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争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他7岁时不幸失去双臂。在母亲的鼓励下,王争学会用脚和嘴写字,坚强地继续学业。在后来的岁月里,又是辞职打工陪读的母亲,给了王争无穷的动力。25岁时,王争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被保送到英国诺丁汉大学留学深造。
母亲的鼓励,
失去双臂男孩每次考试都全班第一
现年46岁的唐惠珍家住浙江宁波北仑,她是当地一家机械厂的工人,丈夫王相朝是个建筑安装工。他们的儿子王争出生于1984年,从小活泼机灵。
1991年4月30日,王争下午放学后,来到母亲的厂里玩,发现变电房的大门敞开着,便好奇地钻了进去。在玩耍中,王争的双手触摸到了高压电线,一股强大的电流顷刻把他击倒在地……
经抢救,王争与死神擦肩而过。在上海瑞金医院,他被截掉了双臂。出院回家后,王争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不理睬任何人。年幼的他无法接受失去双臂的现实,更无法想象以后如何生活。
儿子失去双臂令唐惠珍伤心欲绝,让她稍感宽慰的是,儿子的心脏与大脑没有留下后遗症。可由于失去双臂无法平衡身体,王争走路总是歪歪斜斜,而且不停地摔跤。唐惠珍强忍泪水说:“儿子,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将来一定会长出一对翅膀,变成一个天使的!”但走路老是摔倒让王争痛苦万分,他嚎啕大哭:“妈妈,我怎么老是站不起来?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天使啊!”儿子的话撕扯着唐惠珍的心,她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儿子。
唐惠珍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时疼得大汗淋漓。一天早上,腰疼难忍的她给自己买药回来,发现儿子倒在地上,身上湿淋淋的,脸盆、毛巾、漱口杯掉了一地。原来,王争醒来后想自己洗脸,可残留的手臂不听使唤。唐惠珍一阵心酸,连忙去扶儿子,一不小心自己也滑倒在地。她忍受着腰部揪心的疼痛爬起来扶儿子,语重心长地对王争说:“孩子,你的手臂再不会长出来了,可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门槛。妈妈希望你把自己看成正常人,你还有脚、有嘴啊!我们一起加油,好吗?”望着满脸是汗的母亲,王争含泪点了点头。
唐惠珍决定用行动感染儿子,她从一个中医那里学会了家庭牵引的方法。10多公斤重的大青砖挂在她背上,每做一次引体向上都让她痛得直冒汗。她还自编了一套健身操,医生认为很有实用价值。“妈妈真了不起,我要做得比妈妈更好!”王争在心里给自己打气。
为了增强腿部力量,王争每天都强迫自己做200次压腿。一次,他患感冒没有完成指标,第二天就主动练习了400次。为了学会用脚做事,必须练习脚趾的灵活性,他让母亲将一双筷子插在他的脚趾间,掉下来再夹起。为了充分发挥嘴的作用,他总是咬着一支钢笔……
在母亲的鼓励和影响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磨砺,王争不仅可以自由奔跑,还学会了用脚洗脸、刷牙、吃饭、穿衣,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王争受伤3个月后,唐惠珍把他送回原来的班级就读,她对王争说:“我相信你能赶上功课,你不会比人家差。”不久,王争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用脚和嘴写字,老师、同学都很敬佩,一点也没有歧视他。
王争找回了信心,从此再也不把自己当作残疾人,而以普通人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他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1996年6月,即将小学毕业的王争获得了“宋庆龄奖学金”,这在他所在的小学是第一人。
母亲辛苦打工陪读,
儿子身残志坚学业出类拔萃
1996年9月,王争上初中了。由于学校离家较远,唐惠珍为照顾儿子的生活,毅然辞掉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那时,王争的妹妹已经出生,唐惠珍既要照顾儿子,又要哺育女儿,十分操劳。
初中3年,王争不仅学业出色,还掌握了过硬的电脑技术。199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唐惠珍又到学校周围租了房子陪读。
王争上高中3年,唐惠珍一边照顾儿子的生活,一边在附近一家快餐店打工,以贴补家用。王争每天放学回家,母亲已做好热腾腾的饭菜放在桌上。吃着母亲烧的饭菜,看到母亲憔悴的样子,王争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他深知,自己失去了双臂,只有在学习上出类拔萃,才能弥补人生的缺陷和遗憾,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2002年,王争被评为宁波市“三好学生”、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还成为学校唯一的一名学生党员。
2002年7月,高中毕业的王争参加高考,取得了659分的优异成绩。但由于体检不合格,他的档案被挂了起来。王争着急上火,唐惠珍也多次奔波于省残联和省高招办,并先后6次带着儿子赴浙江大学请求录取。终于,这对执着的母子见到了浙江大学校长。王争的不幸遭遇和唐惠珍恳切的诉说,校长受到了震撼,他立即调来王争的档案仔细审阅,决定破格录取王争。
用脚“捧”着浙江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王争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他深情地冲母亲喊道:“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唐惠珍双手摩挲着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不由得喜极而泣。
儿子要出远门读大学,唐惠珍夫妇商议后决定,去杭州租房,由唐惠珍陪读,直到儿子大学毕业。唐惠珍几经周折,在杭州西湖区租下一套5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月租1200元。
2002年9月2日,王争在母亲的陪同下走进了浙江大学的校园。
唐惠珍在当“陪读妈妈”期间,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外出打工,只好在家一心照顾儿子的生活。丈夫王相朝做建筑安装工的收入有限,难以应付儿子上大学的费用和家里的开销,唐惠珍为此愁眉不展。王争知道家里的难处,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上大二后,他坚决不让母亲再陪读,向母亲保证能照顾好自己。唐惠珍拗不过儿子,只好退了房子回老家。
王争住校后,一开始,与他同住一室的3位室友都想帮他做点什么,然而,当他们看到王争用脚灵活自如地敲打电脑键盘,用嘴叼着笔接打手机、发短信时,不由得目瞪口呆。他们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由衷地赞叹道:“王争,你真是好样的!”
供儿子上学她打了3份工,
争气的儿子成为了留洋博士后
唐惠珍从杭州回家后,决定打零工。很快,她托人找了一份保姆的工作。1个多月后,她又找了给一家饭店沏茶和给一个建筑工地做饭的2份活儿。
那是怎样辛苦的一段时光啊!唐惠珍每天早上5点就得起床,坐第一班公交车赶到那家饭店为客人沏早茶;9点钟,她又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一处工地给民工煮午饭;下午1点钟,她给一户人家带孩子;到了傍晚5点,她还得再回工地煮晚饭。她每天奔波的路程不下15公里。
唐惠珍如此奔忙,每月能挣2000多元钱,她要和丈夫撑起这个家,供儿子上大学。
3个月后,王争得知了母亲的情况,打电话恳求母亲不要那样操劳,一定要辞去两份工作。此时王争的父亲王相朝组织了一个装修队,自己当包工头接活儿,收入增加了许多,唐惠珍才辞掉了另两份工作,专心做起了保姆。
深深的母爱给了王争无穷的动力。2006年9月,王争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攻读本校经济学研究生。2007年,他又因成绩突出,提前一年硕士毕业,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
2008年5月,长期的劳累压垮了唐惠珍的身体,她到杭州看望儿子时被迫住进了医院。医生摇着头说:“病人的腰椎已严重变形,不动手术极有可能瘫痪!”母亲的病情让王争震惊,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妈妈,你是为我才累成这样的啊!”他郑重地在手术通知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母亲住院期间,王争给母亲做饭、梳头,他要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也可以把母亲照顾好。
2008年10月,王争从英国演讲回来后不久,诺丁汉大学、伦敦大学先后向他伸出橄榄枝,希望王争能够到他们学校继续深造。王争把喜讯在第一时间告诉了母亲,并深情地发了一条短信:“感谢您,妈妈,您陪我度过了生命中最寒冷的冬天,我的生命因为残疾而格外完美,我要把最美丽的成功献给您,亲爱的妈妈!”看到短信,唐惠珍幸福地哭了。
2009年3月,王争如愿来到了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西方经济学。诺丁汉大学每年为他提供2.2万英镑的奖学金,还专门为他提供了一套60平方米的单人公寓,给他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儿子被浙大保送出国留学,而且是中国第一位无臂残疾人留洋博士后,唐惠珍夫妇在感到无比骄傲和喜悦之余,十分牵挂儿子出国后的生活。为了让父母放心,王争每隔半个月同家里通一次电话,也时常发电子邮件,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情况。
2010年5月,王争请假回家看望父母。唐惠珍见儿子精神焕发,确认儿子过得很好,完全放心了。
2011年春节前,王争打电话向母亲报喜:他撰写的论文《西方经济走势与分析》发表在《泰晤士报》上,引起广泛关注。诺丁汉大学把他的论文作为辅导学生的经典范文……
(摘自《百姓生活》)
母亲的鼓励,
失去双臂男孩每次考试都全班第一
现年46岁的唐惠珍家住浙江宁波北仑,她是当地一家机械厂的工人,丈夫王相朝是个建筑安装工。他们的儿子王争出生于1984年,从小活泼机灵。
1991年4月30日,王争下午放学后,来到母亲的厂里玩,发现变电房的大门敞开着,便好奇地钻了进去。在玩耍中,王争的双手触摸到了高压电线,一股强大的电流顷刻把他击倒在地……
经抢救,王争与死神擦肩而过。在上海瑞金医院,他被截掉了双臂。出院回家后,王争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不理睬任何人。年幼的他无法接受失去双臂的现实,更无法想象以后如何生活。
儿子失去双臂令唐惠珍伤心欲绝,让她稍感宽慰的是,儿子的心脏与大脑没有留下后遗症。可由于失去双臂无法平衡身体,王争走路总是歪歪斜斜,而且不停地摔跤。唐惠珍强忍泪水说:“儿子,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将来一定会长出一对翅膀,变成一个天使的!”但走路老是摔倒让王争痛苦万分,他嚎啕大哭:“妈妈,我怎么老是站不起来?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天使啊!”儿子的话撕扯着唐惠珍的心,她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儿子。
唐惠珍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时疼得大汗淋漓。一天早上,腰疼难忍的她给自己买药回来,发现儿子倒在地上,身上湿淋淋的,脸盆、毛巾、漱口杯掉了一地。原来,王争醒来后想自己洗脸,可残留的手臂不听使唤。唐惠珍一阵心酸,连忙去扶儿子,一不小心自己也滑倒在地。她忍受着腰部揪心的疼痛爬起来扶儿子,语重心长地对王争说:“孩子,你的手臂再不会长出来了,可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门槛。妈妈希望你把自己看成正常人,你还有脚、有嘴啊!我们一起加油,好吗?”望着满脸是汗的母亲,王争含泪点了点头。
唐惠珍决定用行动感染儿子,她从一个中医那里学会了家庭牵引的方法。10多公斤重的大青砖挂在她背上,每做一次引体向上都让她痛得直冒汗。她还自编了一套健身操,医生认为很有实用价值。“妈妈真了不起,我要做得比妈妈更好!”王争在心里给自己打气。
为了增强腿部力量,王争每天都强迫自己做200次压腿。一次,他患感冒没有完成指标,第二天就主动练习了400次。为了学会用脚做事,必须练习脚趾的灵活性,他让母亲将一双筷子插在他的脚趾间,掉下来再夹起。为了充分发挥嘴的作用,他总是咬着一支钢笔……
在母亲的鼓励和影响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磨砺,王争不仅可以自由奔跑,还学会了用脚洗脸、刷牙、吃饭、穿衣,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王争受伤3个月后,唐惠珍把他送回原来的班级就读,她对王争说:“我相信你能赶上功课,你不会比人家差。”不久,王争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用脚和嘴写字,老师、同学都很敬佩,一点也没有歧视他。
王争找回了信心,从此再也不把自己当作残疾人,而以普通人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他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1996年6月,即将小学毕业的王争获得了“宋庆龄奖学金”,这在他所在的小学是第一人。
母亲辛苦打工陪读,
儿子身残志坚学业出类拔萃
1996年9月,王争上初中了。由于学校离家较远,唐惠珍为照顾儿子的生活,毅然辞掉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那时,王争的妹妹已经出生,唐惠珍既要照顾儿子,又要哺育女儿,十分操劳。
初中3年,王争不仅学业出色,还掌握了过硬的电脑技术。199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唐惠珍又到学校周围租了房子陪读。
王争上高中3年,唐惠珍一边照顾儿子的生活,一边在附近一家快餐店打工,以贴补家用。王争每天放学回家,母亲已做好热腾腾的饭菜放在桌上。吃着母亲烧的饭菜,看到母亲憔悴的样子,王争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他深知,自己失去了双臂,只有在学习上出类拔萃,才能弥补人生的缺陷和遗憾,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2002年,王争被评为宁波市“三好学生”、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还成为学校唯一的一名学生党员。
2002年7月,高中毕业的王争参加高考,取得了659分的优异成绩。但由于体检不合格,他的档案被挂了起来。王争着急上火,唐惠珍也多次奔波于省残联和省高招办,并先后6次带着儿子赴浙江大学请求录取。终于,这对执着的母子见到了浙江大学校长。王争的不幸遭遇和唐惠珍恳切的诉说,校长受到了震撼,他立即调来王争的档案仔细审阅,决定破格录取王争。
用脚“捧”着浙江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王争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他深情地冲母亲喊道:“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唐惠珍双手摩挲着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不由得喜极而泣。
儿子要出远门读大学,唐惠珍夫妇商议后决定,去杭州租房,由唐惠珍陪读,直到儿子大学毕业。唐惠珍几经周折,在杭州西湖区租下一套5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月租1200元。
2002年9月2日,王争在母亲的陪同下走进了浙江大学的校园。
唐惠珍在当“陪读妈妈”期间,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外出打工,只好在家一心照顾儿子的生活。丈夫王相朝做建筑安装工的收入有限,难以应付儿子上大学的费用和家里的开销,唐惠珍为此愁眉不展。王争知道家里的难处,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上大二后,他坚决不让母亲再陪读,向母亲保证能照顾好自己。唐惠珍拗不过儿子,只好退了房子回老家。
王争住校后,一开始,与他同住一室的3位室友都想帮他做点什么,然而,当他们看到王争用脚灵活自如地敲打电脑键盘,用嘴叼着笔接打手机、发短信时,不由得目瞪口呆。他们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由衷地赞叹道:“王争,你真是好样的!”
供儿子上学她打了3份工,
争气的儿子成为了留洋博士后
唐惠珍从杭州回家后,决定打零工。很快,她托人找了一份保姆的工作。1个多月后,她又找了给一家饭店沏茶和给一个建筑工地做饭的2份活儿。
那是怎样辛苦的一段时光啊!唐惠珍每天早上5点就得起床,坐第一班公交车赶到那家饭店为客人沏早茶;9点钟,她又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一处工地给民工煮午饭;下午1点钟,她给一户人家带孩子;到了傍晚5点,她还得再回工地煮晚饭。她每天奔波的路程不下15公里。
唐惠珍如此奔忙,每月能挣2000多元钱,她要和丈夫撑起这个家,供儿子上大学。
3个月后,王争得知了母亲的情况,打电话恳求母亲不要那样操劳,一定要辞去两份工作。此时王争的父亲王相朝组织了一个装修队,自己当包工头接活儿,收入增加了许多,唐惠珍才辞掉了另两份工作,专心做起了保姆。
深深的母爱给了王争无穷的动力。2006年9月,王争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攻读本校经济学研究生。2007年,他又因成绩突出,提前一年硕士毕业,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
2008年5月,长期的劳累压垮了唐惠珍的身体,她到杭州看望儿子时被迫住进了医院。医生摇着头说:“病人的腰椎已严重变形,不动手术极有可能瘫痪!”母亲的病情让王争震惊,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妈妈,你是为我才累成这样的啊!”他郑重地在手术通知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母亲住院期间,王争给母亲做饭、梳头,他要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也可以把母亲照顾好。
2008年10月,王争从英国演讲回来后不久,诺丁汉大学、伦敦大学先后向他伸出橄榄枝,希望王争能够到他们学校继续深造。王争把喜讯在第一时间告诉了母亲,并深情地发了一条短信:“感谢您,妈妈,您陪我度过了生命中最寒冷的冬天,我的生命因为残疾而格外完美,我要把最美丽的成功献给您,亲爱的妈妈!”看到短信,唐惠珍幸福地哭了。
2009年3月,王争如愿来到了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西方经济学。诺丁汉大学每年为他提供2.2万英镑的奖学金,还专门为他提供了一套60平方米的单人公寓,给他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儿子被浙大保送出国留学,而且是中国第一位无臂残疾人留洋博士后,唐惠珍夫妇在感到无比骄傲和喜悦之余,十分牵挂儿子出国后的生活。为了让父母放心,王争每隔半个月同家里通一次电话,也时常发电子邮件,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情况。
2010年5月,王争请假回家看望父母。唐惠珍见儿子精神焕发,确认儿子过得很好,完全放心了。
2011年春节前,王争打电话向母亲报喜:他撰写的论文《西方经济走势与分析》发表在《泰晤士报》上,引起广泛关注。诺丁汉大学把他的论文作为辅导学生的经典范文……
(摘自《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