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实施学分管理制度,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和新尝试。教学评价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也是高中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及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立和健全发展性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评价体系的五点建议,祈望以此能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
一、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和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是好学生,班级平均分高的教师是好教师,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量化的分数成为区分好与不好的标准。并且,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变成了为考试作准备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作准备。
具体到高中语文学科,传统语文测验方式只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运用,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进行简单评定,忽视了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而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可见,简单沿用传统评价方式可能会使语文素养中许多有价值的内涵得不到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趋于片面简单化,长此以往将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1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只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评价应建立以评促学,以学定教,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的模式,其关注点应更多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同时,必须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选修课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主要考察教师能否运用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行为,有效实施新课程内容;能否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发、胜任选修课;能否对教育教学实践深入反思、研究,教研结合,以研促教;能否拓展教学常规,注重探索创新,优化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2.学生学习评价
由语文基础、阅读和写作组成的试卷,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情况,因此,要重视发展性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关注学校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又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及关注其发展的不同需求,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自觉主动,乐于与同伴合作学习)、学习方法(善于自学,善于梳理总结,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活动,有探究精神)、课堂学习(学习专注,做好笔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努力完成练习要求)、课外学习(注重预习,有效完成作业,注重课外阅读,注重课外练笔,坚持做读书笔记,积极参加各类语文活动)等。
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学生通过反馈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来改进学习。同时,要重视小组合作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学习,通过互评发现问题。
3.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什么才是符合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好课?教师在课堂里应该干什么,不应干什么?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由于课程类型、目标、内容的不同,决定评价的内容也应有所侧重: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则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对一堂选修课的评价,应该关注教师是否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应该观察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强调学生文化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思维能力的训练,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
1.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书面考试侧重评价学生认知水平,观察活动侧重评价学生的兴趣特长,成长记录有利于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学习各方面统一起来加以评价。
2.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选修课教学评价的重要原则,重视过程也是提高语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多主体、多层次的评价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
形成性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和调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不宜简单相加,应分开报告,两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能获得模块学分。模块的学分应由学校认定,并由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控。
四、建立和健全发展性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选修课不宜上成带有专题味的纯学术课。选修课虽具有较明显的专题性质,但毕竟教学对象不是大学生,教学目标不是学术研究,因而,不宜以大学讲座式的课型来开展教学。
要防止被动接受,力求主动发现。选修课的研习应真正体现“自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发现。研习什么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在阅读求证中发现。进行选修课的评价,要特别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要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要体现教师、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师生都要开展自我评价和积极反思。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
选修课研习的成果既有显性成果,又包含隐性成果。显性成果表现为研修的具体结论,我们不能对此要求过高,只要论之成理、言之成据即可,毕竟高中选修课开设目标是以个性化、多样化等为标志的,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成果的“隐性部分”,即思路的拓宽、知识的增加、方法的掌握、探究的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等,这些可以为学生在知识汲取上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重视提升学生审美情操,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师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侧重评价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意志力、态度以及自主性学习等,多方面观察、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4.重视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对多元文化的正确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应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教师在进行选修课教学评价时,更应重视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对多元文化的正确理解,以达到课标的要求。
(责任编辑 付一静)
一、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和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是好学生,班级平均分高的教师是好教师,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量化的分数成为区分好与不好的标准。并且,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变成了为考试作准备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作准备。
具体到高中语文学科,传统语文测验方式只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运用,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进行简单评定,忽视了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而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可见,简单沿用传统评价方式可能会使语文素养中许多有价值的内涵得不到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趋于片面简单化,长此以往将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1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只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评价应建立以评促学,以学定教,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的模式,其关注点应更多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同时,必须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选修课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主要考察教师能否运用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行为,有效实施新课程内容;能否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发、胜任选修课;能否对教育教学实践深入反思、研究,教研结合,以研促教;能否拓展教学常规,注重探索创新,优化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2.学生学习评价
由语文基础、阅读和写作组成的试卷,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情况,因此,要重视发展性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关注学校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又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及关注其发展的不同需求,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自觉主动,乐于与同伴合作学习)、学习方法(善于自学,善于梳理总结,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活动,有探究精神)、课堂学习(学习专注,做好笔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努力完成练习要求)、课外学习(注重预习,有效完成作业,注重课外阅读,注重课外练笔,坚持做读书笔记,积极参加各类语文活动)等。
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学生通过反馈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来改进学习。同时,要重视小组合作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学习,通过互评发现问题。
3.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什么才是符合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好课?教师在课堂里应该干什么,不应干什么?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由于课程类型、目标、内容的不同,决定评价的内容也应有所侧重: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则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对一堂选修课的评价,应该关注教师是否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应该观察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强调学生文化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思维能力的训练,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
1.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书面考试侧重评价学生认知水平,观察活动侧重评价学生的兴趣特长,成长记录有利于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学习各方面统一起来加以评价。
2.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选修课教学评价的重要原则,重视过程也是提高语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多主体、多层次的评价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
形成性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和调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不宜简单相加,应分开报告,两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能获得模块学分。模块的学分应由学校认定,并由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控。
四、建立和健全发展性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选修课不宜上成带有专题味的纯学术课。选修课虽具有较明显的专题性质,但毕竟教学对象不是大学生,教学目标不是学术研究,因而,不宜以大学讲座式的课型来开展教学。
要防止被动接受,力求主动发现。选修课的研习应真正体现“自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发现。研习什么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在阅读求证中发现。进行选修课的评价,要特别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要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要体现教师、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师生都要开展自我评价和积极反思。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
选修课研习的成果既有显性成果,又包含隐性成果。显性成果表现为研修的具体结论,我们不能对此要求过高,只要论之成理、言之成据即可,毕竟高中选修课开设目标是以个性化、多样化等为标志的,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成果的“隐性部分”,即思路的拓宽、知识的增加、方法的掌握、探究的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等,这些可以为学生在知识汲取上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重视提升学生审美情操,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师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侧重评价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意志力、态度以及自主性学习等,多方面观察、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4.重视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对多元文化的正确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应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教师在进行选修课教学评价时,更应重视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对多元文化的正确理解,以达到课标的要求。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