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理念的转变,对教学的思想和中心也产生了影响,更加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强调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这对传统教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于是分层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为达到个性差异的教学目的提供了教学途径。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数学;因人制宜;习得体验
数学是一门生活性的科学,特别是初中数学所涉及的内容,更是非常贴近实际。学习好初中数学,其意义不只在于积累数学基础知识,更在于培养一种数学的逻辑思维,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几个层次。其也是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全新集体教学策略,[1]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基础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次教学,采用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得到差异性的提高。
一、体现学生学习基础因素,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层
初中数学教学实现分层次教学,其最根本的参考点是学生的数学基础。因为“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其基础正是反映他们学习能力和学習特点的最根本因素,也是老师最直接可以参考的。针对学生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此来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习的动力学理论,较强的动机和较弱的动机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只有适当的动机才是最有利的。因此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给予他们不同的动机,这样更有利于调整他们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知识点时,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后进生设置比较基础的题目,如给定方程,求解某个点,或是给定某个点,然后求未知方程中的系数;对于中等生和优等生则要设置具有综合性和较为复杂的题目,例如根据题意自己找点,并得到方程,然后根据题意,再解除想要的答案。或者是根据函数图形,写出方程的两个根,或是能够找出y随x的变化范围等。用题目的难度来帮助学生设定相应的学习动机,保持充分的学习动力,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相应的进步。
二、分层备课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A层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要求他们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B层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争取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C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向B层转化.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三、注意分层次评价,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过程,它不是结束,而是新一轮的开始,不仅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有启发作用,更决定了学生以怎样的心态进入下一轮的学习。很多老师不重视评价过程,认为对教学的价值不大,恰恰相反,学生的学习心情和习得体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值及其应用”这个知识点时,和我们的生活虽然相关,但是却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学生在初步学习时会感觉到困惑。但是一些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因为思维的优势而认为这节课是非常简单的。这时,老师要根据恰当的评价来调整学生的心态。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及时敲打,多练习一些比较困难的三角函数题目,磨平他们的“浮躁”;而对于后进生,则要多一些努力和耐心,从基础知识开始,从他们会的题目开始,多鼓励,多引导,给予更多的学习动力。总之,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预习案的设计开始,到教学过程,再到分层评价,这种“区别对待”是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教师要注意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做学习诊断,促进分层教学的科学性。
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课堂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C层次的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还要加强个别辅导。上课前的复习提问,课堂的练习,课外的作业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层次,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如何将各章节的练习和作业分层次则视学生的整体基础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对某节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则对该节的基础题和提高题的深度就适当增加一些。采取多举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尤其是C层次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C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差,有一次,我发现他们老是把解方程当作式题计算来做,知道他们对解方程的同解原理不理解,我就这样引导他们认识解方程的同解原理:我要知道你们这一列同学中最后一位同学有多少只手指,现在我要倒数第二位同学跟最后一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则要倒数第三位同学跟倒数第二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再进行下去,直到我面前这位同学.因为你们这一列同学前后两个同学的手指数都相同,所以,我只要看我面前这位同学的手指数就可以知道最后那位同学的手指数。然后,我类比此例讲解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板书):通过这样举例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C层次的学生理解了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以后他们都会用同解原理按解方程的步骤来解方程了。
参考文献:
[1]阮艳秋.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
[2]乔建华.浅析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版,2011(18)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数学;因人制宜;习得体验
数学是一门生活性的科学,特别是初中数学所涉及的内容,更是非常贴近实际。学习好初中数学,其意义不只在于积累数学基础知识,更在于培养一种数学的逻辑思维,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几个层次。其也是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全新集体教学策略,[1]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基础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次教学,采用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得到差异性的提高。
一、体现学生学习基础因素,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层
初中数学教学实现分层次教学,其最根本的参考点是学生的数学基础。因为“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其基础正是反映他们学习能力和学習特点的最根本因素,也是老师最直接可以参考的。针对学生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此来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习的动力学理论,较强的动机和较弱的动机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只有适当的动机才是最有利的。因此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给予他们不同的动机,这样更有利于调整他们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知识点时,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后进生设置比较基础的题目,如给定方程,求解某个点,或是给定某个点,然后求未知方程中的系数;对于中等生和优等生则要设置具有综合性和较为复杂的题目,例如根据题意自己找点,并得到方程,然后根据题意,再解除想要的答案。或者是根据函数图形,写出方程的两个根,或是能够找出y随x的变化范围等。用题目的难度来帮助学生设定相应的学习动机,保持充分的学习动力,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相应的进步。
二、分层备课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A层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要求他们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B层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争取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C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向B层转化.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三、注意分层次评价,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过程,它不是结束,而是新一轮的开始,不仅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有启发作用,更决定了学生以怎样的心态进入下一轮的学习。很多老师不重视评价过程,认为对教学的价值不大,恰恰相反,学生的学习心情和习得体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值及其应用”这个知识点时,和我们的生活虽然相关,但是却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学生在初步学习时会感觉到困惑。但是一些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因为思维的优势而认为这节课是非常简单的。这时,老师要根据恰当的评价来调整学生的心态。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及时敲打,多练习一些比较困难的三角函数题目,磨平他们的“浮躁”;而对于后进生,则要多一些努力和耐心,从基础知识开始,从他们会的题目开始,多鼓励,多引导,给予更多的学习动力。总之,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预习案的设计开始,到教学过程,再到分层评价,这种“区别对待”是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教师要注意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做学习诊断,促进分层教学的科学性。
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课堂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C层次的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还要加强个别辅导。上课前的复习提问,课堂的练习,课外的作业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层次,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如何将各章节的练习和作业分层次则视学生的整体基础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对某节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则对该节的基础题和提高题的深度就适当增加一些。采取多举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尤其是C层次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C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差,有一次,我发现他们老是把解方程当作式题计算来做,知道他们对解方程的同解原理不理解,我就这样引导他们认识解方程的同解原理:我要知道你们这一列同学中最后一位同学有多少只手指,现在我要倒数第二位同学跟最后一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则要倒数第三位同学跟倒数第二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再进行下去,直到我面前这位同学.因为你们这一列同学前后两个同学的手指数都相同,所以,我只要看我面前这位同学的手指数就可以知道最后那位同学的手指数。然后,我类比此例讲解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板书):通过这样举例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C层次的学生理解了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以后他们都会用同解原理按解方程的步骤来解方程了。
参考文献:
[1]阮艳秋.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
[2]乔建华.浅析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版,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