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原乡”思想在国内外的思想源泉和当前探索,当前乡村规划研究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完善了原乡规划理论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原乡规划与景观营造方法,为乡村规划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原乡 乡村规划 景观营造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要国策的提出和实施已有14个年头,稍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已走过了6年的征程。在乡村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乡村规划的理论与思想,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我完善的重要一环。
1.关于原乡理论的乡村规划思想概述
20世纪初,英国埃学者比尼泽·霍华德在其名著《明日的田园城市》(1902)中提出了城市与乡村一体化有机发展的新思路。近年来,国内学者追踪了一些发达国家乡村规划的新经验。以英国为例,在乡村规划中密切配合其农村发展政策和农业用地保护,通过“绿化带”、 “国家公园”和“杰出自然景观地区”制度的设置,在有效保护乡村环境的基础上,很好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些经验和做法符合“原乡”理论的部分特质。
国内率先较为系统地提出“原乡”思想的是杨振之的《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2011),该文初步论述了原乡的概念、原乡思想以及原乡规划理论,认为原乡规划运用于乡村规划的思想,是拒绝乡村的城市化,使乡村保持好乡村景观和乡村意象,是拒绝让“城市病”蔓延到乡村。其他相关研究成果还有《保全原乡自然与人文特质的风景区再生规划》、《原乡-台湾村规划设计》等,或强调景区文化与生态旅游的开发中景观资源及文化保存的永续发展,或注重乡村原住民的族群意识对社区营建的重要影响,这些研究丰富了“原乡”规划理论的思想基础。还有一些研究,虽然未直接提出“原乡”概念,但思路上有不谋而合之处,如王雪如认为乡土建筑自建模式更适合当下乡村建设背景、更尊重使用者意愿、更能营造出本土宜居的乡村建筑及景观风貌。
2.当前乡村规划研究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过程中,普遍面临土地浪费严重、资源利用低效、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难以治理和村庄自身特色缺失等系列挑战。大量的村落被毁,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村庄,被迅速扩张的城市所吸纳吞噬,村民集中在社区式楼房居住而实现新农村的“城市化运动” 远离城市的偏僻村落则是在空心化、老龄化背景下而走向“终结”。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诸多发展机会的牵引下,由政府规划工程主导,通过村落合并等形式,许多乡村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城市化”或中心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并存着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乡村建设的制度与法规--缺乏系统性
从政府层面上,当前的乡村建设法规只是城市规划法规的简单延续,尚未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乡村规划编制办法和标准体系,急需紧密联系乡村建设实际的制度和法律及其相关的学术研究
2.2乡村规划编制--缺乏因地制宜的多样性
从规划设计编制层面上,许多乡村规划延续城市规划的惯性思维,将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批量化地简单套用在乡村规划建设中,使各具特色的乡村出现千村一面的弊端,乡村规划与营建中村民自主参与性差,缺乏因地制宜的多样性
2.3规划实施与营建--缺乏系统的专业引领
从乡村建设实际操作层面上,缺乏基于原乡理论的乡村规划与营建实践引领 乡村规划与营建实施效果差,传统技艺及技艺人缺失,使得乡村面貌失去乡村本色 乡村自建住房的结构安全性和建筑热工环境质量较差。
以上问题的出现,暴露了当前国内在乡村规划领域尚未形成相对独立理论体系。因此,如何快速建构一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规划理论,是有效指导乡村统筹规划和景观营建的必由之路。
3.原乡规划理论指导下的乡村规划方法
3.1原乡规划理论的基本框架
原乡理论的内容基本围绕“天”与“ 人”两个方面展开:“天”的层面主要指承载原乡意象的乡村物质空间,即原乡规划方法实施的载体,包括自然环境、乡村聚落、民居建筑、农田空间等。“人” 的层面主要指以农民为本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作为原乡理论指导下的营建和受益主体,体现为乡村生产方式、乡土文化、经济模式、乡村管理等。
我们认为,“原乡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村民为本的,良性引导乡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尊重乡村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生态性、乡土性和调适性的规划方法 其核心是实现自然境域下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以期达到保护乡村及乡村意象的目的。在规划理念上强调永续发展,强调乡村社会、乡土文化、村落形态的完整性和生态过程,强调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延续。
3.2原乡规划与景观方法
我们认为,原乡规划方法应该体现原生资源的延续性、全寿命周期性以及自我调适性等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自然环境、乡村规划、原乡建筑、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几个方面。
首先,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应提出乡村村域所辖耕地、山体、水系、林地及乡村社区的合理布局建议,以确保原有耕地面积,保持山体水系林地的合理开发,保证传统乡村的自然环境风貌。其次,在乡村聚落规划方面,应保证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尊重自然为基本规划准则,以传统乡村布局理念为主导思想,摒弃城市规划套路,坚持延续乡村发展历史脉络的规划模式。在原乡建筑修复与延续方面,应充分调研分析当地民居、祠堂、寺观、庙宇等乡土建筑的风格、色彩和形式特征,注重新建建筑与既有传统建筑在、风格、色彩高度控制等方面的和谐共生,与乡村旧有元素相融合,延续历史文脉,以保留村落原乡景观意象的人文性和整体性,修复乡村文化中乡土与熟人社会的物质空间载体。在乡土文化传承方面,应传承和延续乡村固有的文化活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如农事活动、生产方式、庙会、市集活动等等)的模式,通过外部艺术活动的介入以及内部文化活动的兴起,以達成乡村文化的全面复兴。
【参考文献】:
【1】于立.英国农村发展政策及乡村规划与管理.中国土地科学[J].2011
【2】杨振之.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城市发展研究[J].2011
【3】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 16456101D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HB15YS066
【关键词】:原乡 乡村规划 景观营造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要国策的提出和实施已有14个年头,稍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已走过了6年的征程。在乡村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乡村规划的理论与思想,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我完善的重要一环。
1.关于原乡理论的乡村规划思想概述
20世纪初,英国埃学者比尼泽·霍华德在其名著《明日的田园城市》(1902)中提出了城市与乡村一体化有机发展的新思路。近年来,国内学者追踪了一些发达国家乡村规划的新经验。以英国为例,在乡村规划中密切配合其农村发展政策和农业用地保护,通过“绿化带”、 “国家公园”和“杰出自然景观地区”制度的设置,在有效保护乡村环境的基础上,很好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些经验和做法符合“原乡”理论的部分特质。
国内率先较为系统地提出“原乡”思想的是杨振之的《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2011),该文初步论述了原乡的概念、原乡思想以及原乡规划理论,认为原乡规划运用于乡村规划的思想,是拒绝乡村的城市化,使乡村保持好乡村景观和乡村意象,是拒绝让“城市病”蔓延到乡村。其他相关研究成果还有《保全原乡自然与人文特质的风景区再生规划》、《原乡-台湾村规划设计》等,或强调景区文化与生态旅游的开发中景观资源及文化保存的永续发展,或注重乡村原住民的族群意识对社区营建的重要影响,这些研究丰富了“原乡”规划理论的思想基础。还有一些研究,虽然未直接提出“原乡”概念,但思路上有不谋而合之处,如王雪如认为乡土建筑自建模式更适合当下乡村建设背景、更尊重使用者意愿、更能营造出本土宜居的乡村建筑及景观风貌。
2.当前乡村规划研究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过程中,普遍面临土地浪费严重、资源利用低效、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难以治理和村庄自身特色缺失等系列挑战。大量的村落被毁,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村庄,被迅速扩张的城市所吸纳吞噬,村民集中在社区式楼房居住而实现新农村的“城市化运动” 远离城市的偏僻村落则是在空心化、老龄化背景下而走向“终结”。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诸多发展机会的牵引下,由政府规划工程主导,通过村落合并等形式,许多乡村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城市化”或中心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并存着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乡村建设的制度与法规--缺乏系统性
从政府层面上,当前的乡村建设法规只是城市规划法规的简单延续,尚未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乡村规划编制办法和标准体系,急需紧密联系乡村建设实际的制度和法律及其相关的学术研究
2.2乡村规划编制--缺乏因地制宜的多样性
从规划设计编制层面上,许多乡村规划延续城市规划的惯性思维,将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批量化地简单套用在乡村规划建设中,使各具特色的乡村出现千村一面的弊端,乡村规划与营建中村民自主参与性差,缺乏因地制宜的多样性
2.3规划实施与营建--缺乏系统的专业引领
从乡村建设实际操作层面上,缺乏基于原乡理论的乡村规划与营建实践引领 乡村规划与营建实施效果差,传统技艺及技艺人缺失,使得乡村面貌失去乡村本色 乡村自建住房的结构安全性和建筑热工环境质量较差。
以上问题的出现,暴露了当前国内在乡村规划领域尚未形成相对独立理论体系。因此,如何快速建构一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规划理论,是有效指导乡村统筹规划和景观营建的必由之路。
3.原乡规划理论指导下的乡村规划方法
3.1原乡规划理论的基本框架
原乡理论的内容基本围绕“天”与“ 人”两个方面展开:“天”的层面主要指承载原乡意象的乡村物质空间,即原乡规划方法实施的载体,包括自然环境、乡村聚落、民居建筑、农田空间等。“人” 的层面主要指以农民为本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作为原乡理论指导下的营建和受益主体,体现为乡村生产方式、乡土文化、经济模式、乡村管理等。
我们认为,“原乡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村民为本的,良性引导乡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尊重乡村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生态性、乡土性和调适性的规划方法 其核心是实现自然境域下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以期达到保护乡村及乡村意象的目的。在规划理念上强调永续发展,强调乡村社会、乡土文化、村落形态的完整性和生态过程,强调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延续。
3.2原乡规划与景观方法
我们认为,原乡规划方法应该体现原生资源的延续性、全寿命周期性以及自我调适性等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自然环境、乡村规划、原乡建筑、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几个方面。
首先,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应提出乡村村域所辖耕地、山体、水系、林地及乡村社区的合理布局建议,以确保原有耕地面积,保持山体水系林地的合理开发,保证传统乡村的自然环境风貌。其次,在乡村聚落规划方面,应保证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尊重自然为基本规划准则,以传统乡村布局理念为主导思想,摒弃城市规划套路,坚持延续乡村发展历史脉络的规划模式。在原乡建筑修复与延续方面,应充分调研分析当地民居、祠堂、寺观、庙宇等乡土建筑的风格、色彩和形式特征,注重新建建筑与既有传统建筑在、风格、色彩高度控制等方面的和谐共生,与乡村旧有元素相融合,延续历史文脉,以保留村落原乡景观意象的人文性和整体性,修复乡村文化中乡土与熟人社会的物质空间载体。在乡土文化传承方面,应传承和延续乡村固有的文化活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如农事活动、生产方式、庙会、市集活动等等)的模式,通过外部艺术活动的介入以及内部文化活动的兴起,以達成乡村文化的全面复兴。
【参考文献】:
【1】于立.英国农村发展政策及乡村规划与管理.中国土地科学[J].2011
【2】杨振之.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城市发展研究[J].2011
【3】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 16456101D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HB15YS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