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秦州行踪简述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甫报国无门,又屡遭贬谪,不得已弃官而去。杜甫为何将秦州作为他弃官后的第一站,其原因如今尚不得而知。从他传下来的诗歌可以看出,他萌生过将秦州作为久居场所的念头。但是,杜甫在秦州地区的行迹活动,诸多史料却语焉不详,有待考察。因此,我们依据杜甫在秦州创作的诗歌对他在秦州的行迹活动进行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杜甫;秦州;行迹活动
  一
  秦州,唐时属陇右道。开元二十二年以地震徙成纪的敬亲川,天宝元年改为天水郡,还治上邽。乾元元年复为秦州。杜甫是在乾元二年立秋后离开华州去往秦州,当时州治在上邽,但已复称之为秦州。按《旧唐书·地理志》载:“(秦州)天宝领县五,户二万四千八百二十七,口十万九千七百。在京师西七百八十里,至东都一千六百五里。”可见,秦州称得上是陇右道的一个大州。杜甫迁居此地应该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贻阮隐居》中写道:“塞上得阮生,迥继先父祖。”塞上代指秦州地域,仇兆鳌注此诗:“公秦州、夔州诗,每用塞上字,盖秦界羌夷,夔界五溪蛮,二州皆有关隘之设。”作此诗时,杜甫已行至秦州之境,拜访了阮昉,并以此诗表露出对阮昉隐居山野而安贫自得,性古情真的赞许。当然,此时杜甫尚未到达秦州城内,因为之后的《遣兴三首》都是杜甫途中感知所见所闻创作出来的,过古战场凄凉而悲无将帅守疆,秋寒登高南望讽邺城兵败,路睹秋成感贤士不遇。杜甫思维敏感,一景一物都极易引起他的感情波动,秦州诗中的遣兴诗多发自于此。从华州到秦州不单单是路途遥远道路险阻。杜甫的内心也一直激荡不安,时情时景诱发出他无限的诗思和长叹。
  《遣兴三首》只是发端,初入秦州的杜甫虽然已经远离政治喧嚣,内心却是十分不平静,《留花门》、《佳人》、《遣兴》等诗中或表露出对时事的关心;或悲叹贤士不遇流离草莽间。从这些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来看,杜甫虽然依然寄情家国,但积极性早已不胜之前,诗句常常流露出一种避世保身的想法。再从地理方位来看,秦州地处边陲,与吐蕃接壤。而当时河南贼虐,安史之乱尚未平息,秦州是属于大后方。杜甫弃官举家西迁至秦州应是为了避乱以求生计。
  二
  杜甫到达秦州之后,居住在何处,一直没有可确信的记载。但我们可以从秦州诗中梳理出杜甫在秦州时的一个行踪线路,从而大概猜想杜甫在秦州居所在何处。
  《秦州杂诗二十首》可以确信为杜甫到达秦州所作的大型组诗,这组诗歌记录了杜甫在秦州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了解杜甫秦州时期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的重要资料。秦州杂诗其二:“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记游城北古寺,荒凉之景引发诗人愁思。此时,杜甫应该是已经在秦州安身,不然不会有此闲情游览古迹。其六:“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杜甫能听到秦州城楼上的胡笳声,亲见军士列阵远涉。可见杜甫所居之地离秦州城不远或者就在城中。再看杂诗其九:“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从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埛。”写驿亭景致幽胜,若能旅居在此,不异于隐居在郊地。由此可以确认,杜甫初到秦州时是住在城内的。
  《秦州杂诗二十首》中还有写南郭寺、仇池穴、东柯谷的诗歌。杜甫游览这些地方是纯粹的游玩还是寻置寓居的场所不可考证。不过从后来杜甫寻置草堂的行为来看,杜甫应该是抱着卜居的心态去游览的。作于同时期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戍鼓是边防驻军的鼓声,只有在秦州城内才能听到,这也是杜甫居住在秦州城内有力的证明。
  不过杜甫没有放弃在城外寻置一处安静幽致的地方作为居处的想法。在秦州的这段时间里,杜甫一直在城郊游览。《宿赞公房》一诗写在城外偶遇赞公,夜宿赞公禅房,触景生情。赞公本是京师大云寺主,被贬谪至秦州。两人异地相逢,难免感慨。夜宿之景,陇月之圆,都成为杜甫笔下的诗情。《赤谷西崦人家》:“如行武陵暮,欲问桃源宿。”写游至西崦,暮宿西崦人家,记其胜景。据《旧唐书·地理志》载:“秦州有崦嵫山,在赤谷之西,故曰西崦。”《一统志》载:“赤谷在秦州西南七十里,中有赤谷川。崦嵫山,在秦州西五十里。”可见,杜甫在秦州的行迹较广,常常因为游玩未归而夜宿人家。当然他游览这些地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寻置草堂地以供其居住。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房二首》中杜甫就明确的说出想要在秦州近郭择地建屋,闲居于此。这次出行卜居,不是杜甫独行,还有赞公伴行。其一:“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扪萝瑟先登,陟巘眩反顾。”两人携手远步,登高足倦,林深路迷。“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层巅余落日,草蔓已多露。”杜甫二人卜居未成,天暮日落,只好回宿土室。此次卜居,杜甫无功而返,可他依然没有放弃。在《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房二首》其二:“幽寻岂一路,远色有诸岭。晨光稍朦胧,更越西南顶。”杜甫吐露出明朝再寻胜地,安置草堂的期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杜甫四处游览卜居,打听到在西枝之西有一山谷,宜人可居。于是他萌生了迁居此地的想法,《寄赞上人》一诗中写道:“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杜甫携家来到秦州既为生计,对这种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的地方当然向往。乾元二年十月,杜甫启程去往同谷,诗《别赞上人》:“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我生苦飘荡,何时有终极。”杜甫倾诉自己苦于飘零,无终极时,对于同谷地方十分向往。
  三
  乾元二年十月,杜甫到达同谷。此时距离他于乾元二年立秋后从华州之秦不过短短两个月,他的秦州之旅到此结束了。原本想长期居住此地,可是秦州地处偏寒,又有边患,实在不宜久居。再加上,杜甫多次在城外卜居未成,只好迁徙南方,以求生计。
  经过对杜甫秦州诗的一番梳理,杜甫在秦州的踪迹已经略微清晰。他于乾元二年秋后到达秦州,先在城内寻置一蔽庐旧舍住下。安顿好家人以后,他在城外四处游览卜居,先后到过南郭寺、隗嚣宫、仇池穴等地,最后打听到东柯谷、西枝村西谷(即同谷)闲居之趣,物产之盛,意欲迁往此处。
  杜甫在秦州停留时间不久,足迹却遍及秦州城内外诸多古迹胜地。他或睹物思人,或即目寓情,或览胜兴怀,秦州的一点一滴都被他融入诗篇之中。来到秦州后,杜甫不再是那个只关怀天下,系心家国的杜甫,他将眼光投向即情即景,熔铸为诗。离开秦州后的杜甫,在同谷待了不足月就发车迁居蜀地,一路上写下纪行诗十二首,为后人留下他离陇度蜀的行迹证明。
  注释:
  《旧唐书·地理志》
  《旧唐书·地理志》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 第574页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 第589页
  仇兆鳌《杜诗详注》 第593页
  参考文献:
  [1]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歐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杜甫撰,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陈贻焮.杜甫评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融合历史考证与现实考察,见证文明的嬗变……春秋时期,我国已创制了方形砖和长形砖。到秦汉时期,其烧制技术、生产规模和花色品种皆发展至一个高峰,世称“秦砖汉瓦”。秦砖有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向社会全覆盖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先导性、长远性意义日益凸显.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书院制下青年社群的信用价值、精神培育为例,从高校青年
摘要:在我国,珠宝业是一个有着悠久传承历史的行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国的珠宝行业对于我国的民俗习惯、文化精神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遗憾的是自清末到改革开发初期阶段,由于社会环境因素的限制,我国的珠宝行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应的珠宝教育仍旧处于一个比较原始的阶段,从短期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珠宝事业的发展繁荣,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对外开放的进程。鉴于此,中职院校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产生原因是因为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患者体内的B淋巴细胞由于亢奋产生自身抗体和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这种抗体会对自身的红
1婉儿和李壮说好了下午去看房子。婉儿是医学院的助教,李壮是建工学院的在读博士生。两个学院中间卧着一条南北方向的小街。医学院在东,建工学院在西,路东有一幢集体宿舍里住
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鼻祖,虽然没有直接从事过教育工作但他的教育伦理思想却十分丰富.因此从教育伦理目标、教育伦理内容和教育伦理实践机制等方面对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进行
陶丽群是位诚恳的作家,她的写作忠实于对现实的描状,陶丽群作品中所释放的一股未名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她的情感体验与内心理解.她的笔端穿梭于乡村和城镇的两端,却从未离开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肝脏疾病最常见的病因,在美国人群中发病率可达20%.铁蛋白是肝脏储存铁的主要形式,原发性或继发性铁代谢紊乱都会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目的研究加味补肝汤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模型。分别于治疗后4周、8周2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中