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性;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们一起观察、思考、讨论、感受,从富于情趣性、生活性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怎么样的问题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发展的好情境呢?
一、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智慧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要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复》时,特级教师徐长青是这样引入的: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突然听到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过了一会,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理发师心里特别高兴,不仅刚才来了一对父子,现在又来了一对父子,一共进来了4个人。可当理发师回头一看时,他很纳闷:明明来了4个人,怎么就只有3个人呢?学生一听,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问题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创设故事性的问题情境,享受数学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数学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知识,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既有意义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如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置了童话故事引人学习内容: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7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70个桃子你们20只猴子来分,每只分3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7÷2=3……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学生在一种充满故事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结合教学内容编造一个充满趣味的“猴妈妈分饼”的故事(多媒体呈现):一天,猴妈妈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她先把一塊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大猴子一份,二猴子看见了,嚷着说:“1份太少了,我要2份”。于是,猴妈妈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了8份,给了二猴子2份。三猴子一看,急着说:“我最小,我要3份”。猴妈妈听了,便把第3块饼平均分成了12份,给了三猴子3份。当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教师设问:“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猴妈妈这样分公平吗?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满足猴子们的要求的呢?”如果四猴子要4块,猴妈妈该怎样分?由此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操作、观察、思考、交流、验证、探索,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精神愉悦,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了数学学习的长效性。
三、创设生活性的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尊重儿童生活,发掘“童心”、“童趣”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设接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练习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哗哗地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了。教师便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羊最多能走多远?2.羊走一圈有多远?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羊能走多远就是求圆的半径;羊走一圈有多远就是求圆的周长;羊能吃到草的面积实际上就是圆的面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延伸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钱富强.《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线教育,2012年第12期
[3]程爱平.《新课标下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3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性;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们一起观察、思考、讨论、感受,从富于情趣性、生活性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怎么样的问题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发展的好情境呢?
一、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智慧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要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复》时,特级教师徐长青是这样引入的: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突然听到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过了一会,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理发师心里特别高兴,不仅刚才来了一对父子,现在又来了一对父子,一共进来了4个人。可当理发师回头一看时,他很纳闷:明明来了4个人,怎么就只有3个人呢?学生一听,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问题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创设故事性的问题情境,享受数学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数学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知识,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既有意义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如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置了童话故事引人学习内容: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7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70个桃子你们20只猴子来分,每只分3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7÷2=3……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学生在一种充满故事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结合教学内容编造一个充满趣味的“猴妈妈分饼”的故事(多媒体呈现):一天,猴妈妈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她先把一塊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大猴子一份,二猴子看见了,嚷着说:“1份太少了,我要2份”。于是,猴妈妈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了8份,给了二猴子2份。三猴子一看,急着说:“我最小,我要3份”。猴妈妈听了,便把第3块饼平均分成了12份,给了三猴子3份。当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教师设问:“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猴妈妈这样分公平吗?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满足猴子们的要求的呢?”如果四猴子要4块,猴妈妈该怎样分?由此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操作、观察、思考、交流、验证、探索,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精神愉悦,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了数学学习的长效性。
三、创设生活性的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尊重儿童生活,发掘“童心”、“童趣”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设接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练习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哗哗地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了。教师便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羊最多能走多远?2.羊走一圈有多远?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羊能走多远就是求圆的半径;羊走一圈有多远就是求圆的周长;羊能吃到草的面积实际上就是圆的面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延伸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钱富强.《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线教育,2012年第12期
[3]程爱平.《新课标下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