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摘要】:因为政治领域的特殊性,政治传播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议题。政治传播中透漏的态度与具体回应相比是更具有价值的信息;国家宏观的既定方针政策是政治传播的底线和原则;谨慎地查证客观事实之后有理据地发言,是保证传播内容正确的基石。在对外传播时,发言人要擅长运用传播技巧。
【关键词】:政治;传播;李克强
信息传播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每一个领域在体现传播学原理的同时也暗含自身的独特规律。在政治领域,传播因政治特有的敏感审慎、影响重大也成为当今学者的一个新兴议题。本文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和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分析在政治传播领域的传播技巧和传播规律。
一、政治传播的定义和特殊性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的美国,在21世纪在国内才逐渐扩散,总体来说传播学仍是一个根基尚浅的新兴学科。政治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下属,目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结合各方面学者的著述,政治传播尚未形成一个公允的定义。笔者尝试参照赖利夫妇提出的传播系统模式归纳政治传播的内涵。赖利夫妇认为,传播者和接收者分别从属于一定的基本群体,这些基本群体在更大的社会结构之中,信息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流动,这一切的活动存在在社会总系统之中。笔者认为,含有以下几种元素可以归纳为政治传播。首先,传播者或接收者的任意一方从属于的基本群体是政治群体;其次,传播内容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综上所述,政治传播是政治信息在政治相关群体之间的流动。
政治传播因其传播群体和传播内容的特殊性,在传播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其他领域尚未凸显的问题。最关键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政治信息的敏感性。政治信息大到国家战略,小到百姓民生,都因为与切实利益相关显得格外敏感。
李克强总理每年两会的答记者问是十分精彩的政治传播案例。笔者现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和第四次会议上发言为例,探究政治传播的传播规律。
二、态度具有更高的信息价值
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的一个贯穿始终的特点是把感情沟通摆在首要的位置上。
这一点在对台湾的沟通上体现得十分突出。2015年2016年台湾媒体的提问都聚焦在大陆对台的经济政策上,关注点在大陆对台的经济政策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上。李克强总理的回应里有一个关键词“定心丸”,表示对台政策一定会继续下去。在“定心丸”以外,有一个表达更为瞩目。“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们是同胞啊。”在2015年的回应上,第一句就是“两岸是一家人,是骨肉同胞”。这两句话仅仅对于台湾记者的问题来讲,似乎与经济政策无关,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信息。但是结合所在情境,李克强总理的这两句话才是重中之重。这是具体回答以外的感情沟通,是政府对台湾的态度表达。
政治传播中的信息很大一部分是政治政策。政治政策是政治核心群体根据综合的历史政治、意识形态等问题经过缜密的思考制定的,体现了该政治主体的价值倾向和政治选择。所以说,政治传播中的政策归根结底是经过政治主体各种意识形态把关后具体条文法规。信息本身是由政治主体的意识形态和政治选择决定的,所以对于政治传播来说,具体政治条文规章之外传达出来的态度和感情是更加重要的政治信息。这一部分内容在整体的政治传播中,可能所占的比例很小,传达方式也都比较微妙,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它在政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三、政治传播的原则性
李总理的回答中经常出现各种类型的原则。
在2016年答记者会上,李总理在回复美国记者关于中美关系的问题时表示“如何使中美关系健康向前发展,我想还是要遵循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
西班牙记者提问“您是否认为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已经给中国造成问题?您觉得在亚太地区还存在其他不稳定因素吗?”李总理在就睦邻友好的方面答复以后说“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毫不含糊”。一方面,总理首先表示坚持睦邻友好回应了问题,之后的回答表示:即使我们坚持和平发展,但是如果有人要侵犯我们的国家,侵占我们的领土,我们也坚决不会退让。既表达了发展的态度,又体现了坚定的祖国统一不可侵犯的原则。
我国的政治已经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外交政策,比如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等。对待特定的事项也形成了稳固的基本思想,比如对台的“九二共识”。这些都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的历史问题和政治情况在世界大格局的新形势下经过深思熟虑拟定的政策方针。是国家领导人做出的睿智的政治选择,也是笔者第一部分提及的政治态度与情感的高度浓缩。
因此,在政治传播中,这些既成的政治原则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在世界大格局没有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政治原则决定着相关政治信息的走向。
四、政治传播的理据性
《中国日报》记者就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话题向李总理提问,并提及中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上搭便车的问题。
李总理首先声明,听见这种说法“总有被忽悠的感觉”,并且澄清“按照国际权威统计,中国也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外,李总理还讲述了他在我国西部的见闻,通过形象具体的事实证明中国很多地方还是十分贫穷的,有力地反驳了中国是第一大经济体的言论。
政治信息的传播是十分微妙的,关键性的词语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很大的影响。“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样的定位一旦形成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政治信息的传播就需要十二分地审慎。根据客观、权威的信息统计来源,有理有利地反驳错误的标签是十分必要的。
五、政治传播的技巧性
政治传播因其独特的公开性、公众性和重大性,导致传受双方对信息内容格外敏感,这促进了发言人对发言技巧的把握。
1.适度推测,合理说明
发言人在公众场合的发言如果出现错误,将会引起很大的尴尬,也会影响政府的权威。2015年一个西方面孔的记者向李克强总理提问,问题是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李克强总理在回答时,有这样一句话:“我看你的面孔是一个西方人,你的中文说得这么流利,不知道有没有在中国买房?当然,我们是欢迎的”。李总理并没有直接说你是一个西方人,因为这位记者中文很流利,也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融合了很多东方的元素。李总理在推测记者西方人身份时,加了一句“我看你的面孔”,交代了推测的客观缘由,说记者“你的面孔是西方人”可谓滴水不漏。
2.抓住本质,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的关键在于传受双方编码解码的对应无误,这就要求双方具有共同的意义空间。在政治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件很多,但是一定要做到对大的事件心中有数,这样在进行政治传播时双方才能做到心领神会。
2015年赫芬顿邮报的记者问总理对中石化中石油妨碍环保政策的看法。其实这个问题针对的现象就是最近几年北京严重的雾霾问题。如果回答中只谈环保政策,不明确表明对雾霾的治理,相当于隔靴搔痒,并没有体会到记者问题的核心。
李总理回答时第一句就说“我理解你的问题,问的是大家关心的雾霾这个焦点问题”。总理一开始就将问题点破,针对问题的核心,回答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的态度和行动,给了记者满意的答复。
政治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在应对国内外发生的变化,包括重大事件、关系变化、经济政治发展、改革、合作等等。总体来讲,在政治传播领域,传播者的态度和言外之音往往具有更高的价值。国家宏观的既定方针政策是政治传播的底线和原则。尊重和谨慎地查证客观事实之后有理据地发言,是保证传播内容正确的准则。具体来讲,政治传播也有一些技巧可循,但是政治状况错综复杂,目前仍没有形成一定之规。
【摘要】:因为政治领域的特殊性,政治传播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议题。政治传播中透漏的态度与具体回应相比是更具有价值的信息;国家宏观的既定方针政策是政治传播的底线和原则;谨慎地查证客观事实之后有理据地发言,是保证传播内容正确的基石。在对外传播时,发言人要擅长运用传播技巧。
【关键词】:政治;传播;李克强
信息传播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每一个领域在体现传播学原理的同时也暗含自身的独特规律。在政治领域,传播因政治特有的敏感审慎、影响重大也成为当今学者的一个新兴议题。本文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和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分析在政治传播领域的传播技巧和传播规律。
一、政治传播的定义和特殊性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的美国,在21世纪在国内才逐渐扩散,总体来说传播学仍是一个根基尚浅的新兴学科。政治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下属,目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结合各方面学者的著述,政治传播尚未形成一个公允的定义。笔者尝试参照赖利夫妇提出的传播系统模式归纳政治传播的内涵。赖利夫妇认为,传播者和接收者分别从属于一定的基本群体,这些基本群体在更大的社会结构之中,信息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流动,这一切的活动存在在社会总系统之中。笔者认为,含有以下几种元素可以归纳为政治传播。首先,传播者或接收者的任意一方从属于的基本群体是政治群体;其次,传播内容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综上所述,政治传播是政治信息在政治相关群体之间的流动。
政治传播因其传播群体和传播内容的特殊性,在传播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其他领域尚未凸显的问题。最关键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政治信息的敏感性。政治信息大到国家战略,小到百姓民生,都因为与切实利益相关显得格外敏感。
李克强总理每年两会的答记者问是十分精彩的政治传播案例。笔者现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和第四次会议上发言为例,探究政治传播的传播规律。
二、态度具有更高的信息价值
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的一个贯穿始终的特点是把感情沟通摆在首要的位置上。
这一点在对台湾的沟通上体现得十分突出。2015年2016年台湾媒体的提问都聚焦在大陆对台的经济政策上,关注点在大陆对台的经济政策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上。李克强总理的回应里有一个关键词“定心丸”,表示对台政策一定会继续下去。在“定心丸”以外,有一个表达更为瞩目。“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们是同胞啊。”在2015年的回应上,第一句就是“两岸是一家人,是骨肉同胞”。这两句话仅仅对于台湾记者的问题来讲,似乎与经济政策无关,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信息。但是结合所在情境,李克强总理的这两句话才是重中之重。这是具体回答以外的感情沟通,是政府对台湾的态度表达。
政治传播中的信息很大一部分是政治政策。政治政策是政治核心群体根据综合的历史政治、意识形态等问题经过缜密的思考制定的,体现了该政治主体的价值倾向和政治选择。所以说,政治传播中的政策归根结底是经过政治主体各种意识形态把关后具体条文法规。信息本身是由政治主体的意识形态和政治选择决定的,所以对于政治传播来说,具体政治条文规章之外传达出来的态度和感情是更加重要的政治信息。这一部分内容在整体的政治传播中,可能所占的比例很小,传达方式也都比较微妙,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它在政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三、政治传播的原则性
李总理的回答中经常出现各种类型的原则。
在2016年答记者会上,李总理在回复美国记者关于中美关系的问题时表示“如何使中美关系健康向前发展,我想还是要遵循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
西班牙记者提问“您是否认为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已经给中国造成问题?您觉得在亚太地区还存在其他不稳定因素吗?”李总理在就睦邻友好的方面答复以后说“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毫不含糊”。一方面,总理首先表示坚持睦邻友好回应了问题,之后的回答表示:即使我们坚持和平发展,但是如果有人要侵犯我们的国家,侵占我们的领土,我们也坚决不会退让。既表达了发展的态度,又体现了坚定的祖国统一不可侵犯的原则。
我国的政治已经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外交政策,比如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等。对待特定的事项也形成了稳固的基本思想,比如对台的“九二共识”。这些都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的历史问题和政治情况在世界大格局的新形势下经过深思熟虑拟定的政策方针。是国家领导人做出的睿智的政治选择,也是笔者第一部分提及的政治态度与情感的高度浓缩。
因此,在政治传播中,这些既成的政治原则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在世界大格局没有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政治原则决定着相关政治信息的走向。
四、政治传播的理据性
《中国日报》记者就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话题向李总理提问,并提及中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上搭便车的问题。
李总理首先声明,听见这种说法“总有被忽悠的感觉”,并且澄清“按照国际权威统计,中国也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外,李总理还讲述了他在我国西部的见闻,通过形象具体的事实证明中国很多地方还是十分贫穷的,有力地反驳了中国是第一大经济体的言论。
政治信息的传播是十分微妙的,关键性的词语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很大的影响。“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样的定位一旦形成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政治信息的传播就需要十二分地审慎。根据客观、权威的信息统计来源,有理有利地反驳错误的标签是十分必要的。
五、政治传播的技巧性
政治传播因其独特的公开性、公众性和重大性,导致传受双方对信息内容格外敏感,这促进了发言人对发言技巧的把握。
1.适度推测,合理说明
发言人在公众场合的发言如果出现错误,将会引起很大的尴尬,也会影响政府的权威。2015年一个西方面孔的记者向李克强总理提问,问题是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李克强总理在回答时,有这样一句话:“我看你的面孔是一个西方人,你的中文说得这么流利,不知道有没有在中国买房?当然,我们是欢迎的”。李总理并没有直接说你是一个西方人,因为这位记者中文很流利,也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融合了很多东方的元素。李总理在推测记者西方人身份时,加了一句“我看你的面孔”,交代了推测的客观缘由,说记者“你的面孔是西方人”可谓滴水不漏。
2.抓住本质,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的关键在于传受双方编码解码的对应无误,这就要求双方具有共同的意义空间。在政治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件很多,但是一定要做到对大的事件心中有数,这样在进行政治传播时双方才能做到心领神会。
2015年赫芬顿邮报的记者问总理对中石化中石油妨碍环保政策的看法。其实这个问题针对的现象就是最近几年北京严重的雾霾问题。如果回答中只谈环保政策,不明确表明对雾霾的治理,相当于隔靴搔痒,并没有体会到记者问题的核心。
李总理回答时第一句就说“我理解你的问题,问的是大家关心的雾霾这个焦点问题”。总理一开始就将问题点破,针对问题的核心,回答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的态度和行动,给了记者满意的答复。
政治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在应对国内外发生的变化,包括重大事件、关系变化、经济政治发展、改革、合作等等。总体来讲,在政治传播领域,传播者的态度和言外之音往往具有更高的价值。国家宏观的既定方针政策是政治传播的底线和原则。尊重和谨慎地查证客观事实之后有理据地发言,是保证传播内容正确的准则。具体来讲,政治传播也有一些技巧可循,但是政治状况错综复杂,目前仍没有形成一定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