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行路历来是人们修学的两种方式。这个假期,你有没有想过,以行路的方式,去感受一下教材中这些地名的温度?
聒噪碧绿的夏天,我漫步中山陵,追寻孙中山先生的足迹。
首先来到的是半月形广场,举目望去,在钟山的一片绿色海洋中,白色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矗立山头,雄伟壮观;蓝色的琉璃瓦点缀其上,熠熠生辉。我沿着广场拾阶而上,迎面便是“博爱”牌坊。在孙先生的一生中,“博爱”精神一直引领着他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过了一条墓道就是陵门,门额上镌刻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也为实现这样的梦想而劳累一生。辛亥革命推翻了“家天下”、皇帝独揽大权的专制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只可惜,中国革命的出路不在这里。
陵门后就是碑亭,从碑亭到祭堂有八段大台阶,每段设有一个平台,共有290级。我带的遮阳伞一直没有用,也算是对崇高生命的尊重吧!顶着骄阳,我艰难地爬到了第五级,可热浪似乎一浪胜过一浪地向我扑来,令人窒息的热啊!我缓缓向上,不由联想起那段匍匐前进的历史,和历史里的那一场场血战。心,慢慢揪紧,阵阵作痛。这时,两旁树林里传来阵阵鸟鸣,婉转清亮,一片绿色更显生气勃勃,顿时心里舒坦不少。
我抬头向祭堂看去,门楣上方“民族”“民生”“民权”六个字便映入眼帘,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郑重地把孙先生的那句遗言别在衣襟上,让自己牢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带着这份敬仰,我终于来到祭堂的平台,向下鸟瞰,俯仰之间,似有一股浩然正气充塞天地。
转过身,调适好情绪,我郑重地跨进了祭堂。堂内四壁均镌刻着先生写的文章,正中是全身穿着中式长袍的先生坐在太师椅上的雕像,他双脚合拢,膝上摊着展开的长卷,沉思着,双目凝视远方,仿佛在思考着建国方略。
祭堂和墓室相通。门楣横额上刻有“浩气长存”,取自孙先生为黄花岗烈士墓题的词。顶呈天穹状,镌有国民党党徽图案。正中的圆形大理石石塘,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石棺座上安放着先生的汉白玉卧像,他身着中山装,安详如睡。我沿着石栏绕墓瞻仰,思绪不禁漫延开去。先生长眠于此,梦里依稀,曾经城头变幻,曾经旗帜飘摇,曾经殚精竭虑,曾经意气风发……曾经的一切都已成过眼烟云。生命犹如落叶,随风沉沦;而他的精魂,却落红成阵,万古流芳……绕墓一周完毕,我深深地朝石棺方向鞠了一躬,久久不敢直起身子。
走出墓室,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多只是匆匆走过、浅浅回眸,有谁还记得过往?!昔日的刀光剑影、炮火硝烟成就了如今的和平安宁。我们却每天忙碌于生活的琐碎,蝇营狗苟,追名逐利,还有谁有一腔热血,敢担天下正义?
(选自《大众文学》2008年第12期)
聒噪碧绿的夏天,我漫步中山陵,追寻孙中山先生的足迹。
首先来到的是半月形广场,举目望去,在钟山的一片绿色海洋中,白色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矗立山头,雄伟壮观;蓝色的琉璃瓦点缀其上,熠熠生辉。我沿着广场拾阶而上,迎面便是“博爱”牌坊。在孙先生的一生中,“博爱”精神一直引领着他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过了一条墓道就是陵门,门额上镌刻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也为实现这样的梦想而劳累一生。辛亥革命推翻了“家天下”、皇帝独揽大权的专制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只可惜,中国革命的出路不在这里。
陵门后就是碑亭,从碑亭到祭堂有八段大台阶,每段设有一个平台,共有290级。我带的遮阳伞一直没有用,也算是对崇高生命的尊重吧!顶着骄阳,我艰难地爬到了第五级,可热浪似乎一浪胜过一浪地向我扑来,令人窒息的热啊!我缓缓向上,不由联想起那段匍匐前进的历史,和历史里的那一场场血战。心,慢慢揪紧,阵阵作痛。这时,两旁树林里传来阵阵鸟鸣,婉转清亮,一片绿色更显生气勃勃,顿时心里舒坦不少。
我抬头向祭堂看去,门楣上方“民族”“民生”“民权”六个字便映入眼帘,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郑重地把孙先生的那句遗言别在衣襟上,让自己牢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带着这份敬仰,我终于来到祭堂的平台,向下鸟瞰,俯仰之间,似有一股浩然正气充塞天地。
转过身,调适好情绪,我郑重地跨进了祭堂。堂内四壁均镌刻着先生写的文章,正中是全身穿着中式长袍的先生坐在太师椅上的雕像,他双脚合拢,膝上摊着展开的长卷,沉思着,双目凝视远方,仿佛在思考着建国方略。
祭堂和墓室相通。门楣横额上刻有“浩气长存”,取自孙先生为黄花岗烈士墓题的词。顶呈天穹状,镌有国民党党徽图案。正中的圆形大理石石塘,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石棺座上安放着先生的汉白玉卧像,他身着中山装,安详如睡。我沿着石栏绕墓瞻仰,思绪不禁漫延开去。先生长眠于此,梦里依稀,曾经城头变幻,曾经旗帜飘摇,曾经殚精竭虑,曾经意气风发……曾经的一切都已成过眼烟云。生命犹如落叶,随风沉沦;而他的精魂,却落红成阵,万古流芳……绕墓一周完毕,我深深地朝石棺方向鞠了一躬,久久不敢直起身子。
走出墓室,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多只是匆匆走过、浅浅回眸,有谁还记得过往?!昔日的刀光剑影、炮火硝烟成就了如今的和平安宁。我们却每天忙碌于生活的琐碎,蝇营狗苟,追名逐利,还有谁有一腔热血,敢担天下正义?
(选自《大众文学》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