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前身是计算机课,本课程有着许多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性,在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也求不断创新、灵活多样。笔者以本校的教学环境为基础,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得到各位同行的赐教。
教学环境:多媒体投影仪大教室一间,学生座位上无电脑;WindowsNT4.0网络教室一间,共50台无盘学生机。
课时安排:周课时为1节的年级每两周开设一次,每次2节连堂,周课时为2节的班级每周一次,每次2节连堂。这样开设的目的在于: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不需等待一周的时间才有上机操作的机会。
教学模式:将每次课100分钟分为5个阶段,其中第1~3阶段在多媒体教室开展,第4、5阶段在电脑室进行。
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不需要理论教学,应该以学生在机房自学为主,“放羊式”的开展信息技术课。虽然这种方式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很多,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坐在电脑前无从下手,当然就谈不上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往往事倍功半。实践证明,对于初学电脑的中学生,还是应该遵循“讲--练--总结”的教学模式。不过,讲的时间要相对少些,学生操作时也不要死规定操作题,以便学生能在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下结合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课“五阶段”教学法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新课引入(1~5分钟)
引入新课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一个任务驱动式的操作题,要解决的问题将用到本节课的内容,可以是自制的或购置的多媒体课件的一部分,或以提问的形式来引入等等。这个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渴望。例如,我在给学生讲PowerPoint中的“自定义动画”设置时,先用PowerPoint做好了一个演示文稿,上课时我播放了两遍,第一遍各对象没有设置自定义动画,播放出来很死板。紧接着播放的是给各对象添加了自定义动画效果的,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和说服力,两者对比播放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欣赏哪一种演示文稿?”同学们异口同声:“能动的这种。”我接着问:“想知道这是怎么实现的吗?”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极兴奋的状态:“想!”这样,我就很自然地领他们进入我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新课讲授(6~25分钟)
这阶段以教师为主,教师演示操作流程,突出讲解重点和难点,可以不做到面面俱到,而是着重于学习方法的传授,留一些余地给学生上机时尝试。例如,在讲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设置时,就不需要把20多种动画效果全部演示一遍。我在上这一节课时,以自己制作的一个滑动变阻器的课件为例,当滑片在不同的地方出现时,电流的流量发生变化,同时呈现电流流向的动态过程,凡有电流通过的地方电阻丝变成红色。讲解一下这张幻灯片的制作过程就基本上用到了“自定义动画”对话框里的所有功能。
第三阶段:效果检查(26~45分钟)
新课讲完了,我拿出准备好的“任务”让学生上台小试牛刀,检查一下效果。这时我一般不是采取点名的方式,而是让学生主动上来,我一直激励他们要争取每一次表现自己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会不会做是次要的,敢不敢上来才是重要的。随着上课次数的增加,争着上台操作的同学也越来越多。这个阶段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台上的学生在上面操作时,下面的同学可以一起说出操作的过程,这样就实现了全班参与。
第四阶段:上机操作(46~90分钟)
这阶段所花的时间最长,以学生为主体到机房上机操作。操作以本课所讲的理论为主线,但不限定具体的内容,只给出一个总的任务,下课之前每个同学交一个作品。我在讲Windows绘图这一节课时,讲完理论之后,并没有让学生都做教材上所规定的上机题,而是让他们各自创作一幅彩色图画,并约定将完成的作品打印出来展览,结果一节课下来,几十台电脑屏幕上都展现出各具风格的美丽画面,同学们创作完他们的得意之作后脸上纷纷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种不局限上机内容的操作,让学生在电脑面前有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创新,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就达到了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
第五阶段:本课小结(91~100分钟)
教师根据上机巡视的情况,归纳指出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实践证明,“五阶段”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很好,在这几年的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一次性合格率都在95%以上,学生应用计算机的综合能力较强。
教学环境:多媒体投影仪大教室一间,学生座位上无电脑;WindowsNT4.0网络教室一间,共50台无盘学生机。
课时安排:周课时为1节的年级每两周开设一次,每次2节连堂,周课时为2节的班级每周一次,每次2节连堂。这样开设的目的在于: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不需等待一周的时间才有上机操作的机会。
教学模式:将每次课100分钟分为5个阶段,其中第1~3阶段在多媒体教室开展,第4、5阶段在电脑室进行。
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不需要理论教学,应该以学生在机房自学为主,“放羊式”的开展信息技术课。虽然这种方式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很多,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坐在电脑前无从下手,当然就谈不上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往往事倍功半。实践证明,对于初学电脑的中学生,还是应该遵循“讲--练--总结”的教学模式。不过,讲的时间要相对少些,学生操作时也不要死规定操作题,以便学生能在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下结合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课“五阶段”教学法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新课引入(1~5分钟)
引入新课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一个任务驱动式的操作题,要解决的问题将用到本节课的内容,可以是自制的或购置的多媒体课件的一部分,或以提问的形式来引入等等。这个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渴望。例如,我在给学生讲PowerPoint中的“自定义动画”设置时,先用PowerPoint做好了一个演示文稿,上课时我播放了两遍,第一遍各对象没有设置自定义动画,播放出来很死板。紧接着播放的是给各对象添加了自定义动画效果的,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和说服力,两者对比播放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欣赏哪一种演示文稿?”同学们异口同声:“能动的这种。”我接着问:“想知道这是怎么实现的吗?”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极兴奋的状态:“想!”这样,我就很自然地领他们进入我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新课讲授(6~25分钟)
这阶段以教师为主,教师演示操作流程,突出讲解重点和难点,可以不做到面面俱到,而是着重于学习方法的传授,留一些余地给学生上机时尝试。例如,在讲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设置时,就不需要把20多种动画效果全部演示一遍。我在上这一节课时,以自己制作的一个滑动变阻器的课件为例,当滑片在不同的地方出现时,电流的流量发生变化,同时呈现电流流向的动态过程,凡有电流通过的地方电阻丝变成红色。讲解一下这张幻灯片的制作过程就基本上用到了“自定义动画”对话框里的所有功能。
第三阶段:效果检查(26~45分钟)
新课讲完了,我拿出准备好的“任务”让学生上台小试牛刀,检查一下效果。这时我一般不是采取点名的方式,而是让学生主动上来,我一直激励他们要争取每一次表现自己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会不会做是次要的,敢不敢上来才是重要的。随着上课次数的增加,争着上台操作的同学也越来越多。这个阶段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台上的学生在上面操作时,下面的同学可以一起说出操作的过程,这样就实现了全班参与。
第四阶段:上机操作(46~90分钟)
这阶段所花的时间最长,以学生为主体到机房上机操作。操作以本课所讲的理论为主线,但不限定具体的内容,只给出一个总的任务,下课之前每个同学交一个作品。我在讲Windows绘图这一节课时,讲完理论之后,并没有让学生都做教材上所规定的上机题,而是让他们各自创作一幅彩色图画,并约定将完成的作品打印出来展览,结果一节课下来,几十台电脑屏幕上都展现出各具风格的美丽画面,同学们创作完他们的得意之作后脸上纷纷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种不局限上机内容的操作,让学生在电脑面前有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创新,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就达到了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
第五阶段:本课小结(91~100分钟)
教师根据上机巡视的情况,归纳指出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实践证明,“五阶段”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很好,在这几年的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一次性合格率都在95%以上,学生应用计算机的综合能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