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华侨华人可谓广布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一些中国企业早已在海外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他们在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营销模式、政商人脉以及人文交流等领域都具有很大的优势,成为中国开展对外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
有着非洲“拖鞋大王”之称的尼日利亚李氏集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近年来,无论是到尼日利亚发展的中国企业,还是初到中国开展经贸合作的尼日利亚官员或商人,满怀爱国奉献之情的李晓峰,均给予了热情的接待或协助,努力成为推动中非经济合作的桥梁。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专程来北京参加两会的尼日利亚李氏集团总裁李晓峰,他将他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和中非合作的建议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一带一路’战略应进一步细化”
出生于1975年的李晓峰从小便在长辈的耳濡目染下,体会到在国外创业的艰苦;求学阶段,他的暑假常常是在工厂度过。1998年,从英国大学毕业的他便开始投身于李氏集团,与父亲李文龙并肩作战,常年奋战在工厂第一线。
对于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李晓峰一方面觉得振奋鼓舞,同时他也看到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宏观战略上国与国之间达成了基本的认同。但接下来‘一带一路’战略将面临不断深入、不断细化的问题。”
李晓峰发现,“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地区相对落后,当地的技术能力有限,“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就需要从国内聘请相应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到了国外,他们在生活上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自己就碰到这种问题。中国人非常顾家,总是尽量带着家人一同到国外去,子女的教育问题随之而来。”
李晓峰以尼日利亞李氏集团为例,集团从国内聘请了很多大学生,工作几年后一旦回国成家、生子,就不再愿意到国外工作,因为他们担心子女的教育与国内脱轨。“这对企业来说是个极大的损失,对员工以后的个人发展也是一个损失。”
因此,李晓峰建议,国家应该考虑建立国际学校的制度。“现在国家也在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大力推广华文教育。国际学校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这在很多欧美国家已是惯例。面向中国学生的国际学校应该按照国内的标准设置同样的课程,聘请符合资格的教师,进行统一的考核。学生在这些学校就读后,成绩和学历也能够得到国内教育体系的认可。我相信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建国际学校并不需要国家直接投资,国外的很多国际学校也是私人投资,最关键的是尽快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标准。”
另外,李晓峰强烈建议,国家在推动企业向“一带一路”国家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全盘考虑,有更为长远、细化的产业布局,不能单方面考虑中国的产能过剩,把自己不想要的赶快推出去。“国家应该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考量——我手上有哪些项目,你们需要什么项目,不需要什么项目,从而寻求共赢的方法。以钢铁业为例,这也是今年政府工报告中特别强调需要进一步‘去产能’的产业。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原本拥有相对成熟的钢铁业,但规模远没有中国的庞大。如果中国的钢铁企业不加控制地进入他们的市场,就会影响到当地原本的工业基础。既没有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对全球经济来说也没有任何好处,长远来看还可能起到反效果,成为西方攻击中国的口实,‘一带一路’战略也会面临更大阻力。”李晓峰说。
“非洲是中企‘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李晓峰可以说对非洲这片热土充满感情。在李氏父子的带领下,李氏集团在非洲不断壮大发展,融入非洲,成为集鞋业、塑料包装、建材、钢铁、食品、运输、制药、制革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跨国公司。李晓峰对李氏机构的未来发展作出了新的规划,目前和中国一汽合作的汽车组装项目已经起步;此外,农业也是集团重点发展的领域。
李氏集团为西非地区的经济,特别是尼日利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李晓峰本人也多次为中尼两国的政府与民间互访牵线搭桥,并身体力行,为尼中两国间增进了解、促进合作贡献力量。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非洲真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非洲什么都缺,但也什么都有。这里完全是一个天然宝库。我们中国很需要非洲,非洲也需要中国。”李晓峰说。
他介绍到,首先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国内在这方面相对短缺,中非若能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其次,虽然非洲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但事实上非洲仍面临严重的“吃饭问题”。以尼日利亚为例,当地80%的粮食都需要进口,每年进口大米超过400万吨,进口白砂糖200多万吨,盐的进口也是在100-200万吨之间。非洲有足够的农业资源,足够的土地、人口、市场,完全有能力实现粮食自给,甚至可以输出。李晓峰说:“非洲为何经济落后?就是因为当地大量不需要进口的东西却还在进口,导致他们的外汇非常紧张。只要解决当地的农业问题,非洲就有了发展的空间,这对中国来说也是个双赢的机会。”
第三,非洲的传统工业也有很多机会。“非洲工业化程度低,国内一些工业企业可以向那里转移,当地用工成本也相对低廉。”李晓峰说。
但机遇总是伴随着风险,李晓峰也提到,非洲的政局可变性太大,“新的执政党上台,可能就会全盘否定以前谈妥的协议;合同签署后,条款也不一定能够百分百执行。很多的中国企业就是在这方面碰了壁。”
另一方面,李晓峰也发现,国内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大型海外投资的审批方面非常严格,资料审批严格且周期较长,虽然规避了风险,却容易错失商机,这对企业和国家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近几年西方也非常眼红中非合作所取得的成就,一旦错过机遇,就让西方企业抢占了先机。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特事特办,加快审批流程,简化环节和手续,为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上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有着非洲“拖鞋大王”之称的尼日利亚李氏集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近年来,无论是到尼日利亚发展的中国企业,还是初到中国开展经贸合作的尼日利亚官员或商人,满怀爱国奉献之情的李晓峰,均给予了热情的接待或协助,努力成为推动中非经济合作的桥梁。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专程来北京参加两会的尼日利亚李氏集团总裁李晓峰,他将他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和中非合作的建议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一带一路’战略应进一步细化”
出生于1975年的李晓峰从小便在长辈的耳濡目染下,体会到在国外创业的艰苦;求学阶段,他的暑假常常是在工厂度过。1998年,从英国大学毕业的他便开始投身于李氏集团,与父亲李文龙并肩作战,常年奋战在工厂第一线。
对于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李晓峰一方面觉得振奋鼓舞,同时他也看到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宏观战略上国与国之间达成了基本的认同。但接下来‘一带一路’战略将面临不断深入、不断细化的问题。”
李晓峰发现,“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地区相对落后,当地的技术能力有限,“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就需要从国内聘请相应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到了国外,他们在生活上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自己就碰到这种问题。中国人非常顾家,总是尽量带着家人一同到国外去,子女的教育问题随之而来。”
李晓峰以尼日利亞李氏集团为例,集团从国内聘请了很多大学生,工作几年后一旦回国成家、生子,就不再愿意到国外工作,因为他们担心子女的教育与国内脱轨。“这对企业来说是个极大的损失,对员工以后的个人发展也是一个损失。”
因此,李晓峰建议,国家应该考虑建立国际学校的制度。“现在国家也在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大力推广华文教育。国际学校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这在很多欧美国家已是惯例。面向中国学生的国际学校应该按照国内的标准设置同样的课程,聘请符合资格的教师,进行统一的考核。学生在这些学校就读后,成绩和学历也能够得到国内教育体系的认可。我相信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建国际学校并不需要国家直接投资,国外的很多国际学校也是私人投资,最关键的是尽快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标准。”
另外,李晓峰强烈建议,国家在推动企业向“一带一路”国家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全盘考虑,有更为长远、细化的产业布局,不能单方面考虑中国的产能过剩,把自己不想要的赶快推出去。“国家应该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考量——我手上有哪些项目,你们需要什么项目,不需要什么项目,从而寻求共赢的方法。以钢铁业为例,这也是今年政府工报告中特别强调需要进一步‘去产能’的产业。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原本拥有相对成熟的钢铁业,但规模远没有中国的庞大。如果中国的钢铁企业不加控制地进入他们的市场,就会影响到当地原本的工业基础。既没有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对全球经济来说也没有任何好处,长远来看还可能起到反效果,成为西方攻击中国的口实,‘一带一路’战略也会面临更大阻力。”李晓峰说。
“非洲是中企‘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李晓峰可以说对非洲这片热土充满感情。在李氏父子的带领下,李氏集团在非洲不断壮大发展,融入非洲,成为集鞋业、塑料包装、建材、钢铁、食品、运输、制药、制革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跨国公司。李晓峰对李氏机构的未来发展作出了新的规划,目前和中国一汽合作的汽车组装项目已经起步;此外,农业也是集团重点发展的领域。
李氏集团为西非地区的经济,特别是尼日利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李晓峰本人也多次为中尼两国的政府与民间互访牵线搭桥,并身体力行,为尼中两国间增进了解、促进合作贡献力量。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非洲真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非洲什么都缺,但也什么都有。这里完全是一个天然宝库。我们中国很需要非洲,非洲也需要中国。”李晓峰说。
他介绍到,首先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国内在这方面相对短缺,中非若能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其次,虽然非洲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但事实上非洲仍面临严重的“吃饭问题”。以尼日利亚为例,当地80%的粮食都需要进口,每年进口大米超过400万吨,进口白砂糖200多万吨,盐的进口也是在100-200万吨之间。非洲有足够的农业资源,足够的土地、人口、市场,完全有能力实现粮食自给,甚至可以输出。李晓峰说:“非洲为何经济落后?就是因为当地大量不需要进口的东西却还在进口,导致他们的外汇非常紧张。只要解决当地的农业问题,非洲就有了发展的空间,这对中国来说也是个双赢的机会。”
第三,非洲的传统工业也有很多机会。“非洲工业化程度低,国内一些工业企业可以向那里转移,当地用工成本也相对低廉。”李晓峰说。
但机遇总是伴随着风险,李晓峰也提到,非洲的政局可变性太大,“新的执政党上台,可能就会全盘否定以前谈妥的协议;合同签署后,条款也不一定能够百分百执行。很多的中国企业就是在这方面碰了壁。”
另一方面,李晓峰也发现,国内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大型海外投资的审批方面非常严格,资料审批严格且周期较长,虽然规避了风险,却容易错失商机,这对企业和国家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近几年西方也非常眼红中非合作所取得的成就,一旦错过机遇,就让西方企业抢占了先机。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特事特办,加快审批流程,简化环节和手续,为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上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