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晓春提出课堂管理的主要目标有三个:建设有安全感的课堂、有秩序的课堂和有效的课堂,前两个目标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基础目标。构建富有安全感的高中数学课堂指为减轻学生因高中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探究性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消除因课堂环境不理想而产生的压抑、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而创设自由和谐的、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利于人整体生命投入的数学学习课堂。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安全感
一、高中数学课堂缺乏安全感的缘由及表现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成绩还是考核教师业绩的主要指标,教师的压力大,部分教师往往打着提高成绩的旗号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心理上的打击、情感上的冷落、精神上的压制、人格上的羞辱,造成一些学生对课堂不满,进而产生压抑、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而高中数学课程和初中及其他科目比较更单调、无趣,教学内容却更深更广、难度更大,进入高中第一学期即要面对“函数”这块难啃的骨头,这样对数学学习充满无比恐惧,不安全感便由然而生。
数学课堂安全感的缺乏主要表现有:因紧张而不能专注当前的學习内容;担心被轻视、被当成同学的笑柄或质疑自身数学学习能力而产生影响学习的焦虑情绪;刻意躲避老师的目光;期待又害怕被提问、上台板演;发言时语音变调、表达混乱;缺失承担应有的学习活动和任务的勇气;在班上心情不好,没有朋友,很少与人交流,脸上写着孤独和失落,走进课堂的感觉像走进了无人烟的沙漠。这些学生的课堂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课堂安全感的缺乏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退缩、回避等现象,发展成为影响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个性成长的大问题。
二、构建高中数学课堂安全感的措施
1.教师应调整良好的教学心态
教师要实现理想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充满安全感,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能揣摩学生的心理,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心态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良好的心态对教育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消极迟钝表现,采取直接、不留情面的批评、排斥、挖苦或厌恶来对待,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加剧师生矛盾,调皮的学生会跟你对着干,老实的学生会感到你的课堂是极不安全的。事实上,学生的一些消极不良状态往往是由教师不为所知的一些合理原因造成的。教师要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学习,课堂上要有一颗平稳的心态对待学生可能发生的一切错误,以关心、善意等建设性的态度去了解学生消极状态背后的原因,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指导建立良好基础。
2.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及课堂氛围,加大感情投入策略
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善待每一名学生,做他们关怀体贴、博学多才的朋友,做他们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亲其师而信其道”,“厌其师而弃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总之,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感到课堂是安全的,教师要加大感情投入,课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
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的话语和动作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教师语态亲切自然,对待学生充满期待和关怀;要与学生协商学习任务而非强下指标;对学生的错误是分析而非冷漠地批判;要能承认不足、鼓励质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敢想、敢说,敢质疑,能充满自信地学习,这就是给予学生“安全感”最好的方式。
3.创设良好情境,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强学生自信心
“主体参与”应当是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主动学习行为,“强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应当创设情趣盎然、逐层深入的问题情境,设计全体同学都有能力参与的互动环节,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活动中去。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不应是少数几个“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放弃,而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口味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学生群体参与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善用暗示策略。教师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巧妙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教育方法,包括言语性暗示和非言语性暗示两种。研究发现,有效的课堂管理者95%的时间用非言语动作制止学生的异常行为,这证明非言语性暗示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既节约时间,又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暗示策略应当成为解决课堂安全感问题的重要选择。
4.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想要给学生一个充满安全感的课堂,就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所有同学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并能有创造成功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既要是全体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要求,也要有层次、有坡度的分类要求,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人格特点和学习基础分配任务:如对于具有内倾特质的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且建议安排承担材料分收集、整理、推导及深入分析、记录员、小组负责人等工作,对于具有外倾特点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安排承担信息收集员、对外交流员、小组长、纪律检查员等工作。按学生学习基础分配学习任务时可参考“最近发展区理论”,努力给每位学生创设一种“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学习任务。这种课堂就不会是个别优秀学生的表现舞台,这种课堂下,人人有能力,人人有自信,人人都有安全感!
总之,学科特点、个性心理、师生情感、学业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数学课堂安全感,教师应对学生问题的策略应是发展性的,只有在民主、安全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展现其批判精神,任何高压、独断的行为,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范2014年度课题(FJJKCG14—488)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安全感
一、高中数学课堂缺乏安全感的缘由及表现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成绩还是考核教师业绩的主要指标,教师的压力大,部分教师往往打着提高成绩的旗号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心理上的打击、情感上的冷落、精神上的压制、人格上的羞辱,造成一些学生对课堂不满,进而产生压抑、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而高中数学课程和初中及其他科目比较更单调、无趣,教学内容却更深更广、难度更大,进入高中第一学期即要面对“函数”这块难啃的骨头,这样对数学学习充满无比恐惧,不安全感便由然而生。
数学课堂安全感的缺乏主要表现有:因紧张而不能专注当前的學习内容;担心被轻视、被当成同学的笑柄或质疑自身数学学习能力而产生影响学习的焦虑情绪;刻意躲避老师的目光;期待又害怕被提问、上台板演;发言时语音变调、表达混乱;缺失承担应有的学习活动和任务的勇气;在班上心情不好,没有朋友,很少与人交流,脸上写着孤独和失落,走进课堂的感觉像走进了无人烟的沙漠。这些学生的课堂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课堂安全感的缺乏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退缩、回避等现象,发展成为影响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个性成长的大问题。
二、构建高中数学课堂安全感的措施
1.教师应调整良好的教学心态
教师要实现理想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充满安全感,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能揣摩学生的心理,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心态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良好的心态对教育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消极迟钝表现,采取直接、不留情面的批评、排斥、挖苦或厌恶来对待,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加剧师生矛盾,调皮的学生会跟你对着干,老实的学生会感到你的课堂是极不安全的。事实上,学生的一些消极不良状态往往是由教师不为所知的一些合理原因造成的。教师要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学习,课堂上要有一颗平稳的心态对待学生可能发生的一切错误,以关心、善意等建设性的态度去了解学生消极状态背后的原因,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指导建立良好基础。
2.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及课堂氛围,加大感情投入策略
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善待每一名学生,做他们关怀体贴、博学多才的朋友,做他们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亲其师而信其道”,“厌其师而弃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总之,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感到课堂是安全的,教师要加大感情投入,课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
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的话语和动作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教师语态亲切自然,对待学生充满期待和关怀;要与学生协商学习任务而非强下指标;对学生的错误是分析而非冷漠地批判;要能承认不足、鼓励质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敢想、敢说,敢质疑,能充满自信地学习,这就是给予学生“安全感”最好的方式。
3.创设良好情境,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强学生自信心
“主体参与”应当是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主动学习行为,“强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应当创设情趣盎然、逐层深入的问题情境,设计全体同学都有能力参与的互动环节,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活动中去。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不应是少数几个“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放弃,而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口味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学生群体参与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善用暗示策略。教师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巧妙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教育方法,包括言语性暗示和非言语性暗示两种。研究发现,有效的课堂管理者95%的时间用非言语动作制止学生的异常行为,这证明非言语性暗示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既节约时间,又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暗示策略应当成为解决课堂安全感问题的重要选择。
4.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想要给学生一个充满安全感的课堂,就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所有同学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并能有创造成功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既要是全体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要求,也要有层次、有坡度的分类要求,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人格特点和学习基础分配任务:如对于具有内倾特质的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且建议安排承担材料分收集、整理、推导及深入分析、记录员、小组负责人等工作,对于具有外倾特点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安排承担信息收集员、对外交流员、小组长、纪律检查员等工作。按学生学习基础分配学习任务时可参考“最近发展区理论”,努力给每位学生创设一种“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学习任务。这种课堂就不会是个别优秀学生的表现舞台,这种课堂下,人人有能力,人人有自信,人人都有安全感!
总之,学科特点、个性心理、师生情感、学业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数学课堂安全感,教师应对学生问题的策略应是发展性的,只有在民主、安全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展现其批判精神,任何高压、独断的行为,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范2014年度课题(FJJKCG14—48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