满剥削与压迫的考察之上的。通过在分析老子《道德经》所蕴含的女性主义哲学,我们可以发现老子始终强调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理国家,都应当顺应自然,学习女性的智慧。从教育观的角度考察,在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失落的现代社会,顺应儿童的天性,培养他们独立而完整的精神世界对其人格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著),李原,孙敏健(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6.
  ②吴怡.中国哲学的生命和方法.[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83.
  ③杨义.老子还原[M].北京:中华书局.2011:76.
  ④程伟礼.《老子》与中国“女性哲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2:104-110.
  ⑤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12.
其他文献
1996年 4月和 5月我们分别在内蒙古吉兰泰气象站和银川机场气象台用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研制的三分量风速仪 ,观测了各类不同天气条件下沙漠地区三维风速脉动量 u、v和 w,根据 Taylor湍流统计理论及 Hay和 Pasquill的假设 ,统计计算了各湍流特征值 ,计算分析了湍流场中水平风向和垂直风向的大气扩散参数 σy和 σz,并结合美制 APS-3 3 10 A型激光空气动力学气溶胶粒子谱仪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深入内部研究的语言转向,一次是开拓外部研究的文化转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文论界引进了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前提,是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是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教师从小学数学教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势必成为现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养老问题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在分析目前养老模式问
Objective To develop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separating and purifying puerarin from the roots of Pueraria lobata.Methods Separation by fast centrifugal partitio
目的 探究肺结核大咯血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18年10月期间接收的56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成研究组(n=28)和常规组(
期刊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它能够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多
期刊
期刊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美国出现的一个新兴的心理學研究领域,对二战后心理学中存在以病理学研究为重点的倾向提出了异议,主张心理学应对我们所具有的正向方面的心理品质进行研究。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科学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并对这一思潮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基本观点 评价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