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重在读书、思考,培养语感、加大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确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以读为手段”的教学思路,用一篇讲读课文带一篇阅读课文,加大语言文字的训练力度,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使教学结构达到了优化。
一、交流讨论中激趣存疑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中的疑问说出来,通过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去寻求正确的答案。
1.自学存疑,自悟自得。
“自学存疑”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的尝试实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课文,初步解决预习中的问题。如教师布置自学提纲:正确、流利地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写出自学后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即“读懂了什么”,写出自学后的疑难或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即“不懂的问题”。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自学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获得了初步感知。如《仙人掌》一课,学生自学后,对文章有了很好的感悟,提出了“为什么墨西哥人要以仙人掌作为国花?”,“为什么说仙人掌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为什么要用‘雄赳赳’、‘青春焕发’、‘凌空直上’等词语来形容仙人掌?”等质量较高的问题。学生读懂了“仙人掌性格坚韧顽强,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它仍然乐观向上。”“仙人掌对人毫无所求,它遍身是刺,却能开出鲜艳的花朵,把自己的美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2.质疑问难,讨论点拨。
“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对于学生自学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课前、课中应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此后,教师可归纳整理学生的疑难,通过朗读自答、集体讨论、启发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释疑。
(1)朗读自答:对于比较简单易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的重点部分,把握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自读自悟。如《我的心事》中“大林的心事是什么?”《大仓老师》中“大仓老师为什么若无其事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俺’字?”等,相信学生通过认真的朗读、归纳,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集体讨论:针对带有一定共性的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集体讨论。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自学能力也会有差异。通过组织讨论,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启发、思维互补,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体味学习的乐趣。有的学生在讨论中还能与其他同学进行争论。
(3)启发点拨:启发点拨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质疑后,面对学生的疑问,整理提炼,设计精巧的思考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朗读感悟中体验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读书。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有的语文课看起来读得不少,课堂上也热闹,但读的效果不明显。因此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以提高读的质量。”杨再隋先生在《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一文中,对读书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朗读是阅读课文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体验。在朗读表达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的训练入手:
1.对比读
教学时,教师可运用对比的方法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如《伟大的心》一文的朗读训练,首先,抓住去卫生所的路上加巴页夫与苏霍夫的对话,体会苏霍夫连累加巴页夫内心感到的痛苦,而加巴页夫为救护战友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决心。两个人物的语气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感悟,尝试练习朗读。要求要突出这种对比:加巴页夫的语气是爽快的,“没关系!”“算不了什么!”在读时要轻松、坚定一些,充满安慰之情;苏霍夫的语气则是难过的,“放下我吧,你太累了!”在读时要充满请求,表达其内心的不安。其次,在卫生所里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对比“惊愕”与“惊讶”的语气,“惊愕”是苏霍夫万万没有想到加巴页夫为了救护自己而“死了”!“惊讶”是医生怎么也想不到背负重弹的加巴页夫是怎样把苏霍夫“带”回来的,惊愕的语气要比惊讶重一些,而“他就是这样把我背回来的!”这里的“背”与前文的“带”在读时,都要将语气加重,但后者要比前者的声音长一些,注入的感情要更多一点。通过对比读的训练,学生对人物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厚,被加巴页夫的精神所感动,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2.表情朗讀
表情朗读,就是在“情”上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设身处地体会,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要运用朗读的多种技能,使朗读打动人心,让听者受到感染。如《再见了,亲人》教师指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感人事例,想象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共同抗敌的情景,歌颂中朝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珍贵友谊。如大娘失去小孙孙的悲痛欲绝,小金花得知噩耗时的切齿愤恨与大嫂躺在血泊里的动人心魄。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中朝两国人民分别时的情景,把教材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创设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力求通过极富感召力的表情朗读把文中的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使学生、老师受到深刻的感染。
3.分角色朗读
这种近似于表演性的朗读适合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如《我爸爸说》一文,在朗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好“小男孩”、“海涛叔”等人物的心理、感情、语调等,指导学生准确地朗读,给人以情真意切的感受。
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体验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还可以通过范读、齐读、轮读、换词读、换句式读等方式加以训练,脚踏实地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力求实现以情动人。
一、交流讨论中激趣存疑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中的疑问说出来,通过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去寻求正确的答案。
1.自学存疑,自悟自得。
“自学存疑”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的尝试实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课文,初步解决预习中的问题。如教师布置自学提纲:正确、流利地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写出自学后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即“读懂了什么”,写出自学后的疑难或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即“不懂的问题”。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自学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获得了初步感知。如《仙人掌》一课,学生自学后,对文章有了很好的感悟,提出了“为什么墨西哥人要以仙人掌作为国花?”,“为什么说仙人掌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为什么要用‘雄赳赳’、‘青春焕发’、‘凌空直上’等词语来形容仙人掌?”等质量较高的问题。学生读懂了“仙人掌性格坚韧顽强,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它仍然乐观向上。”“仙人掌对人毫无所求,它遍身是刺,却能开出鲜艳的花朵,把自己的美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2.质疑问难,讨论点拨。
“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对于学生自学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课前、课中应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此后,教师可归纳整理学生的疑难,通过朗读自答、集体讨论、启发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释疑。
(1)朗读自答:对于比较简单易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的重点部分,把握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自读自悟。如《我的心事》中“大林的心事是什么?”《大仓老师》中“大仓老师为什么若无其事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俺’字?”等,相信学生通过认真的朗读、归纳,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集体讨论:针对带有一定共性的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集体讨论。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自学能力也会有差异。通过组织讨论,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启发、思维互补,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体味学习的乐趣。有的学生在讨论中还能与其他同学进行争论。
(3)启发点拨:启发点拨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质疑后,面对学生的疑问,整理提炼,设计精巧的思考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朗读感悟中体验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读书。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有的语文课看起来读得不少,课堂上也热闹,但读的效果不明显。因此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以提高读的质量。”杨再隋先生在《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一文中,对读书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朗读是阅读课文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体验。在朗读表达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的训练入手:
1.对比读
教学时,教师可运用对比的方法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如《伟大的心》一文的朗读训练,首先,抓住去卫生所的路上加巴页夫与苏霍夫的对话,体会苏霍夫连累加巴页夫内心感到的痛苦,而加巴页夫为救护战友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决心。两个人物的语气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感悟,尝试练习朗读。要求要突出这种对比:加巴页夫的语气是爽快的,“没关系!”“算不了什么!”在读时要轻松、坚定一些,充满安慰之情;苏霍夫的语气则是难过的,“放下我吧,你太累了!”在读时要充满请求,表达其内心的不安。其次,在卫生所里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对比“惊愕”与“惊讶”的语气,“惊愕”是苏霍夫万万没有想到加巴页夫为了救护自己而“死了”!“惊讶”是医生怎么也想不到背负重弹的加巴页夫是怎样把苏霍夫“带”回来的,惊愕的语气要比惊讶重一些,而“他就是这样把我背回来的!”这里的“背”与前文的“带”在读时,都要将语气加重,但后者要比前者的声音长一些,注入的感情要更多一点。通过对比读的训练,学生对人物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厚,被加巴页夫的精神所感动,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2.表情朗讀
表情朗读,就是在“情”上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设身处地体会,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要运用朗读的多种技能,使朗读打动人心,让听者受到感染。如《再见了,亲人》教师指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感人事例,想象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共同抗敌的情景,歌颂中朝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珍贵友谊。如大娘失去小孙孙的悲痛欲绝,小金花得知噩耗时的切齿愤恨与大嫂躺在血泊里的动人心魄。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中朝两国人民分别时的情景,把教材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创设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力求通过极富感召力的表情朗读把文中的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使学生、老师受到深刻的感染。
3.分角色朗读
这种近似于表演性的朗读适合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如《我爸爸说》一文,在朗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好“小男孩”、“海涛叔”等人物的心理、感情、语调等,指导学生准确地朗读,给人以情真意切的感受。
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体验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还可以通过范读、齐读、轮读、换词读、换句式读等方式加以训练,脚踏实地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力求实现以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