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杂文题材疲劳克服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yE98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的杂文写作,我觉得最迫切的是求新,难觅新意的原因首先是题材疲劳。重复的老旧题材一遍遍拾起,很难翻出新意。写杂文的人笔力都比较成熟,即使选取老旧题材和重复别人写过的题材,靠笔力功底,也能成篇,所以造就了大量的没有新意的杂文。
  杂文写作大量取材于中国历史文化,这类题材的杂文之所以写不败,我看倒不是缘于这类题材的魅力和有人孜孜不倦地读书挖掘和发现,而大多是重复别人挖掘使用过的现成的题材,走的是一种捷径。阅读经验告诉我,阅读中遇到这一类杂文的时候不敢抱多大期望。
  杂文作者趋向老龄化,老龄化可以产生好杂文,但老龄化要写好杂文,不能只靠经验和惯性,阅读不能停步,一味去选用和重复别人用过的题材,注定写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杂文。
  选材于历史文化的杂文是可读性很强的题材之一,如果过多地重复别人选用过的题材,这个题材或许就会变为最不可读的题材之一。当代电影据统计一年可产七百部新片,产量惊人,但坐在电视机前想看电影的人都知道——有几部可看?除了武打,旧题材古装戏翻拍没完没了,此外就是几个明星露脸,题材严重疲劳。以水浒为题材的电视剧拍过多遍,想不到电影又为一百单八将单独立传,电视机前再遇到水浒这个题材的影片我便立刻调台。读杂文,如果又遇到“宋江”,我便立刻翻过去。写的人不嫌题材疲劳,读的人肯定嫌了。
  杂文写作耽于历史文化这一题材,原因在于写杂文的人惰于深入生活,因为到生活里去找题材发现素材需要有一个投入的过程,时间成本很大,坐在书斋里选择这类历史文化类题材比较现成。现在大部分雜文不是来自生活,而是来自书斋。很多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杂文,取材停留在大众阅读范畴,呈现给读者的只是一段史料史实,而且连这段史实史料都不新鲜。有些即使发挥出“思想”,兴衰替废也都是很多人重复过的,没有新意。有人甚至把这类题材的杂文当成讲历史,当成做学问。我的观点是:千万别用杂文给读者讲课,那会把杂文变成纸篓。
  陈寅恪讲史有三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为什么不讲,因为不新鲜,他要讲的是别人没讲过的。而现在好多写杂文的人,离开了别人讲过的,自己没东西,甚至自己不能选材,靠重复别人。大众化阅读是基础,“小众化”阅读才是杂文作者必须具备的,正史典籍皆可归为大众化阅读范畴,野史笔记杂说秘闻可归为“小众化”阅读范畴。鲁迅的很多杂文取材都来自“小众化”阅读范畴,决不会重复他人。我发现当代杂文家也有个别人取材来自“小众化”阅读范畴,人所未见,特别新鲜,我把它称为“刘诚龙印象”。尽力抛开大众化阅读范畴取材,多向“小众化”阅读掘进,寻求自己的发现,不重复别人,别人也不能重复你,因为太独到,别人不便碰,而大众化阅读范畴内的题材谁都可以拿来重复使用。题材新易,观点新难,平庸的观点大家纷纷去重复,独特的观点没人敢染指。选材也一样,越是低档的东西越是无节制地重复。
  杂文不仅要关注热点,更要注重特点。不要把杂文当成一种书斋里的营生,应多从生活中去发现,从生活中发现才能写出自己独到新颖的杂文。
  朱丞/图
其他文献
大灰狼指着火坑,笑嘻嘻地对山羊说:“大家都夸您身手不凡,行动敏捷,您看,我的土豆不慎掉进火坑里,如果您能帮我捡出来,一半归您!烤土豆是享誉世界的长寿保健美食,可好吃啦!您知道的,我一贯敬重贤良,重义气,讲信用,讲道德,童叟无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到做到,绝对不会亏待您!”  山羊用冷峻的目光上下左右打量一番大灰狼,客客氣气地回应道:“哪里哪里,您过奖啦!众所周知,在动物界,身手不凡的要数您!您一
期刊
认真读书几十年,默默工作几十年,父母送上了山,儿女养成了人。其他的,家庭、房子、养老保险以及一定量的银行储存,这些都有了,而且,没有欠谁一分钱的债,也没欠谁一滴水的情,可谓一辈子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虽说没成得大名声,没有能够像模像样地出仕为官,可总也算是凭着自己的真实力评上了高级职称,出过书,发表过不少的专业论文,退休了还曾被公司和高校聘请为专家。一个几乎一辈子都在搞实用工程技术的、普普通
期刊
周幽王最终被敌军捕杀,应该说其下场是很惨的,不幸得很呀,怎么说他是幸运的呢?作为败国之君,他留下了千古骂名,又怎么能说他是幸运的呢?  这得说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为了让美人(褒姒)一笑,周幽王听信奸臣虢石父的主意,在没有敌情的情况下点燃了烽火,一股股青烟直冲云霄。诸侯们见了,以为敌军来犯,纷纷带兵前来勤王。可到了骊山一看,敌军的影子都没有,只见周幽王与褒姒在那里饮酒作乐。将士们见此情
期刊
一次去农贸市场买菜,看到一个卖黄瓜的摊子上,一张黄纸壳上写着四个大大的黑字“绿嚷黄瓜”。我愣了愣,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这“绿嚷黄瓜”是什么黄瓜?细一琢磨,恍然大悟,估计是摊贩把“瓤”写成“嚷”了,应该是“绿瓤黄瓜”才对。有些菜名,笔画多,难写难认,摊贩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常常是字认得人,人不识得字,于是,他们就用简单的同音字来代替。诸如“蒜、韭”之类的字,摊贩们干脆写成“大算三元一斤”“九菜两元一把”,
期刊
我差一点成了“有车族”。当我看到身边的同事、朋友纷纷成为了司机,什么自驾游、自驾聚会的诱惑接二连三地到来时,买车的兴趣陡然升高。我幻想着开着车加入与朋友自驾聚会的行列,甚至将车开到绿水青山的地方,在天地之间静心读书的场景。  但当我在单位隔壁的驾校交完五千元学车费之后,校方要我先回家,上网学习所谓的“科目一”。说是觉得自己可以考到九十分以上之后,通知校方,校方安排去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再进入“科目二
期刊
今年元旦,我正在家翻检《三国志》,经常闲置的座机突然响了,是一个自称青岛拍卖行郑雨的先生打来的:“请问,您有没有什么藏品或者文物要出售的?”我说没有。郑雨恳切地说:“您想一想看吧。”人家这样说,我便答应搜罗一下。  在书柜里翻了翻,发现柜底的豪华珍藏版的《世界传世名画》长期压着,不看,又占地方,于是就拨通了郑雨的电话,报了这部画册1998年买到手以后的情况。他问有没有收藏证,我念了证号。郑雨说:“
期刊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痕可寻,但这是一个大学问。笔者学力不逮,仅就国人于19世纪视西方国家由“夷”到“洋”,谈些陋识,权当管窥蠡测。  应当说,历史上的中国也曾注视过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二十四史几乎每部断代史都设有专门记载外国情况的篇目,但语焉不详,称谓不清,如“西域”“大宛”等。清王朝自以为是居于他国之上的“天朝”,西方各国皆视为“化外蛮夷之邦”,用“夷”来泛称华夏以外一切外族的人和事,无论
期刊
我退休以后的生活概括起来大致是10个字,即:喝茶、听书、读书、写字、散步。以前每年还随单位出去旅游,后来走的地方多了,发觉都大同小异。“明清一条街”比比皆是,有些地方还人满为患,原汁原味已成奢望,于是也就兴趣索然。我平时不喜欢凑热闹,因此这几年几乎不出门,静下心来读书,倒也自得其乐。现在回过头来说说前面提到的那10个字。  一、喝茶。我喝茶不讲究,什么茶都喝,但最爱的还是绿茶和花茶。有人说真正喝茶
期刊
在我国医药史上,《神农本草》《本草纲目》等中草药典籍,在预防、治疗民众的“身病”方面,始终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钱本草》就不同了,它是唐人张说仿《神农本草》撰写的传世名篇,该文以药喻钱,借钱言药,明药理,述采集,谈用法,讲禁忌,在预防、治疗人们特别是官员的“心病”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作者张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洛阳人,历武、中、睿、玄四朝,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开元盛世,一代名臣
期刊
猪都督要办个农场,让谁来当场长呢?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到下面明察暗访、征求意见,跑了3天也没有发现一个令他满意的对象。大家都说牛和马不错,公道正派,吃苦耐劳,猪都督却认为他们闷闷吭吭的,缺乏表达能力,说不出来务农治场的道理,不是当场长的料子。  猪都督皱着眉头,摇着大耳朵,一边苦苦思索,一边自言自语:  “叫谁当场长呢?叫谁当场长呢?”  这时候,路边柳树枝上蹲着一只鹦鹉,正对着猪都督喋喋不休地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