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纪录片虽以纪实影像为主,但采访也是纪录片的重要构成因素。谈到采访,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会想到电视新闻,这也是采访在电视上呈现的最主要形式。虽然纪录片中的人物采访与电视新闻中的人物采访有很多技巧的共通之处,但二者在本质上存在区别。与纪录片相比,新闻往往具有更强的时效性,所以电视新闻中的人物采访主要为了反映事件,需要从被采访者口中不断深入地去挖掘事件真相。而纪录片采访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弄清楚事件真相,更在于记录当下,服务于主题。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只有掌握一定的人物采访技巧,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实际采访过程中去,才能充分发挥人物采访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采访;技巧
绪论
人物采访在纪录片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纪录片以纪实拍摄为主,但有些内容通过解说告诉观众和通过拍摄对象的讲述直接传达给观众二者的信息传递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纪录片离不开对人物的采访,这是因为纪录片的主题往往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表现性。对于纪录片而言,把握好采访的技巧,适当地运用采访,不仅可以使影片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甚至可以让影片更有深度,更好地表现影片主题。
一、采访对象的选择
一部纪录片往往需要对多个人物进行采访。对于新闻专题类的纪录片而言,采访多个人物,可以从多个视角将事件展现得更加全面;对于人物类的纪录片来说,虽然主要表现的人物可能只有一个人,但是通过对其他人的采访也可以从侧面展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于科教类的纪录片来说,采访多个的专家人物,也可以使得影片更加具有权威性,更有信服力。
在采访对象不止一个的情况下,就必将有一个筛选的过程,而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也需要特别的考究。首先,所选择的采访对象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就拿科教类纪录片来说,被采访者所要向观众阐述的或许是某些难理解的专业名词,因此所选择的采访对象一定要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所说的话要有一定的权威性。然而不仅仅只是要选择具有权威性的专家人物,还需要采访对象有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将阐释的内容表达清楚,将复杂的学术理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观众听得明白。其次,所选择的采访对象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还是拿科教类纪录片来说,既要有一方被采访者可以代表所有相关的专家学者,又要有一方被采访者能代表普通人民群众,这样才能全面地展现影片的科教内涵。
二、采访思路的确定
确定采访思路是纪录片的前期策划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采访之前把采访思路理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有逻辑性地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进行提问,一来可以保证影片的连贯性,二来能够使得交流的过程更加自然,从被采访者口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央视著名记者柴静拍摄的关于雾霾现象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全国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抛开影片的主题、结构、社会效益等方面不谈,单从人物采访来看,无论是采访对象的选择、采访思路的设定、采访问题的设计都极具代表性。在这里重点说一说《穹顶之下》的采访思路。
片中的第一个采访,是柴静于2004年对山西孝义田家沟村的王慧卿小朋友的采访,从采访中可以得知,当地的人几乎看不到蓝色的天空,而下一代人就即将要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当中。全片以此作为切入点,既阐述了现象,带出了影片主题,又引起了观众想要深入了解的好奇心。这也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在开头引入采访时应当具备的功能。
既然影片是现象类的纪录片,首先就需要对雾霾现象加以阐释,即雾霾是怎么来的。因此,下一步的采访内容就是对专家学者就污染现象分析所进行的采访。之后,影片又对工厂管理人、环保部门、法律制定部门等进行了一系列采访,这也是整部影片中最为犀利的一部分采访,揭示了污染不治理的根本原因。影片最后一部分的采访内容,是对一位普通母亲的采访,从采访中可以看出母亲对保护孩子的强烈愿望。这一普通的母亲形象也表达出了普罗大众对于环保治理的心声,在结尾部分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达到了此片最初的拍摄目的。《穹顶之下》的采访思路代表了现象类专题片典型的采访思路,由此可以看出,采访思路的确定对整个纪录片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采访问题的设计
要向被采访者提出哪些问题,也应当在前期策划过程中有所设计,这也是使得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纪录片栏目《手艺》为例,在设计采访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内容。
1.切合主题
纪录片的整个制作过程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一旦有哪一部分脱离了主题,都会影响到影片内涵的体现,所设计的问题也应当与影片主题密切相关。CCTV10推出的系列纪录片《手艺》,虽然整个系列影片的拍摄都围绕着进行工艺品创造的手艺人,但影片主题并不是为了表现“人”,而是为了通过“工艺品”,来表现一种文化。因此在设计采访手艺人的问题时,就应当以工艺品的创造、改良及传承等作为提问中心,而不能以手艺人的个人性格特征为中心,否则采访将会偏离了影片的主题。
2.符合人物身份
系列纪录片《手艺》中所涉及到的采访人物,除了对手艺人本人的采访之外,还涉及到了手艺人的家人、业界好友及相关专家学者等等。而手艺人是影片的主要采访对象,因此设计采访他的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也要具体、全面一些,要使观众能够从采访中认识他所创造的工艺品。而对于其他人的采访,不能够喧宾夺主,也要就手艺人或工艺品本身进行问题的设计,从他们的回答中,侧面反映手艺人的精神,这些手艺对于文化传承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传达出其他方面的看法。
3.体现影片深度
纪录片《手艺》表面上是在展示一种奇特的传统工艺品,而其更深层的意义是对传统手艺的改良创新,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这就要求所涉及的采访问题不仅仅是让观众了解手艺人的创造过程,更要引导采访对象阐述如何继承、怎样发展,这样才能体现出影片的深度。
要想被采访者答得有深度,首先得需要编导人员问得有深度。编导只有在采访之前做足功课,才能问出有深度的问题。如果编导对相关的领域了解的不够,就只能问出一些专业的皮毛,没有办法更深入地进行提问,也就显得影片缺乏内涵。
四、灵活变动预设问题
前期策划中所设计的问题只是一个大致的谈话思路,而具体的问题还需要编导在采访过程中随机应变。采访对象也往往在采访过程中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回答,这就需要灵活变动预设问题,顺着被采访者的思路进行提问,以获得更多信息。
如果遇到被采访者不愿回答某一个问题的情况,编导人员要是反复追问,则会引起被采访者的不满,甚至不再接受采訪。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灵活变动预设问题,用一种被采访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提问,或者直接放弃此类问题,以获得其他更有价值的信息,避免因小失大。
结论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要想拍好人物采访,就必须在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剪辑中都要掌握好采访的技巧。没有技巧的采访,在纪录片中是生硬的、没有活力的,甚至会偏离了影片主题,更体现不出影片应有的深度。虽然文中已经列出了若干人物采访技巧,但具体运用到纪录片的拍摄中,还应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拍摄情况,确定合适的采访方式。
参考文献:
[1]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7-44.
[2]朱瑛,任玲.心与心的交流——人物专题片采访漫谈[J].视听纵横,2009(1).
[3]李跃.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预采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4).
[4]赵军.人物纪录片预采访技巧[J].视听界,1999(5).
【摘要】:纪录片虽以纪实影像为主,但采访也是纪录片的重要构成因素。谈到采访,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会想到电视新闻,这也是采访在电视上呈现的最主要形式。虽然纪录片中的人物采访与电视新闻中的人物采访有很多技巧的共通之处,但二者在本质上存在区别。与纪录片相比,新闻往往具有更强的时效性,所以电视新闻中的人物采访主要为了反映事件,需要从被采访者口中不断深入地去挖掘事件真相。而纪录片采访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弄清楚事件真相,更在于记录当下,服务于主题。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只有掌握一定的人物采访技巧,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实际采访过程中去,才能充分发挥人物采访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采访;技巧
绪论
人物采访在纪录片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纪录片以纪实拍摄为主,但有些内容通过解说告诉观众和通过拍摄对象的讲述直接传达给观众二者的信息传递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纪录片离不开对人物的采访,这是因为纪录片的主题往往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表现性。对于纪录片而言,把握好采访的技巧,适当地运用采访,不仅可以使影片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甚至可以让影片更有深度,更好地表现影片主题。
一、采访对象的选择
一部纪录片往往需要对多个人物进行采访。对于新闻专题类的纪录片而言,采访多个人物,可以从多个视角将事件展现得更加全面;对于人物类的纪录片来说,虽然主要表现的人物可能只有一个人,但是通过对其他人的采访也可以从侧面展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于科教类的纪录片来说,采访多个的专家人物,也可以使得影片更加具有权威性,更有信服力。
在采访对象不止一个的情况下,就必将有一个筛选的过程,而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也需要特别的考究。首先,所选择的采访对象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就拿科教类纪录片来说,被采访者所要向观众阐述的或许是某些难理解的专业名词,因此所选择的采访对象一定要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所说的话要有一定的权威性。然而不仅仅只是要选择具有权威性的专家人物,还需要采访对象有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将阐释的内容表达清楚,将复杂的学术理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观众听得明白。其次,所选择的采访对象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还是拿科教类纪录片来说,既要有一方被采访者可以代表所有相关的专家学者,又要有一方被采访者能代表普通人民群众,这样才能全面地展现影片的科教内涵。
二、采访思路的确定
确定采访思路是纪录片的前期策划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采访之前把采访思路理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有逻辑性地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进行提问,一来可以保证影片的连贯性,二来能够使得交流的过程更加自然,从被采访者口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央视著名记者柴静拍摄的关于雾霾现象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全国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抛开影片的主题、结构、社会效益等方面不谈,单从人物采访来看,无论是采访对象的选择、采访思路的设定、采访问题的设计都极具代表性。在这里重点说一说《穹顶之下》的采访思路。
片中的第一个采访,是柴静于2004年对山西孝义田家沟村的王慧卿小朋友的采访,从采访中可以得知,当地的人几乎看不到蓝色的天空,而下一代人就即将要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当中。全片以此作为切入点,既阐述了现象,带出了影片主题,又引起了观众想要深入了解的好奇心。这也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在开头引入采访时应当具备的功能。
既然影片是现象类的纪录片,首先就需要对雾霾现象加以阐释,即雾霾是怎么来的。因此,下一步的采访内容就是对专家学者就污染现象分析所进行的采访。之后,影片又对工厂管理人、环保部门、法律制定部门等进行了一系列采访,这也是整部影片中最为犀利的一部分采访,揭示了污染不治理的根本原因。影片最后一部分的采访内容,是对一位普通母亲的采访,从采访中可以看出母亲对保护孩子的强烈愿望。这一普通的母亲形象也表达出了普罗大众对于环保治理的心声,在结尾部分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达到了此片最初的拍摄目的。《穹顶之下》的采访思路代表了现象类专题片典型的采访思路,由此可以看出,采访思路的确定对整个纪录片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采访问题的设计
要向被采访者提出哪些问题,也应当在前期策划过程中有所设计,这也是使得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纪录片栏目《手艺》为例,在设计采访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内容。
1.切合主题
纪录片的整个制作过程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一旦有哪一部分脱离了主题,都会影响到影片内涵的体现,所设计的问题也应当与影片主题密切相关。CCTV10推出的系列纪录片《手艺》,虽然整个系列影片的拍摄都围绕着进行工艺品创造的手艺人,但影片主题并不是为了表现“人”,而是为了通过“工艺品”,来表现一种文化。因此在设计采访手艺人的问题时,就应当以工艺品的创造、改良及传承等作为提问中心,而不能以手艺人的个人性格特征为中心,否则采访将会偏离了影片的主题。
2.符合人物身份
系列纪录片《手艺》中所涉及到的采访人物,除了对手艺人本人的采访之外,还涉及到了手艺人的家人、业界好友及相关专家学者等等。而手艺人是影片的主要采访对象,因此设计采访他的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也要具体、全面一些,要使观众能够从采访中认识他所创造的工艺品。而对于其他人的采访,不能够喧宾夺主,也要就手艺人或工艺品本身进行问题的设计,从他们的回答中,侧面反映手艺人的精神,这些手艺对于文化传承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传达出其他方面的看法。
3.体现影片深度
纪录片《手艺》表面上是在展示一种奇特的传统工艺品,而其更深层的意义是对传统手艺的改良创新,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这就要求所涉及的采访问题不仅仅是让观众了解手艺人的创造过程,更要引导采访对象阐述如何继承、怎样发展,这样才能体现出影片的深度。
要想被采访者答得有深度,首先得需要编导人员问得有深度。编导只有在采访之前做足功课,才能问出有深度的问题。如果编导对相关的领域了解的不够,就只能问出一些专业的皮毛,没有办法更深入地进行提问,也就显得影片缺乏内涵。
四、灵活变动预设问题
前期策划中所设计的问题只是一个大致的谈话思路,而具体的问题还需要编导在采访过程中随机应变。采访对象也往往在采访过程中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回答,这就需要灵活变动预设问题,顺着被采访者的思路进行提问,以获得更多信息。
如果遇到被采访者不愿回答某一个问题的情况,编导人员要是反复追问,则会引起被采访者的不满,甚至不再接受采訪。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灵活变动预设问题,用一种被采访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提问,或者直接放弃此类问题,以获得其他更有价值的信息,避免因小失大。
结论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要想拍好人物采访,就必须在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剪辑中都要掌握好采访的技巧。没有技巧的采访,在纪录片中是生硬的、没有活力的,甚至会偏离了影片主题,更体现不出影片应有的深度。虽然文中已经列出了若干人物采访技巧,但具体运用到纪录片的拍摄中,还应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拍摄情况,确定合适的采访方式。
参考文献:
[1]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7-44.
[2]朱瑛,任玲.心与心的交流——人物专题片采访漫谈[J].视听纵横,2009(1).
[3]李跃.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预采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4).
[4]赵军.人物纪录片预采访技巧[J].视听界,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