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应用 意识 能力 培养
过去,我们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数学知识学好了,肯定就会应用了。事实并非如此,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 利用教学内容,感受应用价值
1.利用生活素材,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让学生看到自行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把它们的轮子改成长方形、三角形、椭圆等形状,分别模拟出它们一路颠簸的情形,这时学生个个捧腹大笑,在熟悉而又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了问题:“为什么圆的轮子不会颠簸,而其他形状的轮子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车轮”这一司空见惯的事物,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探求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了问题,不但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这样既向学生渗透了环保知识的教育,又使学生深刻理解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何乐而不为呢。
二、寻找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1.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是这樣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引导学生在竞赛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要创设学生寻找数学问题的机会,最好的办法是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竞赛的内容可以联系教学实际开展一些实地测量、计算实际问题、画画(与平行、垂直、对称、比例等数学知识有关的)竞赛。比如,在教学“垂直和平行”时,我就设计出一道“画画”比赛题:
下面是两条平行线,请你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垂线段,比一比谁画的垂线段最多。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发现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无数条垂线段,再通过测量发现这些垂线段的长度都相等,从而得出结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的竞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抽象概括能力。此类竞赛,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能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寻求解题策略,提高应用能力
1.枚举的策略,培养应用能力
枚举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有很多较复杂的问题,常常是从具体情况一一枚举,从中找出规律和方法再加以解决的。
妈妈买来7个鸡蛋,每天至少吃2个,吃完为止,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
解:需要考虑吃的天数和吃的顺序不同。一天吃完:7; 两天吃完:5+2,2+5,4+3,3+4;三天吃完:3+2+2, 2+3+2,2+2+3。
答:一共有8种不同的吃法。
当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都按一定规律列出来的时候,思路非常清晰。今后在生活中再遇到类似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应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2.列表的策略,提高应用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把一些信息列举出来,寻求解题策略,也可以在让学生在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如“荒地村砂场用3辆汽车往火车站运送砂子,5天运了180吨。照这样计算,用4辆同样的汽车15天可以运送多少吨砂子?”
解: 摘录题中条件,排列成下表
解此题的要点是先求出单位数量。表中由于汽车的辆数、运送的天数和吨数这三个直接相关联的数量排在同一横行,因此便于想到,180÷5得到3辆车1天运多少吨,180÷5÷3就得到一辆车一天运多少吨;接着便可想到求出4辆车1天运多少吨,15天运多少吨。求4辆车15天运送多少吨砂子的方法是:180÷5÷3×4×1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四、知识回归生活,提升应用水平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
例如:在学习了《买文具》后,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做购物游戏:(1)个别学生拿人民币到售货员处(老师扮演)买文具,边演边说买什么多少钱,我付多少钱,正好(或找回)多少钱?(2)每组选出售货员:全班进行购物活动;(3)反馈购物情况(汇报自己买了什么?怎么付钱?其他同学检查其购物活动是否成功),购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高潮,更提高了学生实际购物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再如《小明的一天》结尾设计“小小修理工”和“小小设计师”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调动了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使全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学习,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入高潮。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自豪感溢于言表。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提升了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启发与训练,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教育网 福建教育网
关键词:应用 意识 能力 培养
过去,我们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数学知识学好了,肯定就会应用了。事实并非如此,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 利用教学内容,感受应用价值
1.利用生活素材,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让学生看到自行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把它们的轮子改成长方形、三角形、椭圆等形状,分别模拟出它们一路颠簸的情形,这时学生个个捧腹大笑,在熟悉而又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了问题:“为什么圆的轮子不会颠簸,而其他形状的轮子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车轮”这一司空见惯的事物,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探求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了问题,不但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这样既向学生渗透了环保知识的教育,又使学生深刻理解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何乐而不为呢。
二、寻找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1.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是这樣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引导学生在竞赛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要创设学生寻找数学问题的机会,最好的办法是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竞赛的内容可以联系教学实际开展一些实地测量、计算实际问题、画画(与平行、垂直、对称、比例等数学知识有关的)竞赛。比如,在教学“垂直和平行”时,我就设计出一道“画画”比赛题:
下面是两条平行线,请你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垂线段,比一比谁画的垂线段最多。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发现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无数条垂线段,再通过测量发现这些垂线段的长度都相等,从而得出结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的竞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抽象概括能力。此类竞赛,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能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寻求解题策略,提高应用能力
1.枚举的策略,培养应用能力
枚举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有很多较复杂的问题,常常是从具体情况一一枚举,从中找出规律和方法再加以解决的。
妈妈买来7个鸡蛋,每天至少吃2个,吃完为止,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
解:需要考虑吃的天数和吃的顺序不同。一天吃完:7; 两天吃完:5+2,2+5,4+3,3+4;三天吃完:3+2+2, 2+3+2,2+2+3。
答:一共有8种不同的吃法。
当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都按一定规律列出来的时候,思路非常清晰。今后在生活中再遇到类似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应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2.列表的策略,提高应用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把一些信息列举出来,寻求解题策略,也可以在让学生在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如“荒地村砂场用3辆汽车往火车站运送砂子,5天运了180吨。照这样计算,用4辆同样的汽车15天可以运送多少吨砂子?”
解: 摘录题中条件,排列成下表
解此题的要点是先求出单位数量。表中由于汽车的辆数、运送的天数和吨数这三个直接相关联的数量排在同一横行,因此便于想到,180÷5得到3辆车1天运多少吨,180÷5÷3就得到一辆车一天运多少吨;接着便可想到求出4辆车1天运多少吨,15天运多少吨。求4辆车15天运送多少吨砂子的方法是:180÷5÷3×4×1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四、知识回归生活,提升应用水平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
例如:在学习了《买文具》后,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做购物游戏:(1)个别学生拿人民币到售货员处(老师扮演)买文具,边演边说买什么多少钱,我付多少钱,正好(或找回)多少钱?(2)每组选出售货员:全班进行购物活动;(3)反馈购物情况(汇报自己买了什么?怎么付钱?其他同学检查其购物活动是否成功),购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高潮,更提高了学生实际购物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再如《小明的一天》结尾设计“小小修理工”和“小小设计师”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调动了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使全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学习,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入高潮。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自豪感溢于言表。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提升了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启发与训练,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教育网 福建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